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7|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名句: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典故

[複製鏈接]
九州书院 發表於 2018-7-21 1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州晨读】【季氏16·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典故】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典故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典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zhuān)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典故 评析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季氏篇属于卫灵公之公侯篇,季氏篇之士大夫篇与阳货篇之陪臣(家臣)篇的中间一篇。这个时代,礼崩乐坏,政治僭越常有。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从诸侯出,乃至从士大夫出,甚至于从家臣出。


九州书院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靈敏qq27270773 發表於 2018-7-21 23: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5-1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季氏将伐颛臾》义理阐微
(依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体例撰)

【章旨】
此章见《论语·季氏》首章,乃孔子严斥冉有、季路辅弼失职,并申明"为政以德"之要义。夫子直指季氏伐颛臾之非,更揭"萧墙之忧"的深层政治伦理,实为《春秋》"讥世卿"微言大义之体现。

【经义辨析】
一、"东蒙主"考
颛臾乃伏羲之后,风姓小国。先王(当指周初)封为东蒙主,主祭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此即《左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之制。孔子特举此者,明颛臾乃周室所封,非季氏私属,伐之即僭王权。郑玄注:"鲁七百里之封,颛臾在邦域之中,明其不可伐。"

二、"陈力就列"解
周任,古之良史。朱子释:"陈力,量才力也;就列,就其位次。"此即《周易》"鼎折足,覆公餗"之戒。冉有身为季氏家宰,不能匡正其过,反以"吾二臣者皆不欲"推诿,故夫子引"虎兕出柙"为喻,责其尸位素餐。

三、"不均不安"大义
"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当从董仲舒《春秋繁露》解:"不均则争,不安则危。"此非谓绝对平均,实指"各得其分"的礼制秩序。宋儒程颐曰:"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专鲁政,四分公室,正是破坏"均安"之本的祸端。

【典故深诠】
"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乃千古名训。萧墙,郑注"屏也",即鲁君宫门内之照壁。何晏《集解》:"萧之言肃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夫子此喻直指季氏隐忧实来自鲁君讨伐,非关颛臾。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氏逐昭公"事,可见孔子预见之明。

【现代启示】
1\. 政治伦理:执政者当以"修文德"代"动干戈",今之国际关系犹可鉴
2\. 职业操守:从政者须"陈力就列",今所谓"责任担当"正与此通
3\. 社会公平:"不均则倾"之理,于贫富分化时代尤具警醒意义

【结语】
此章实乃《论语》政治哲学之枢要。清儒刘宝楠《正义》谓:"夫子言此,所以深责冉有,亦以儆季氏也。"读此章当与《礼记·大学》"财聚则民散"、《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互参,方见圣贤一以贯之的治平之道。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午時| 2025/5/16/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