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8|回復: 2

[講古] 中国历史故事之刘邦临终前的安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31 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临死前的刘邦,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刘氏的天下。

为了彻底封住异姓王的口子,尤其是吕氏一门,刘邦又想了个办法。

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吕氏一门也多有参与者,并且也立下了大小不等的功劳,封爵的还是有的。不过只要不封王,刘邦觉得威胁就不大。

一天,刘邦召集文武大臣到自己身边,同时命人宰杀一匹白马,要大家和自己一起歃血为盟。

所谓歃血为盟,是古代的一种订立盟约时的仪式。就是宰杀一头牲畜,然后将牲畜的血,或者涂在嘴唇上,或者喝一点点,或者撒入酒中,大家喝一口这个酒,然后再说出誓言,或者宣读盟约书的内容,表示信守承诺,绝不违背的意思。

古人比较重视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又以白色的牲畜(马、牛、骆驼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说法不一)为高规格的祭祀物品。

在他们眼里,经过这样的仪式,这个盟誓的内容就会上传到上天的耳朵里,大家就不能违反了,否则上天就会降下惩罚。

刘邦带领大家发出誓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

不过,其作用,并没有刘邦希望的那么大。刘邦死后不久,吕后就大肆分封吕氏一族之人为王。

如果刘邦死后有灵的话,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接下来,刘邦又经过一番安排、布置之后,感觉到生命真的即将走到尽头,将吕后找来,安排后事。

吕后正为这事着急呢。

皇帝的位子由太子接任,这没有任何问题。那丞相呢?

要知道当时丞相萧何,比刘邦还大一岁呢,已经是63岁了。萧何死后,谁能接任丞相的位子啊?吕后虽然手腕也是不凡,但是在识人、用人上,比刘邦还是差远了。所以由不得吕后不着急。

刘邦对此,也早有安排。

见到刘邦,吕后急忙询问:『陛下您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去世了,谁能接任相国的职务呢?』刘邦干脆的回答:『曹参可以接任。』

吕后继续问:『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想了一下回答:『王陵可以。不过王陵智谋不足,可以让陈平辅助他。陈平有智谋,但是缺乏决断力。这两个人合在一起就差不多了。另外,周勃虽然为人忠厚,不善言谈,文才也不怎么样,但是这个人有真本领,将来能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让他做太尉吧。』

吕后继续追问:『那再之后呢?』

刘邦摇摇头:『再之后的事,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刘邦这里的意思,一个是自己现在的臣子中,也就这些人足堪大用了,其他的,自己也没什么可以安排的了,只能到时再看了;另一个的意思是,到了那个时候,你吕后也该差不多离开人世了,安排也没什么用了。

不管安排好没安排好,不管放心不放心,公元前195年的4月,这位平民出身的汉朝开国大帝刘邦,死了,终年62岁。从公元前202年正式当皇帝,到公元前195年,一共做了8年皇帝。

不过史书上计算刘邦的年号,是从秦朝灭亡,刘邦被封为汉王的公元前206年开始计算,所以史书上记年为高祖十二年。

刘邦死了,当初跟随他身边的那些名臣勇将也大多风流云散了,那么被刘邦夸赞为『汉初三杰』的另两位,萧何和张良,结局如何呢?

汉朝建立后,萧何一直担任着丞相的职务,对刘邦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辅助刘邦治理国家,刘邦领军征讨在外的时候,朝政基本靠萧何维持着正常运转。

即使这样,刘邦晚年,也对萧何越来越不信任。

好在萧何的政治智慧颇高,既不揽功,又不争权,甚至不惜装作贪财收受贿赂以自污的方式,让刘邦放心,算是安度了晚年。

公元前193年,在刘邦死后差不多两年时间,萧何病死。

张良更加睿智一些。

刘邦最终能取得胜利,与张良的参谋之功密不可分。鸿门宴、暗度陈仓、约法三章、荥阳之战、垓下之战、分封诸侯、定都长安、太子问题,几乎可以说,发生在刘邦身边的每一个重大的事件,都有着张良的影子在其中。

对于刘邦来说,张良可谓半师半友。分封爵位时,刘邦要封给张良三万户为食邑,被张良坚决拒绝了,最终,只要了小小的留城为食邑,称留侯。这里的张良,比韩信高明的不止一筹。

接下来,张良是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不到刘邦追着问到头上,很少再主动献计献策了。偏偏越是这样,刘邦越离不开张良,大事小情非要和张良探讨一下才放心。

