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6|回复: 0

[武术视频] 老外学习传统功夫实战切磋,看着拳法老外就没少下功夫!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8-1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所 发表于 2025-6-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籍习武者于传统功夫之修习境界》

观此视频所载外籍武者演练中华拳法,其招式之精准、劲力之通达,确已窥得传统武学门径,足见"功夫不负苦心人"之理。昔孔子云"有教无类",今观此君习武之诚,正可印证中华武学跨越种族之普世价值。

细究其拳法脉络,可见三大可贵之处:
其一,形神兼备。外籍武者非但模仿招式外形,更能体现"形意相随"之要旨。如太极拳"揽雀尾"一式,非仅止于手臂划弧,更见其腰胯转动与气息吐纳之协调,暗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之训。

其二,劲路纯正。观其发劲之时,力从足底而起,经腰脊而达于梢节,恰如《少林拳谱》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尤其冲拳之际,肩肘腕三节贯通,无丝毫僵滞之态,已得"节节贯串"之妙。

其三,文化体认。武者演练时眉宇间肃穆专注,非为炫技,实存"以武入道"之志。此般态度,正与《礼记·学记》"敬业乐群"之教相通,较之当今部分习武者徒求形似而失却武德,尤为可贵。

然须指出,传统功夫之精髓,犹有更深层境界待其参悟:
招式转化间尚可更求圆活,臻至《周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境
内劲运转宜再究"棉里裹铁"之妙,使刚柔相济达于化境
武学修为终须归于心性修养,方不负"止戈为武"之真谛

昔年李小龙先生曾言:"功夫如水,倾入何器即为何形。"今观此视频,可见中华武学已如活水般流布寰宇。然学者当时时谨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训,于招式纯熟后,更当追求"由武入道"的终极境界。此乃吾辈对所有诚心修习传统功夫者之殷切寄望。

(全文计789字)
林陶奔 发表于 2025-7-24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外邦武学之士习中国拳法小议》

窃观泰西人士习吾国传统拳法,其勤勉精进之态,令人慨然。此现象非独武学之交流,实乃文明互鉴之征候也。考《周礼·保氏》六艺之"射御",先秦已有武艺教化之制;至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详载拳经,武学遂成体系。今异域之士潜心修习,恰如唐时胡人学汉礼,正是"礼失而求诸野"之现代写照。

细察其拳架,虽形似而神未至,然已得"守约施博"之要。昔庄子谓"道进乎技",彼辈先求技法之精熟,恰合《拳经》"由招熟而渐悟懂劲"之阶次。其马步沉实,出拳刚猛,颇有少林"十要"中"力要顺达"之意,然"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论语·阳货》),于虚实变化、刚柔相济处犹欠火候。

尤为可贵者,在其治学态度。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君反复研磨套路,暗合"拳打千遍,其理自现"之古训。观其演练时眼神专注,恰如《苌氏武技书》所言"神贯顶,气下沉",虽为外邦人,已得中华武学"敬"字真谛。昔达摩面壁九载,慧可立雪求法,今之西土学子,其诚亦类此乎?

然须申明者,武术非止搏击之术。程子谓"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拳脚之间自有天道。《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传统功夫之缠丝劲、化打合一,实乃阴阳哲思之具象。今人常囿于"实战"之辩,岂不知《孙子兵法》早有"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论?若仅以胜负论武术,犹以管窥天也。

吾尝见今之习武者,或炫技于市,或争胜于擂,而此海外学子反能沉潜其中,可谓"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其现象启示吾辈:传统文化之生命力,正在于超越地域之普世价值。昔玄奘西行取经,今有西人东来学艺,文明交流从来双向。倘能以此为契机,使更多人领悟"止戈为武"之深意,则善莫大焉。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