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0|回覆: 2

[醫藥臨床] 土茯苓是一味什麼中藥材?土茯苓有什麼作用?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26 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土茯苓是一味中藥材。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之功,尤擅解濕熱之毒,如【醫學入門】中就有土茯苓『善治久病楊梅癰漏及誤服輕粉肢體廢壞,筋骨疼痛者,能收其毒而祛其風,補其虛』之記載。余常用於各種消化道疾病、頭痛、咳喘病、濕疹等治療,有奇效。

土茯苓是一味什麼中藥材?土茯苓有什麼作用?

治療消化性潰瘍,土茯苓爲對之藥:蓋其可健脾胃(【本草綱目】),除濕熱。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其內含之生物鹼和甾醇,可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同時有明顯的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和較好的鎮痛效果,故余常將該藥運用於各種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無論寒熱均可。

如汪某,男,27歲。反覆胃脘部不適,隱痛3年。近來病情加重,且出現胃脘灼熱、腹脹、嘈雜吐酸、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滑數。胃鏡示:1.胃潰瘍(活動期)。2.二十指腸炎。此脾虛胃熱之證,當健脾和胃,清熱利濕,理氣止痛。處方:土茯苓30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蒲公英18克,烏賊骨15克,元胡15克,佛手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30餘劑,上症消失,複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囑單予土茯苓50克,每日水煎服,善其後。

土茯苓止頭痛之力,古賢多用記載:如明代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載一頭痛方,其中土茯苓用至四兩,傳說一婦人患頭痛甚,欲自縊,服2劑,數年不發。孟文瑞【春腳集】載有立愈湯,治一切頭痛,其中土茯苓爲一兩。余認爲,凡濕熱蘊結,濁邪蒙蔽清竅所致頭痛,痛勢稍劇,祛風通絡難緩其勢者,口乾苦,舌淡紫,苔黃膩,脈弦細滑者,必有濕熱痰結,土茯苓可選用之。無論有無感染,典型者病毒性腦炎,余常用土茯苓、石菖蒲、貫眾、黃芩、僵蠶、熟軍、法夏等藥爲方。

一般頭痛病例單用本品100克~120克,水煎頻服,即可爲功;頑固病例則需結合病情,隨症加減,方能獲取佳效。

薛某,女,42歲。素患頭痛,久治乏效。近來病勢甚烈,發作時以手擊之,痛苦莫名。刻診:頭頂劇痛,口乾口苦,舌淡紫苔黃膩,脈弦細數。證屬濕熱痰瘀,阻滯清竅,宜清熱利濕,祛瘀泄濁,化痰通絡。處方:土茯苓120克,白芍30克,白芷10克,地龍10克,甘草5克,水煎服。3劑後痛勢漸緩,繼服10劑,頭痛消失。

土茯苓治咳喘,古今文獻少載,然確具實效。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脾虛則痰濁易生。清除痰濁對於病情之控制至爲關鍵,土茯苓健脾除痰,利濕化濁解毒,余常將其用於此類疾病中。

濕疹一疾,中醫稱爲『濕瘡』『浸淫瘡』等,【醫宗金鑒】云:『遍身生瘡,形如粟米,瘙癢無度,搔破時,津脂水,浸淫成片。』描述甚爲翔實。余認爲本病的發生雖形於外而實發於內,急性濕疹多因濕熱內感,侵及營血,壅搏肌膚而發,較易控制;若爲慢性濕疹、亞急性濕疹,其病機甚爲複雜;或爲陰虛血熱者;或爲氣虛濕熱者,治療不易。余恆以土茯苓健脾清內里之濕熱,合以浮萍輕清上浮,祛在表之風濕,隨症配伍他藥,每有良效。

4歲患兒,患濕疹1年余,前醫屢進祛風止癢、清熱涼血之羚羊角、生地、丹皮、苦參、薄荷、馬勃、竹葉、黃連、黃柏、元參等藥,病情反覆。現頭面、四肢、軀幹遍布紅疹,疹間難見正常皮膚,皮膚粗糙,表面增厚,有糠皮樣鱗屑,少量滲液,日夜哭叫、搔抓,腹脹少食,神倦,大便時溏時秘,小便黃,舌淡苔黃脈細數。蓋小兒脾常不足,醫者屢進苦寒之劑,中陽受戕,濕熱相搏,郁於體內,外不能宣洩,內不能利導,故泛於肌膚腠理也。予平胃散合土茯苓、浮萍內服,外用余家藏幼兒苦參消瘡洗方:苦參18克,萆薢18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甘草10克,金銀花18克。久煎去渣,加水洗浴。僅半月,病情基本控制,停外洗方,繼續治療2月而愈。

