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45|回覆: 0

[中藥大全] 中藥材炙甘草的功效和作和

[複製連結]
藥材大全 發表於 2018-8-19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麼是炙甘草?有什麼作用?

炙甘草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炙甘草zhigancao

【別名】炙草。

【英文名】GlycyrrhizaeRadixEtRhizomaPraeparataCumMelle

【來源】生藥材甘草的炮製加工品。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有的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羽狀複葉長8~20cm;小葉7~17,卵形或寬卵形,長2~5cm,寬l~3cnl,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鍾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紫色,長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體。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炙草

炙草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

【產地分佈】全國大範圍有,主要集中在甘肅、新疆、四川一帶。

【加工炮製】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蜜炙法:蜜炙時,應先將煉蜜加適量沸水稀釋後,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勻,悶透,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程度時,取出,放涼。蜜炙時,用煉蜜。除另有規定外,每100kg炮炙品用煉蜜25kg。)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外表皮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略有黏性。具焦香氣,味甜。

【性味歸經】性溫,味甘。歸心經、肺經、胃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臨床應用】用量2~10克,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動,脈結代。

【主要成分】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α-羥基甘草次酸、異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異甘草黃酮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炙甘草

炙甘草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6-21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炙甘草藥性考辨與臨證應用闡微】

炙甘草者,乃甘草經蜜炙炮製而成,其性味功效較生品有顯著變化。考【神農本草經】載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而【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獨重此品,足見炮製之妙。今就傳統藥學理論與現代研究,析其要義如下:

一、藥性升降之變
生甘草性平偏涼,炙制後得蜜火之性,溫潤相兼。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甘溫助脾,蜜制益彰。"其色轉深黃,味愈甘醇,功專中焦,尤擅溫補。歸經雖仍主心、肺、脾、胃四經,然趨向守而不走,與生品清熱利咽之效迥異。

二、核心功效析微
1. 補益中氣:炙甘草得土氣之厚,蜜制後補脾之力倍增。張仲景建中湯類方必用此品,治"虛勞裏急"之證,現代研究證實其甘草酸能促進胃黏膜修復。

2. 復脈定悸:炙甘草湯以之為君,治"脈結代,心動悸"。【用藥法象】稱其"通經脈,利血氣",今知其黃酮類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3. 調和諸藥:陶弘景言其"解百藥毒",蜜制後緩急之效尤著。現代藥理學證實甘草酸可與多種藥物成分形成複合物,調節代謝速率。

三、臨證應用要點
1. 配伍精要:
合人參、白朮(四君子湯)治脾虛泄瀉
配桂枝、麥冬(炙甘草湯)療心陽不足
伍乾薑、附子(甘草乾薑湯)救亡陽厥逆

2. 禁忌辨析:
反藥之戒首載【本草經集注】,與甘遂等同用易致毒性增強,此因甘草酸促進醛固酮分泌,與峻下逐水藥產生電解質紊亂協同效應。

四、現代研究佐證
1. 活性成分:
甘草甜素具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異甘草素顯示明確抗潰瘍活性
甘草多糖可調節Th1/Th2免疫平衡

2. 炮製機理:
蜜炙使部分苷類水解為苷元,生物利用度提升;同時美拉德反應產生新活性物質,此乃傳統"炒香"科學內涵。

五、使用注意
1. 連續用量不宜超過30g/日,防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2. 高血壓患者慎用,或配伍茯苓、澤瀉等滲利之品
3. 蜜炙程度以"握之不粘手,嚼之甜中帶焦"為度

結語:炙甘草乃"國老"之變體,集補益、調和、緩急於一身。明其炮製之變,知其配伍之妙,方能盡顯經方精髓。今人用此,當遵古而不泥古,參以西理,使千年良藥煥發新機。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7-7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炙甘草之藥性功用與臨證要義】
(依【本草綱目】【傷寒論】法度釋要)

一、名實考辨
炙甘草者,乃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經蜜炙炮製而成。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其生用偏清熱,炙用則溫補。蜜炙之法,以煉蜜文火緩煨,使甘緩之性益彰,誠如陶弘景所言:"此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有不用者"。

二、性味歸經析微
其性溫潤而不燥,味甘平而中和,歸心、肺、脾、胃四經。張仲景【傷寒論】113方中,用甘草者達70方,其中炙甘草湯更示其"通經脈、利血氣"之能。其歸經之妙,尤在"入太陰補脾土,走少陰溫心陽",此黃元御【長沙藥解】所謂"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

三、功效主治發微
1. 補益中焦:炙草甘溫入脾,能"強脾胃、長肌肉"(【神農本草經】),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常配伍人參、白朮,如四君子湯。其蜜炙後黏稠之質,尤善緩急止痛,治脘腹攣痛效佳。
2. 復脈寧心:仲景炙甘草湯以之為君,治"脈結代、心動悸",取其甘溫益氣,通陽復脈之功。現代研究其甘草酸具類皮質激素樣作用,可調節心律。
3. 調和諸藥:王好古稱其"調和陰陽,協和寒熱",在麻黃湯中緩麻黃之峻,於承氣湯制硝黃之烈,此"國老"之謂也。
4. 潤肺祛痰:蜜制後潤性增強,治肺虛久咳,常與杏仁、阿膠同用,如補肺阿膠湯。

四、臨證運用禁忌
1. 十八反戒: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此【神農本草經】明訓。
2. 濕熱中滿慎用:甘能助濕,凡舌苔厚膩、脘腹脹滿者不宜獨用。
3. 用量之度:尋常調藥3-6克,復脈需用至12-15克,久服過量易致浮腫。

五、現代藥理佐證
其所含甘草酸、甘草次酸具抗炎保肝之效;甘草多糖可增強免疫;異甘草素能抗心律失常。然現代研究亦證實,長期過量使用可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此古人"甘令人中滿"之誡也。

結語
炙甘草乃"德高望重"之品,集補益、調和、緩急三功於一身。用得其宜,則如李東垣所言"助參芪成氣虛之功";用之失當,則恐有壅滯之弊。臨證當遵"辨證施藥,君臣佐使"之則,方不負"國老"美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