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0|回覆: 0

[詩詞賞析]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之解譯

[複製連結]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7-12 13: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之解譯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譯文】

昆明池是漢朝的水功

遠望漢武帝的戰旗好像還在招展迎風

池中石刻的織女不會織績,辜負了夜色

那巨大的石鯨鱗甲卻會在秋風中舞動

波浪中的茭菰叢叢,猶如烏雲沉聚

白露時節蓮子結蓬,荷花卻已墜隕

現在去那裡除非能像鳥飛翔到天上

而遍地洪水汪洋,我也只能做個漁翁

杜甫-秋興八首昆明池【注釋】

這首詩是『有所思』之三,杜甫所回憶的是長安郊外的昆明池。

1、昆明池:漢代開鑿,池在長安縣西南,周圓四十里。於漢武帝元狩三年挖浚,故曰『漢時功』。

[昆明池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斗門鎮東南一片窪地。漢元狩三年(前一二〇)爲準備同昆明國作戰訓練水

軍,並解決長安水源不足的困難而開鑿。周圍四十里。池成後引水東出,爲昆明渠以利漕運;一支北出爲昆明

池水,引水泄入泬水以利長安城給水。十六國姚秦時池水乾涸;宋以後湮爲田地。(陳貽焮【杜甫評傳】,北

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822頁)

2、旌旗:漢武帝鑿昆明池,是用以操練水軍,故想像當日湖中有『旌旗』在望眼中。

3、漢代昆明池中有石刻織女和鯨魚。

【曹毗志怪】:『昆明池作二石人,東西相望,象牽牛織女。』但是夜月雖明,石頭的織女卻不能織布,故曰『虛夜月。』

【西京雜記】:『昆明池刻玉石爲鯨魚,每至雷雨,常鳴吼,髻尾皆動。』所謂『石鯨動秋風』,典故即出此。

4、菰米、蓮房二句,乃寫昆明池中的物產。

菰米,即茭白。唐代以前,茭米,屬於糧食作物,也叫菰米或雕胡,是古代的『六穀』(稌、黍、稷、粱、麥、菰)之一。茭菰感染上黑粉菌則不抽穗,但是植株莖部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這就是可採用的茭白。

【西京雜記】:『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杜甫詩:『秋菰成黑米。』【爾雅翼】:『菰首者菰蔣三年以上,心中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兒臂。大者謂之茭首,本草所謂菰根者也,可蒸煮,亦可生食。其或有黑縷如黑點者,名「烏郁」(即烏雲)。』

沉雲黑:言昆明池滿湖茭菰茂盛,望去如一片烏雲之黑。

5、露冷:白露時節天氣見冷。

蓮房:即蓮蓬。

荷花色紅,秋時凋落,故曰『墮粉紅』。

6、關塞:即第一首所言的塞上,指夔州周邊的高山。

7、極天:極,至也,關塞極天,言山之高峻。

8、鳥道:只有鳥能飛過。夔州四面圍山,插翅難飛。

9、『江湖滿地』,言洪水橫流,自己則四處漂泊,宛如漁翁。漁翁,即杜甫自況。

沈德潛云:『身阻鳥道,跡比漁翁,見還京無期也。』『夜月秋風,波漂露冷,就所值之時,染所思之色。』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7-25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興八首·昆明池】解詁與詩學發微

杜甫【秋興八首】之"昆明池"一詩,乃大曆元年(766)羈旅夔州時追憶長安舊跡之作。此詩以漢武昆明池爲時空樞紐,融歷史滄桑、物候變遷與身世飄零於一爐,誠如王嗣奭【杜臆】所云:"思長安昆明池,而嘆其景物之遠離也。"今就詩藝、典實、寄託三端詳析之。

一、時空疊映之詩法
首聯"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以漢唐時空交錯起筆。昆明池鑿於元狩三年(前120),【三輔黃圖】載其"周回四十里,作豫章大舸,可載萬人",杜甫卻以"在眼中"三字將歷史場景拉至當下。此非實寫,乃"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文心雕龍·神思】)之筆,錢謙益【錢注杜詩】謂:"公目中所見,皆漢武舊事",正揭此時空摺疊之妙。

