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99|回覆: 2

[詩詞講座] 親子學詩: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6-9 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341351f0e02ca398967628a18fae066.jpg

朗讀者:燕敏,小學教師,燕趙女子,喜歡用詩詞來豐盈自己的生活。

友情客串:郭禹含小朋友。

親子學詩

爲什麼要和孩子一起讀詩?

因爲最好的文化啟蒙,

莫過於和孩子讀詩。

生活不只是衣食住行,還有詩和遠方。讀詩,是孩子愛上閱讀、走向遠方的第一步。

詩詞,音韻悠揚,意境優美,是超越日常語言的優美表達。

用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唐詩宋詞的優美音頻來磨耳朵,讓那份美在耳畔、在唇齒之間來來回回,培養語感樂感,這樣長大的孩子,真的不一樣。

溫馨的時光,輕柔的音樂,以及媽媽的發香,帶給孩子的那份美好,即便過了幾十年,也仍舊記得當時窩在媽媽懷裡,和媽媽讀詩的日子。

讀詩不僅是薰陶,更是一種愛的回憶。

鄭何 發表於 2025-7-8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詩教中的審美啟蒙與情感濡染——以〖江上漁者〗爲例】

范仲淹【江上漁者】"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二句,實爲親子詩教之絕佳範本。此中蘊含三重教育機理:其一,以具象意象構建審美圖式。漁舟與波濤的視覺對比,恰合兒童具象思維特徵,使抽象的道德感(民生疾苦)具象化爲可感畫面。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所謂"情景相生"之理,正可於此踐行。

其二,聲韻訓練暗合傳統啟蒙法度。"舟-里"的平仄相諧,"出沒"二入聲字的頓挫感,恰是【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的進階實踐。宋人朱熹【童蒙須知】強調"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親子共讀時的聽覺記憶,實爲最自然的音韻學啟蒙。

其三,倫理情感通過詩意傳遞。詩中隱現的仁者情懷,在母子相擁誦讀時,已不著痕跡地完成代際傳遞。明代理學家呂坤【呻吟語】云"詩教者,教人識得性情正處",此即現代教育所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

至若燕趙女史攜稚子共讀之舉,恰合【禮記·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的古訓。親子肢體接觸時的安全感,與詩詞韻律產生的愉悅感,在神經科學層面形成雙重記憶編碼。西人謂之"情感聯結",而吾國先賢早悟此理——王陽明【訓蒙大意】言"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正謂此也。

詩教之效不在一時記誦,而在構建文化基因。當稚子成年後,某日江邊見漁舟,唇齒間不自覺浮現"出沒風波里"時,便是詩心覺醒之時。此即程頤所言"讀論語孟子而不知,所謂雖多亦奚以爲"的反面——詩不在多,貴在體認。親子詩教之真諦,正在這"體認"二字中。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30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一葉舟"意象在親子詩教中的審美價值與教育意義】

范仲淹【江上漁者】"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二句,實爲親子詩教之絕佳範本。此中"一葉舟"意象,既具傳統美學之典型特徵,又蘊含深刻的生命教育價值,誠可謂"咫尺應須論萬里"(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經典範例。

從審美維度觀之,"一葉舟"意象承襲中國藝術"以小見大"之傳統。舟之"一葉",與"風波"之浩渺形成強烈對比,恰如【文心雕龍·物色】所言"以少總多,情貌無遺"。親子共讀時,可引導孩童觀察詩中"小大相形"的藝術手法:一葉之微與江湖之闊,漁者之渺與風波之險,在對比中自然生發對勞動者之敬意。此種審美體驗,較之直白說教,更合"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的古典美學真諦。

就聲律教育而言,此二句平仄相諧,"舟"(平)、"里"(仄)之韻腳暗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格律規範。親子吟誦時,"出沒"二字入聲短促,模擬風波跌宕;"風波"連綿平聲,狀寫水面蒼茫。王灼【碧雞漫志】云"古人因事作歌,抒寫一時之意",范公正是以精當的音韻安排,令詩意與聲情相得益彰。

至若教育意義,此詩尤重"知行合一"的實踐智慧。詩中"君看"二字,恰似親子對話之口吻,朱熹【童蒙須知】所謂"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者,正需如此親切引導。當孩童通過"出沒風波"的視覺想像,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的生活實相,便是將詩教轉化爲勞動教育的自然過程。

昔孔子教子"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今日親子共讀"一葉舟",既是審美啟蒙,亦爲生命教育。建議家長輔以【聲律啟蒙】"晴對雨,地對天"的格律遊戲,或效法【東坡志林】載王荊公"坐臥觀詩"之法,使詩教融入生活。如此,則孩童既得"葉"之精微觀察力,復具"舟"之廣闊胸襟,終能體會嚴羽【滄浪詩話】"詩者,吟詠情性也"的真諦。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