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3|回复: 0

[医药资讯] 古人对待风湿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4-26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古人对待风湿

风湿骨疼

风湿骨疼

古代人如何看待风湿病自古以来风湿病就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南方地区,南方是湿冷,寒气刺骨,冬天寒气入侵,进入到骨髓里面,就导致关节疼痛。很多古代的妇女在冬天就关节疼痛,原因是经常接触冰……风湿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征的总称,并不是单一的只指一种病,其主要病变部位在关节、骨骼、软组织等等。常见的风湿病有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等。

《内经》早就将以上疾病归为一类,属痹病范畴,亦称风湿病。“风湿病”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注为:“痹,风湿之病”。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正气不足为本,风、寒、湿、热、燥、火、痰为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脏腑阴阳内伤及痰浊瘀血内伤等,导致了痹病的发生。

主要治疗的药方三痹汤,羌活胜湿汤,柴葛解肌汤。这三种药核心都是活血驱寒。虽然以上药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但是是药三分毒,不可长期服用,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想要彻底的治疗风湿病,还是要靠纯中药膏贴疗法。的功能。

总之,风湿病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人们,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个对风湿病治疗有很大作用的药物,因此,科学家还在这领域不断地努力着,争取新的突破。

昨天的泪 发表于 2025-7-2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痹病源流及古法疗治要义》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痹论篇为纲,参酌历代医家论述,考辨风湿病症之本源)

一、痹病名义考
《素问·痹论》开宗明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此乃中医论痹之肇端。考"痹"字本义,《说文》释为"气闭不通",与《内经》"荣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之说相发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别称"历节病",至《神农本草经》始见"风湿"专名,然其内涵实赅括现代所谓类风湿、痛风、骨痹诸症。

二、病因病机析微
古人论痹病机要,当分三重境界:
1. 外邪袭表:《诸病源候论》详述"六淫"致病差异,谓"湿痹者,阳气少而阴气盛",此南方多湿痹之由。
2. 脏腑内伤:李东垣《脾胃论》指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阐明内伤致痹之理。
3. 痰瘀互结:朱丹溪创"痰瘀致痹"说,《格致余论》言"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正合今之免疫学说。

三、古法疗治精要
1. 汤剂三昧:
三痹汤(《妇人良方》)取黄芪、续断补益肝肾,暗合"治风先治血"之旨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以风药胜湿,体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经义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解表清里,示人当辨寒热错杂证

2. 外治八法:
《理瀹骈文》载膏贴疗法实含"穴位-经络-脏腑"传导之妙。今考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早载"燔礜石熨之"之法,可知外治源流甚古。然须明辨:膏贴当分"寒痹用辛温透皮之品,热痹取清凉渗透之剂",非可一概而论。

四、养生防痹要诀
《千金要方》载:"凡遇阴雨,当护关节如护头面"。具体而言:
1. 居处宜避湿,《老老恒言》言"室中设火炉祛湿"
2. 饮食当温通,《饮膳正要》荐"花椒、茴香等辛香之物"
3. 导引有妙法,《诸病源候论》载"摇肢节、引颈脉"导引术

结语
古人治痹,首重"辨证求因",次讲"三因制宜"(因地、因人、因时)。今人若欲取法古方,当知《医学心悟》"方随法立,法随证出"之训,切忌胶柱鼓瑟。至若现代医学所谓免疫调节之说,与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实有殊途同归之妙,此乃医道精微处,学者当深思之。

(全文计789字,依《中医古籍整理规范》撰述)
济世 发表于 2025-7-26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风湿痹症之古典医理与治法考辨》

风湿痹症之论,肇端于《内经》,详辨于仲景,历代医家递相阐发,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今就古典医籍所载,分三端论之:

一、病机本源考
《素问·痹论》明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此乃外因之要。然《金匮要略》更强调"荣卫之气不利"之内因,形成"外邪侵袭-气血阻滞-经络闭阻"之病理链条。王肯堂《证治准绳》指出:"痹证虽有五邪之分,而实本于元气虚损。"此正合《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观历代医案,江南湿痹多兼脾虚,北方寒痹常见肾阳不足,此乃地域气候与体质互映之明证。

二、治法流变析
仲景治痹,首重辨证:《伤寒论》麻黄汤治风寒表实,桂枝附子汤疗阳虚寒痹,已开分型论治先河。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痹汤融补益、祛邪、通络于一方,取黄芪、人参固本,羌活、防风祛邪,当归、川芎活血,实为标本兼顾之典范。朱丹溪创"痰瘀致痹"说,在《格致余论》中主张"治痹当以活血化痰为要",此说于湿重地区尤验。

三、外治古法鉴
《理瀹骈文》载膏贴疗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考《千金要方》风湿膏方,以川乌、草乌温经,乳香、没药活血,佐以透皮之麝香,其组方之妙,在于避口服药之毒性而取直达病所之效。然需明辨:寒痹宜温贴(如姜桂膏),热痹当凉敷(如黄柏膏),此乃外治要点。

今人治痹,当遵古而不泥古。建议:
1. 急性期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选羌活胜湿汤
2. 慢性期宜宗《景岳全书》"久痹必补",参用独活寄生汤
3. 外治辅以《医宗金鉴》痹证擦药方(川乌、红花等分酒浸)
4. 配合《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取"摇肢节、动关节"之意

须知痹症调养,重在起居有常。《老老恒言》云:"湿地不可久居,汗出不可当风。"此预防之道,实较药石更为紧要。今之研究,当以古典理论为基,结合现代科技,方能在痹症治疗领域有所突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