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72|回覆: 0

[中醫養生] 這樣出汗到底好不好?

[複製連結]
+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4-20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導讀

灸友A:都說艾灸時能出汗,我怎麼重來都沒出汗呢?

灸友B:艾灸了三天,今天一動就出汗,還覺得特別乏,這是怎麼回事兒?

灸友C:我用的是隨身灸,每次灸完,發現被灸的地方都是水,這是正常的出汗還是排出的寒濕?

艾灸出汗好不好?

剛過去的夏天,大家居住在空調房中,該出汗的時候不能出汗,甚至還會直接吹冷氣、直接導致寒氣閉塞在體內,陽氣受損不說,疾病叢生。冬天呢,北風那個吹啊大雪那個下啊,想出汗就更難了!

現代人吃的化學物質太多了,各種人工添加劑、抗生素、藥品殘留等都會無形中損害自己的陽氣。而艾灸出汗可以促進毒素排出,改善人體血液循環,加強代謝,幫助人體排除滯留在身體內多餘的水分。

艾灸出汗是一種正常反應,如果身體感覺良好,或者覺得很爽,那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不用擔心,艾灸的過程中適當飲用溫開水,及時補充體液即可。但是,如果灸後大汗淋漓,而且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就說明有問題了,我們提醒您可能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這個時候,最好有應對方案來調理。

因爲中醫講『血汗同源』,汗液是人體最寶貴的精華所轉化的。出汗過多,人體容易造成津液虧損,比如肺結核、陰虛患者經常會有盜汗、自汗症狀,而這類人多有虛症,常常引發很多慢性疾病。

大汗之後容易傷陰,可以用九制地黃補補陰血:

灸出的汗代表什麼?

在艾火的作用下,熱力會使燻烤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速,所以皮膚會出現潮紅。一般艾灸後潮紅與汗出會同時出現。如果用灸盒或者灸筒艾灸穴位,皮膚潮紅會伴有水氣,摸起來感覺非常濕潤,說明艾灸的量足夠了。

艾灸後每個人的症狀不同,出汗的部位也不同,有的人是胸前出汗,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後背出汗。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

而有些人陽虛的比較嚴重,剛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之後正氣足了,排汗功能恢復正常,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這是因爲每個人毒素排出的路徑都不同的原因,一般毒素會從最虛弱的地方排出來。

艾灸後出的汗也分兩種,有些人艾灸後排出的汗是粘粘的,這種人濕氣比較重,而有些人出的汗液就像水汽,或者摸起來是涼涼的,這種情況一般都說明寒氣大。醫承有道提醒您如果是發燒或者上火,出汗是非常好的泄熱途徑。

也有因爲操作不當導致的,比如說有的人喜歡蓋上艾絨被或者一灸就是幾個小時,這種情況下出汗基本都是因爲溫度太高,捂出來的,所以不用擔心。每次艾灸的時候,只需要調好室溫,保證不著涼,適當蓋好就可以。

下面這款艾柱效果不錯呦,買就送艾灸盒、經絡圖

出汗太多怎麼調?

01 有些人剛開始艾灸不出汗,大約10~30天後開始出汗,這和正氣需要循序漸進恢復有重要的關係,此時可以加強對足陽明胃經的按摩和刮痧,同時繼續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提高脾胃的吸收功能,增強轉化氣血的能力。培補正氣,增強排除外邪的能力。

02 要儘量避免前面所說的不當的操作,比如艾灸量過大、捂得太多。

03 配穴的時候要儘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滋陰的穴位,特別適合那些陰虛的、上火下寒的人群。

04 最好配合補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說山藥、小米、紅棗等補氣養血的食物,防止身體太過虛弱。

興華 發表於 2025-7-12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艾灸汗證辨微】
(按:此帖所論艾灸汗象,實關陰陽樞機,今以【內經】【傷寒】之理剖判之。)

