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7|回覆: 1

[儒家學說] 齊景公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至今稱之

[複製連結]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8-2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讀】【季氏16·12·齊景公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至今稱之】


齊景公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至今稱之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齊景公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至今稱之 譯文


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想不出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今天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齊景公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至今稱之 評析


齊景公年幼登基,在位58年,親政之初,他能夠虛心納諫,認真聽取、採納晏嬰、弦張等人的建議,並放手賢臣治理國家,從而使齊國在短短的幾年間由亂入治。後來的齊景公生活奢侈、貪杯好色、好犬馬、大造宮室,甚至將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供自己享用,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其行不一,讓百姓受難,民不稱頌。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國君之二子,逃位去國,斥責周武王不孝不仁,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其行一,雖無實際的利益給予天下,其二人涵養內在的德性,其精神之獨立,人格之高妙,可感召天下人,百姓到現在稱頌他。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4-29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闡微】論德行之不朽與權勢之虛幻

【論語】此章以齊景公與伯夷叔齊作比,實爲儒家"德本論"之精要詮釋。齊景公坐擁千駟之富,終不免"民無德而稱";伯夷叔齊採薇而食,竟得"民到於今稱之"。二者反差,恰如【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顯證。

考齊景公之政績,實具雙重面相。其初政之時,"納晏嬰之諫,罷台榭之役"(【晏子春秋】),確有明君之風。然【左傳·昭公二十年】載其"好治宮室,聚狗馬",終致"民人苦病,夫婦皆詛"。太史公評其"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史記·齊太公世家】),正是德業不終之典型。此恰印證【大學】所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景公之失,在於以末害本。

反觀伯夷叔齊,【史記·伯夷列傳】詳載其"義不食周粟"之事。其"叩馬而諫"的剛直,"採薇而食"的節操,構成儒家"道德人格"的完美典範。孟子稱其"聖之清者"(【孟子·萬章下】),非謂其有功業,實贊其德行之純粹。此二人之價值,正在於以生命踐行"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論語·衛靈公】)的終極信念。

細究此章深意,可見三重境界:
其一,物質積累與精神傳承之辨。千駟之馬終成塵土,而首陽之薇永駐人心,此即【道德經】"死而不亡者壽"之真諦。
其二,權力效驗與道德感召之別。景公雖居九五之尊,其政令不及身沒;夷齊雖爲布衣,其風範穿越千年。
其三,歷史評價與永恆價值之衡。世俗以成敗論英雄,聖賢以德業定不朽,故孔子特標此例以警後世。

今人讀此章,當思【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之微義。德之成就不在外物,而在本心;不在顯達,而在堅守。伯夷叔齊之"餓死",恰是精神生命的永恆豐盈;齊景公之"千駟",反成道德空虛的鮮明註腳。此中深意,足爲當世汲汲於名利者誡。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7-17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闡微】論德行之不朽與權勢之虛妄
——釋【論語·季氏】"齊景公""伯夷叔齊"章

【論語·季氏】此章以齊景公與伯夷叔齊作比,實爲儒家"德本論"之精要表述。太史公嘗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然此章所示,恰破此世俗之見,彰顯德性生命之永恆價值。

一、齊景公之失:富而無德
景公"有馬千駟",【周禮】載"四馬爲駟",此極言其富也。【晏子春秋】載其"築路寢之台,三年未息",又"爲鄒之長塗",其奢靡可見。雖早年納晏子之諫,然【左傳】昭公二十年記其"飲酒樂"而謂"古而無死,其樂若何",足見其終未悟治國之道。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然景公徒有倉廩之實,終成"民無德而稱"者,何也?【大學】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景公之失,正在捨本逐末。

二、夷齊之德:窮而弘道
伯夷叔齊之事,【史記·伯夷列傳】載之甚詳。其"義不食周粟"非止於忠商,實爲守"仁"之極則。【孟子·萬章下】稱其爲"聖之清者",其德有三:
1. 讓國之仁:孤竹君命立叔齊,兄弟互讓,此孝悌之至也;
2. 叩馬之勇:敢諫武王"以臣弒君",此大勇也;
3. 首陽之節:寧餓死不失其正,此"無求生以害仁"也。

故雖"餓死首陽",然其德合於【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之旨,故能歷久彌彰。

三、歷史鏡鑒:德與位的辯證
孔子此喻,深合【易·繫辭】"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之理。景公居萬乘之位,其政"民參其力,二入於公"(【左傳】昭公三年),雖富甲天下,然如【尚書】言"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終爲史家所譏。反觀夷齊,無位、無財、無壽,然孟子謂"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此即【禮記】"德輝動於內"之功。

結語
王陽明【傳習錄】云:"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爲聖賢。"景公與夷齊之殊,不在外而在內,不在勢而在德。今人讀此章,當思【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訓,明德性之重,方不負聖賢垂教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