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4|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23章】愚忠思想來源於孔子嗎?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4-25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23章】愚忠思想來源於孔子嗎?

14·23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這裡的『犯』字,指冒犯,犯顏諫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可以犯顏直諫。』

【論語】中孔子多處談及君臣關係問題,其要點是:

(1)維護周禮,強調尊君。

(2)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的重要觀點,強調君與臣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盡義務的關係。這是他在君臣關係上『執兩用中』,以求君臣和衷共濟、風雨同舟的主張。

(3)本章則指出,對君王盡忠,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談君臣關係。【孝經】中專設『諫諍』一章,強調當君王、父親有過失的時候,應當站出來諫諍,直言規勸,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否則,就是陷君、親於不義。這一條,與後世某些儒者所宣揚的『盡忠就要一切聽命於君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愚忠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學習本章,有助於我們澄清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誤讀和偏見。

附:

【原文】

14·23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注釋】

①犯:冒犯,指犯顏諫爭。

【譯文】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可以犯顏直諫。』

江步 發表於 2025-6-2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愚忠"非出孔門本義——釋"勿欺也而犯之"的君臣倫理精微】

(一)"犯顏"之義與周禮精神
【憲問】此章"犯"字當置於周代"史官秉筆,瞽史誦諫"傳統中理解。【左傳·襄公十四年】"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的記載,正與孔子"勿欺而犯"形成互文。考【禮記·曲禮】"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可知先秦儒家之諫諍實有制度性節制,非後世臆想的無度順從。

(二)雙向義務的倫理結構
孔子所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實構建"禮—忠"的辯證關係。鄭玄注"禮者敬而已矣"揭示其本質:君之"禮"非形式尊卑,乃發自內心的敬重;臣之"忠"亦非無條件服從,如【荀子·子道】載孔子言"從道不從君",此即"犯之"的哲學根基。孟子"民貴君輕"說、荀子"從道義"論,皆為此脈之延伸。

(三)諫諍傳統的經學脈絡
【孝經·諫諍章】"父有爭子,君有爭臣"的論述,與【白虎通·諫諍】"所以防君之失"形成經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論語】載微子去紂、比干諫而死之事,孔子皆許其仁(【微子】),可見其評價標準在"道義"而非"順逆"。董仲舒"屈君而伸天"的災異說,實為漢代儒者對"犯之"精神的制度性轉化。

(四)愚忠說的歷史異化考
"君要臣死"之論始見於明【永樂大典】所收戲文,乃法家"尊主卑臣"思想與宋明專制強化之產物。朱熹【戊申封事】"正君心"的實踐,王陽明【諫迎佛骨疏】之剛直,猶存孔門遺風。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痛斥"以理殺人",正是對愚忠異化的撥亂反正。

結語:孔子"勿欺而犯"實開儒家政治倫理之雙軌:以"不欺"守臣節之本真,以"敢犯"維道統之尊嚴。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此章"見儒家真精神",誠為的論。讀經當循"以經解經"之法,方不致以後世曲解誣先聖。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6-28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愚忠"非孔子本義——解〖憲問〗"勿欺也而犯之"章精義】

(一)"犯諫"說之經學溯源
【憲問】此章當與【八佾】"君使臣以禮"章互參。鄭玄注"犯"為"犯顏諫爭",實本【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之義。考【荀子·臣道】"逆命而利君謂之忠",董仲舒【春秋繁露】"矯君之失,正君之咎",皆承此諫諍傳統。孔穎達疏【禮記·檀弓】載孔子言"事君有犯無隱",尤可見先秦儒家之"忠"必含諫諍義務。

(二)雙向倫理的禮制基礎
孔子所言"忠"乃周禮"策名委質"制度下之相對義務。【左傳·昭公十二年】"臣一主二"說與【孟子·離婁】"君之視臣如土芥"說,皆證春秋時君臣關係具契約性。出土清華簡【系年】載晉卿"諫公而不聽,則去之",更見當時士大夫非無條件效忠。孔子"勿欺而犯"之說,實為封建制度下"士"階層政治倫理的體現。

(三)愚忠說的歷史異化
"君要臣死"之說始見於明代【大明會典·刑律】,乃君主專制極端化產物。程朱理學雖有"天下無不是底君"(【朱子語類】卷十三)之說,然朱熹注此章仍強調"事君當盡誠,有過則諫"。王陽明【傳習錄】更直言"諫君不從,三諫而去"。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痛批"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正為廓清後世對孔孟之道的曲解。

(四)現代詮釋的維度
錢穆【論語新解】指出:"孔子之忠,忠於道而非忠於人。"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強調原始儒家"從道不從君"的批判精神。觀【論語】"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邦無道,卷而懷之"(【衛靈公】)諸章,可知孔子之"忠"實為理性之政治倫理,與後世愚忠有本質區別。

結語:孔子諫諍思想實為儒家政治智慧之精華,其"和而不同"(【子路】)的君臣觀,對構建現代政治倫理仍有啟示意義。讀【論語】當以經解經,避免以宋明後的專制倫理逆推先秦儒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