后来,张良以体弱多病为借口,慢慢远离了朝堂,过着半隐居的修道生活。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

熊季 發表於 2025-4-24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格局的深层矛盾》

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安排,实为汉代政治史上一大关节,其精微处非止于表面誓约,更在于权力制衡的深层考量。白马之盟的订立,表面是"非刘氏不王"的血誓,实则暗含三重政治智慧:

其一,以祭祀礼制强化合法性。古人重祭祀,《周礼》有"以血祭祭社稷"之制,刘邦择白马歃血,正是取"白者西方色,主肃杀"的象征意义(《史记·封禅书》)。通过将政治盟约升华为宗教仪式,使异姓诸侯在心理层面产生道德约束。然吕后破盟,恰证明单凭仪式性约束难以抗衡现实权力欲望。

其二,人事安排中的阴阳平衡。刘邦对丞相人选的规划极具深意:曹参继萧何,取"萧规曹随"之稳定;王陵主政而陈平辅之,形成"刚直者持大体,智谋者理万机"的互补结构;周勃掌兵权,则暗合"文武相制"之道。这种安排远比单纯防范外戚更显精妙,实为建立制度性制衡机制。

其三,未竟之言中的政治玄机。史载刘邦临终嘱托止于周勃,而"安刘氏者必勃也"的预言(《汉书·高帝纪》),实为留白之笔。周勃日后平定诸吕之乱,恰证明刘邦已预见军权在政权更迭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对暴力机器的控制意识,远超同时代政治家的眼界。

吕后破盟事件揭示出早期帝国制度的脆弱性。白马之盟的失效非因盟约本身缺陷,而在于缺乏制度化的权力监督机制。汉代经此教训,逐渐发展出"外戚-功臣-宗室"三方制衡的成熟模式,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今人观白马之盟,当超越"权谋术数"的浅层解读。其中蕴含的制度设计思想,如权力交接的程序化、政治势力的平衡术、暴力机器的控制论,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形塑具有原型意义。刘邦临终安排的真正价值,在于首次系统尝试解决"家天下"与"共治"这一帝国时代的根本矛盾。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4-29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格局之辩证》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之"白马之盟",实为西汉初期政治制度演变之关键节点,其背后蕴藏之政治智慧与历史局限,值得深入辨析。

一、盟誓制度与政治合法性建构
"歃血为盟"乃承周代"献血为盟"之遗制,《周礼·司盟》郑玄注云:"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刘邦择白马为牲,实取《礼记·郊特牲》"牲用骍,尚赤也"之义,以白色属金德,暗合秦制水德之终而汉承土德之始。此仪式非徒具形式,实为通过神圣仪式强化政治契约之效力,使"非刘不王"原则获得超验性保障。

二、权力制衡之双重考量
细究刘邦安排,实含三层深意:
1. 宗室屏藩:通过"白马之盟"确立同姓诸侯王制度,《汉书·诸侯王表》载"高祖创业,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此乃借鉴周代封建之经验教训。
2. 功臣制约: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四人相继之安排,形成"功臣集团"与"外戚势力"之动态平衡。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汉初丞相必列侯为之,此高祖与功臣共天下之意。"
3. 权力过渡:吕后问相之记载(见《史记·高祖本纪》),展现刘邦对"主少国疑"局面的预见。其人事布局形成"萧规曹随-王陈并立-周勃收尾"的接力模式,确保政策延续性。

三、历史实践与制度局限
吕后称制后大封诸吕,恰暴露盟约之根本缺陷:
1. 神权约束让位于现实政治,《汉书·外戚传》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其政治实力已超越仪式约束。
2. 制度设计未解决"皇权-相权"本质矛盾,文帝朝周勃系狱事件即其延续。
3. 同姓诸侯终酿七国之乱,证明血缘纽带不足维系长治久安。

四、政治遗产之历史回响
刘邦临终安排影响深远:
1. 形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西汉政治传统。
2. 开创"布衣将相之局"(赵翼《廿二史札记》),奠定官僚政治基础。
3. 其权力交接模式为后世所效仿,如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之谏,实与高祖遗意暗合。

要之,白马之盟乃特定历史条件下之政治智慧结晶,其价值不在条款本身之效力,而在开创性地构建了汉初权力结构的基本框架。吕后破盟非制度之败,恰证明任何政治设计皆需随势而变,此乃读史者当深思之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