一、汗之生理辨
【素問·陰陽別論】云:"陽加於陰謂之汗。"艾灸之火氣屬陽,透入肌腠與陰液相搏,蒸騰爲汗,此自然之理。然汗出有無多寡,當察三端:
1\. 腠理開闔:陽虛者腠理失司,有灸而汗泄如注者;陰盛者玄府閉塞,有久灸方得微汗者。
2\. 邪氣出路:濕邪重者汗多粘膩,寒邪深者汗冷清稀,此即【金匱要略】"濕家身煩疼""寒濕發黃"之變相。
3\. 氣血盛衰:年輕氣盛者汗出通暢,年老血弱者或見汗少,正合【靈樞·營衛生會】"老者氣血衰,氣道澀"之論。

二、汗證吉凶判
1\. 佳兆
汗出微微,身輕神爽,此衛氣通達之象
局部出水如珠(尤以膀胱經穴爲顯),乃寒濕外透之徵
初灸無汗而後汗漸出,示陽氣來復

2\. 凶兆
大汗亡陽:汗出如油,喘渴不止,急當灸關元、氣海以固脫
盜汗傷陰:夜熱早涼,汗後疲乏,宜灸三陰交配太溪
戰汗失度:寒戰汗出反覆,此正邪交爭劇烈,當減灸量

三、臨證處置要訣
1\. 量體裁衣
陰虛體質:先灸湧泉、復溜引火歸元,再灸主穴
痰濕體質:必配豐隆、中脘,汗出即拭
陽虛體質:命門、大椎宜久灸,至潮紅爲度

2\. 汗後調攝
啜飲粳米湯最佳,次則淡鹽水,忌牛飲冷水
汗孔未閉時避風如避箭,當以干毛巾按壓吸汗
可循經拍打肺經(從雲門至少商)助氣機宣肅

四、特別警示
1\. 灸盒久置致"水汗"者,實爲局部組織液外滲,非真汗也,當調整灸距
2\. 夏季灸中脘而大汗者,須防暑邪內陷,可速刺少商出血
3\. 更年期婦女潮熱汗出,不可誤作排病反應,宜改灸肝俞、太沖

(結語)艾汗之辨,要在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今人但知汗出爲排毒,不悟【傷寒論】有"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之戒,可不慎歟?學者當參合四診,勿執一而論。
昨天的淚 發表於 2025-7-13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艾灸汗症之陰陽辯證與調攝之道】

夫汗者,陽加之陰也。【素問·陰陽別論】云:"陽加於陰謂之汗",艾灸發汗實乃陽氣蒸騰、驅邪外達之象。今就諸君所詢汗症疑義,分而論之。

一、汗出有無之辨
灸友A之"無汗"與灸友C之"水漬",實爲陰陽兩端。無汗者,或衛陽不足如【傷寒論】所言"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或寒邪深伏少陰,需"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而灸處水濕淋漓者,恰如【醫宗金鑒】"灸瘡發洪,邪氣外出"之兆,此乃寒濕之邪遇陽化水。

二、汗質之辨
粘膩如油者,濕濁外泄,當參葉天士"濕勝則陽微"之論;清冷似水者,寒氣外透,誠如【景岳全書】"陰汗者,冷汗也"。至若灸後虛憊大汗,則屬【靈樞·決氣】"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之危候,亟需灸量遞減,輔以生脈飲益氣固脫。

三、汗位之辨
胸前汗多者,病在心肺,【針灸大成】謂"心主汗液";背汗涔涔者,太陽經氣通達;獨頭汗出者,當防陽明熱結。此即【傷寒論】"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之變局。

調攝三要
1. 量宜中和:遵【千金要方】"灸不過三分"之訓,初灸者當以米粒艾炷試之
2. 飲必溫養:汗出時啜飲糯米湯最妙,既助谷氣,又防傷陰
3. 察色驗效:汗止後面色紅活爲吉,若蒼白倦怠,宜速灸關元、足三里回陽

今人空調久居,腠理閉塞,恰似【黃帝內經】"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之誡。然汗法運用,貴在知常達變。昔張仲景治傷寒有"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的救誤之法,艾灸汗症亦當如是觀。

諸君但記:汗爲心液,不可妄泄;陽密乃固,方爲養生之本。倘遇盜汗不止等異狀,當參【針灸甲乙經】取陰郄、後溪諸穴調之,勿執一法而治萬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