筆者治療痛風亦有選用土茯苓者,嘗據朱丹溪上中下通用方(蒼朮、黃柏、桂枝、威靈仙、防己、天南星、桃仁、紅花、龍膽草、羌活、川芎)及張仲景當歸貝母苦參丸(當歸、貝母、苦參)合方加減而成祛痰解毒痛風湯,臨床也有獲效者。處方:蒼朮15克,黃柏10克,土茯苓30克,威靈仙18克,萆薢12克,防己10克,冬瓜仁30克,天南星12克,浙貝15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苦參10克,薏苡仁30克,夏枯草18克,生地黃18克,全蠍6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亦嘗單味大劑量(60~100克)煎服治療部分患者,病情明顯緩解。若疼痛劇烈者可予芒硝液、金黃散等外敷患處,止痛較捷。嘗治一患者,男,53歲。痛風10餘年,雙手指關節嚴重腫脹畸形,痛風石形成,此次因飲食不慎復發。血尿酸:620μmol/L,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均高,予土茯苓100克,每日水煎頻服,金黃散外敷,半月後症狀改善,各種生化指標均下降,囑停金黃散,土茯苓長期煎服之。(何錢 何苗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5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土茯苓考略

土茯苓者,【本草綱目】謂之"仙遺糧",性味甘淡平,歸肝胃二經。其功有三:一曰解毒,尤擅解汞毒及楊梅瘡毒,昔陳實功【外科正宗】以之治大毒瘡;二曰除濕,能利關節而治筋骨疼痛,朱丹溪嘗用其治濕熱痹證;三曰和胃,今人驗其可制幽門螺旋桿菌,誠如案中所用,合白朮、蒲公英等藥,共奏健脾清熱之功。然須注意,肝腎陰虧者慎服,且不宜與茶同飲,恐解藥性。此藥平淡中見奇效,實爲祛濕解毒之良品。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7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土茯苓之藥性功用及臨證應用

土茯苓(Smilax glabra)爲百合科菝葜屬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其乾燥根莖入藥,首載於【本草綱目】,列於蔓草類。其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具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效,尤以清泄濕熱毒邪見長,爲楊梅瘡毒及汞劑中毒之要藥,亦爲現代臨床治療濕熱蘊結諸證之良品。

一、藥性源流與經典論述
【本草綱目】言其"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而【本草正義】則強調其"專治楊梅瘡毒,深入百絡,關節疼痛"。歷代醫家尤重其解汞毒之能,如【醫學入門】所載"解輕粉毒,治筋骨拘攣",實因明代以降汞劑療瘡盛行,土茯苓爲解毒救誤之關鍵。現代藥理證實,其含落新婦苷、黃酮類及甾體皂苷,具抗炎、免疫調節及抗菌(如幽門螺旋桿菌)作用,與古籍"祛毒補虛"之說相契。

二、臨證應用舉隅
1. 消化系統疾病
土茯苓善化中焦濕熱,對胃潰瘍活動期屬脾虛胃熱者尤宜。案例中患者見胃脘灼痛、舌紅苔黃,乃濕熱膠結之象,方以土茯苓30克爲君,配伍白朮、蒲公英等,取其清熱毒而不傷正之性。現代研究其甾醇成分可抑制胃酸分泌,修復黏膜,故單用50克善後亦效。

2. 頑固性頭痛
濕熱頭痛者,常因濁邪上蒙清竅,常規祛風藥難效。土茯苓能"通泄下焦濕熱,上清腦絡濁邪"(【春腳集】注)。案例中患者頭痛如劈、苔黃膩,正是濕熱痰瘀交阻之候,重用120克配白芍柔肝,以"通利關節,導濕熱下行"(繆希雍語),其效甚捷。

3. 皮膚濕毒
【滇南本草】載其治"癰疽瘰癧",今用於濕疹、銀屑病屬濕熱者,常配白鮮皮、地膚子。其多糖成分可調節Th1/Th2免疫平衡,印證古人"除濕解毒"之說。

三、使用注意
用量:常規15-30克,治頭痛、梅毒需60-120克,需久煎(40分鐘以上)以減胃脘不適之弊。
禁忌:肝腎陰虛者慎用,誤服可致小便澀痛(【得配本草】)。
配伍:解汞毒配金銀花;治痛風加萆薢;療濕疹伍苦參。

結語
土茯苓乃"化濕毒而不耗陰,通經絡而不傷正"之妙品,凡濕熱毒邪深伏血絡者,非此不能透達。然今人用此藥多拘於常規,實未得古人"大劑攻毒"之精要。若能辨證精準,量證施治,誠可收奇效於疑難雜症之中。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