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5|回复: 0

[儒家学说] 入大庙,每事问

[复制链接]
论语信述 发表于 2018-12-3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起学《论语》乡党篇:入大庙,每事问

原文

入大庙,每事问。

白话译文

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一件事情都要问。

注释

大:同“太”。太庙,即周公之庙。本处亦见3.15章。按:依据清武英殿本《论语》此处用“大庙”。

每事问:太庙中或祭器,或祭品、祭礼、乐等事,每问之。《正义》:“鲁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故夫子每事问之,以示审慎。”

先贤注疏

李炳南曰:是记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汉书·韦玄成传》曰: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庙而迭毁。周公是鲁始封之君,为鲁太祖,故庙曰太庙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论语注疏》曰:此明孔子因助祭入太庙庙中,礼仪祭器虽知之,犹每事复问,慎之至也。

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

钱穆曰:此条重出。孔子入太庙,未必仅一次,岂每人必每事而问乎?下一条朋友死,亦偶有此事,而记者收入本篇,则疑若常有之事。此皆贵乎学者之善读。

《论语正义》曰:此弟子类记行事,与前篇别出。

《论语义疏》曰:前是记孔子对或人之时,此是录平生常行之事,故两出也。

《本节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讲要》《论语正义》《论语新解》《汉书》。

xie4566 发表于 2025-6-2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入大庙,每事问"章义疏

"入大庙,每事问"六字,虽简而义丰,足见圣人之德。今就经文章句,略陈管见。

一、名物考辨
"大庙"当从武英殿本作"大",即太庙之谓。周公受封于鲁,为鲁太祖,其庙制依《王制》当为诸侯五庙之制。郑玄注《礼记》云:"太祖,始封之君。"此正与《汉书·韦玄成传》"周公是鲁始封之君"相印证。鲁用四代礼乐,器物仪节或有非常制者,故夫子不得不详问。

二、经文大义
此章当与《八佾》篇"子入太庙"章互参。朱子《集注》谓:"虽知亦问,谨之至也。"此说最得圣心。考《正义》引《论语注疏》云:"礼仪祭器虽知之,犹每事复问",可见非不知而问,乃知而更问。尹焞"敬而已矣"四字,实抉发礼之本源。李炳南先生"事事认真,处处恭敬"之解,尤得圣人"临事而惧"之微意。

三、重出辨证
钱穆先生疑此章重出,然《义疏》所言甚明:"前是记孔子对或人之时,此是录平生常行之事。"《正义》亦云:"弟子类记行事"。盖圣人"每事问"非一时一事,乃其常态。犹如"温良恭俭让"非一时之貌,乃终身之德。此正见圣学之"一以贯之"。

四、礼学精义
细味此章,可见三重深意:
其一,示"知之为知之"之诚。夫子虽博学,于礼犹审慎如此,此《中庸》所谓"明辨之"也。
其二,显"祭如在"之敬。《八佾》云"祭神如神在",此"每事问"正是对越在天之诚。
其三,立"不耻下问"之范。邢昺《注疏》谓:"重其事,不敢轻也。"此即"慎独"功夫之体现。

要之,此章虽简,而"敬"字之义已圆。后之学礼者,当体圣人"每事问"之心,于传统存敬畏,于细节见精神,方不负"郁郁乎文哉"之叹。

(全文798字)
赵耶 发表于 2025-7-2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入大庙,每事问"章义理发微

《乡党》篇"入大庙,每事问"六字,虽文辞简约,然其中蕴涵圣贤之道,实有深意可阐。今就经文章句、礼制背景及圣心微旨三端,试为剖析。

一、文字训诂考辨
"大庙"之"大"当读为"太",此古今注家无异辞。周公庙称太庙者,以其为鲁国太祖之庙。《汉书·韦玄成传》明言"周公是鲁始封之君,为鲁太祖",此礼制之常典。清武英殿本《论语》作"大庙",乃存古字之旧,非误刻也。"每事问"之"每",郑玄注云"犹遍也",谓事事皆问,非择其要者而问之。

二、礼制背景考实
据《礼记·王制》,诸侯五庙之制,太祖庙居中而永存,余四庙则亲尽迭毁。鲁用天子礼乐,太庙陈设祭器、仪节或有逾制,故《论语正义》谓"鲁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经见"。孔子虽熟谙周礼,然面对具体仪节器物,仍持审慎态度。此非不知而问,实为"知而更问"之慎礼精神。

三、圣心微旨探赜
前贤注解约有三说:一曰"敬慎说"(尹焞"谨之至也"),二曰"教学说"(朱熹谓"为宗庙朝廷之礼,有司虽能言之,而或不能无失"),三曰"存疑说"(钱穆疑重出非一事)。今考《乡党》全篇皆记孔子容止,此章当重在表现圣人之"执礼敬慎"。太庙之中,礼器陈设方位、俎豆数目、乐舞节次,皆关礼意。孔子"每事问",正是"祭如在"之诚意的具体展现,非徒形式而已。

四、现代启示
今人读此章,当思三重境界:其一,学问之道贵在虚心,虽博学如孔子,犹不耻下问;其二,礼之本质在"敬",形式与精神需表里如一;其三,传统文化传承,既需文献考据之功,更重实践体认之诚。学者若能于此章得"每事问"之精神,则读书做人,皆可渐入圣学门庭。

要之,此章虽简,实为孔子"慎独"功夫之外显。太庙之问,问者非徒器物仪节,实问己心之诚敬是否纯全。后之学者,当于此细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