二、物象虛實之辯證
頷聯"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最見杜詩鍊字之功。昆明池畔牛郎織女石雕見於【關中記】,而"虛夜月"兼攝雙關:既言石像不能實織,復暗諷玄宗朝織錦戶之凋敝。【資治通鑑】載天寶年間"楊妃姊妹競爲奢靡",與"機絲虛設"形成反諷。"石鯨"句用【西京雜記】典,然"動"字尤奇,黃生【杜詩說】評曰:"'動'字寫石鯨鱗甲,恍惚欲活",此以動寫靜之法,使秋風中的石雕產生詭譎生命力。

三、比興寄託之深意
頸聯"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轉入微觀物候描寫。菰米(雕胡米)見【周禮·食醫】鄭注,蓮房出【爾雅·釋草】,然杜甫此聯實化用【楚辭】"芙蓉落而離披"之意象。浦起龍【讀杜心解】指出:"'沉雲''墜粉',即菰米蓮房而幻其辭",其中"黑"與"紅"的強烈色彩對比,暗喻安史之亂後長安的衰敗景象。尾聯"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更將個人命運與時代困局綰合,仇兆鰲【杜詩詳註】解爲:"身阻鳥道而跡比漁翁,總見漂泊不能自振",此中"漁翁"意象實脫胎於【楚辭·漁父】的避世智者形象。

四、詩史互證之價值
此詩藝術價值尤在"以麗句寫荒涼"(吳沆【環溪詩話】)。昆明池在唐代尚存,【元和郡縣圖志】載貞觀年間曾加疏浚,至杜甫作詩時已湮廢近半。詩中"旌旗""機絲"等富麗意象與"沉雲""墜粉"的衰颯形成張力,恰如【姜齋詩話】所云:"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末句"江湖滿地"更暗用【論語·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典意,將個人羈旅升華爲對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深沉慨嘆。

要之,此詩以昆明池爲詩眼,織就歷史記憶與現實困境的經緯。方東樹【昭昧詹言】評【秋興】"渾灝流轉,龍跳虎臥",此篇足當之。杜公以七律爲史筆,非獨摹寫景物,實乃以意象爲符碼,構建出一部盛唐衰亡的視覺史詩。學者讀此,當於字句之外,更味其"沉鬱頓挫"背後的詩史精神。

(全文798字)
當理 發表於 2025-7-25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興八首·昆明池】解詁與詩學發微

杜甫【秋興八首】之七"昆明池水漢時功"一詩,乃夔州追憶長安之傑構。今就詩藝、典實、寄託三端,試爲析論如次:

一、時空疊映之詩法
首聯"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以漢武舊事切入,實爲唐人慣用之"以漢喻唐"筆法。錢謙益【錢注杜詩】指此"明寫漢而暗指唐玄宗之開邊",蓋天寶間玄宗亦曾於昆明池習水戰。詩中"在眼中"三字尤妙,既寫眼前夔州秋景恍惚如見長安池苑,復將歷史影像疊合現實觀照,形成三重時空之交響。

二、石刻意象之隱喻
頷聯"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活用【西京雜記】典故而別有寄託。石雕織女"虛夜月"之"虛"字,既言其不能實織,復暗喻朝廷財政虛耗;石鯨"動秋風"之"動"字,表面寫鱗甲栩栩如生,實則暗指安史之亂後動盪時局。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謂此聯"以靜止之石刻寫動態之時局",誠爲的論。

三、物候書寫之雙關
頸聯"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表面摹寫池中物產,實則暗含比興。菰米沉黑如雲,既符合【爾雅翼】"烏郁"之狀,復象徵民生凋敝;蓮房墜紅,既寫實景又喻賢才零落。浦起龍【讀杜心解】稱此"句句是景,句句含情",正道出杜詩"以物象寄時事"之特質。

四、末聯身世之寄慨
尾聯"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突轉現實,以"鳥道"喻歸途斷絕,"漁翁"自況漂泊。然細究之,"漁翁"意象實承【楚辭·漁父】傳統,暗含"舉世皆濁我獨清"之志。王嗣奭【杜臆】評此"於困厄中見其浩蕩",可謂深得詩心。

要之,此詩以昆明池爲經,以漢唐事爲緯,織就一幅時空交錯的秋思圖卷。其用典之精切、對仗之工穩、寄託之深遠,堪稱七律典範。今人解讀,當知杜甫非徒懷古,實乃"以歷史之鏡照現實之影",其間家國身世之悲,尤需讀者細味。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