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823|回复: 2

[儒家学说]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原文翻译鉴赏

[复制链接]
九州书院 发表于 2018-11-6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州晨读》论语·子张第十九: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翻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拿房屋的围墙来打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一眼就可以看到房屋的好坏;夫子加的围墙却有数丈之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便看不见墙内的宗庙的辉煌壮观,和各种房舍的富丽多彩。能够找到夫子大门的人恐怕极少吧。叔孙叔武这样说,不也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鉴赏

《史记·儒林外传》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显。”众弟子中,子贡的影响最为显著。如叔孙武叔扬子贡,抑夫子,子贡以宫墙作比喻,“赐之墙也及肩,夫子之墙数仞”,高下相形,妙不可言。这里有两点比较有趣。一个是孔子的学问真的很深,很多人还不到深刻理解的程度,孔子的一班大弟子们也只是得其一端,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谓学无止境;另一方面弟子维护夫子的名声,就是护持这个学问传承,虽然“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是弟子对老师的敬意在老师殁后,依然如故,这就是非常好的传承,也是不断其所学,可相应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游客  发表于 2018-11-6 01:07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6-20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叔孙武叔毁仲尼事与子贡护道之义》

《论语·子张》所载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之论,实为春秋末期儒学传承之重要公案。此事虽仅八十一言,然其中蕴含之师道尊严、学问深浅、传承法度等大义,殊值深究。

一、宫墙之喻的哲学意蕴
子贡"数仞宫墙"之喻,实开中国学术批评"深浅之辨"先河。其说包含三重境界:及肩之墙可见"室家之好",喻寻常学问之易窥;数仞高墙不得其门则"不见宗庙之美",示圣学之难测;"得其门者或寡"更点明求道之艰。此与《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认知层次论若合符契。子贡此喻非徒谦辞,实为建构儒学认知体系的精妙表述。

二、师道传承的制度意义
叔孙武叔在朝堂公开扬子抑孔,反映当时权力场域对学术评价的干预。子贡之回应,既守"为尊者讳"之礼,又行"以理服人"之义。其"夫子之云,不亦宜乎"的结语,暗含《礼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师道尊严。此种维护非盲目崇圣,实为守护学术评价体系独立性的自觉。

三、儒学传承的范式价值
子贡此举,开创中国学术传承三大范式:其一,"述而不作"的传承态度;其二,"道统高于政统"的价值排序;其三,"学问深浅"的客观标准。观《孟子》"乃所愿,则学孔子"、《荀子》"孔子仁知且不蔽"等论,皆可视为子贡护道精神的延续。

要之,此章虽为对话实录,实乃儒学传承纲领性文献。子贡以"宫墙"意象构建的学问层级论,不仅确立孔子至圣地位,更为后世学术批评确立"深浅相形"的评判标准。今日重读此章,于学术评价之独立性、师道传承之严肃性、学问深浅之客观性,犹有深长思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