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甄子丹武打風格中的綜合格鬥元素與傳統武術之融貫
近日觀甄子丹新作武打片段,見其招式間已融入綜合格鬥(MMA)之纏鬥、地面技等元素,此現象實爲當代動作電影演進之重要標誌。然細究其理,此種"新變"實未離傳統武術之根本,反彰顯中華武學"海納百川"之特質。今試從三端析之:
一、 傳統武術的包容性本質 【莊子·說劍】有云:"夫爲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此言武術本不拘泥形式,重在因敵制變。甄氏早年習太極拳、詠春等傳統套路,今取MMA之關節技與摔法,恰合【漢書·藝文志】"兼收並蓄"之旨。觀其電影中"十字固"接"鯉魚打挺"之銜接,正是以傳統腰馬功力爲基,化用巴西柔術之形,此非背離傳統,實爲"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清·沈宗騫語)。
二、 動作美學的時代性轉化 李小龍曾言:"武術如水,置碗中則圓,置方器中則方。"甄子丹將MMA的實戰感融入電影武打,暗合【周易】"變通趨時"之道。片中低掃腿接肘擊之組合,表面效法泰拳,然其發力軌跡仍見詠春"寸勁"精髓。此等處理,既滿足當代觀眾對寫實格鬥的審美需求,又通過鏡頭調度(如特寫肌肉震顫)強化傳統武術"勁在意先"的哲學內涵,可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經】第十四章)。
三、 文化對話中的身份確認 值得注意的是,甄氏始終以"武者"而非"打星"自居。其MMA元素的運用,實爲對"何爲真正中國功夫"的現代詮釋。如片中反制裸絞時所用"金絲纏腕"手法,實脫胎於擒拿術,此正呼應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既得藝,必試敵"之訓。這種"以中化西"的實踐,比之單純套路表演,更能體現【孫子兵法】"奇正相生"的智慧。
結語 甄子丹之嘗試,非徒技術層面的雜糅,實乃文化主體性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創造性表達。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今人亦當從銀幕武打中見傳統之活態傳承。若拘泥於"純傳統"之表象,反失【易經】"窮則變,變則通"的真諦矣。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