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2|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名家一定从临帖中来!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4-19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临帖

临帖

沿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传统的依赖性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书法所赖以表现的对象是文字符号。文字的符号由六书而隶变,由隶变而楷则,基本上已经定型化,它给书家所留下的创造性余地是非常之小的。

一、书法的书写要在文字符号固定不变的条件下求创意

对于书法来说,继承传统的主要方式是临摹。临摹了上百遍的法书,即使不成书家,至少可以写得一手好字;『熟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成诗人,至少『不会做诗也会吟』。虽然,临摹、模仿不一定能出名家,但名家的个性独创,正从临摹、模仿的传统继承而来。临摹不要怕重复,其实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新生,犹如蜕皮,脱胎换骨。艺术有一句话叫做重复就是力量,贝多芬的命运,九个乐章一直在重复着一个旋律。

临帖

临帖

二、临摹的目的,主要在于技法、技巧的学习,但同时也有助于悟道的修养。

所谓『爱其书兼取其为人』,『学其书兼学其为人』。

由于书品与人品的统一性,所以,当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临摹王羲之或颜真卿的书法,则不仅可以学到他们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同时也必然潜移默化、有意无意地为他们的风韵或道德所感染。临摹古人的书法,陶冶自己的气度。

54586b9e9e56ae86cf39a1f9c471c8fa.jpg

三、临摹虽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书法却未有学古而不变的。

不同的人临同一本帖,因临习者的不同个性而结果个个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临同一本帖,当临习时的着眼点不同,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体,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习时的精神也专注于某一端,所以结果不仅与原帖不会完全相同,而且也肯定个个不同。

临帖

临帖

四、临摹包括『读帖』(读帖又称『意临』以及『背帖』又称『背临』

历史上的名家,如赵孟頫、董其昌,乃至近代的于右任、沈尹默等等,无不在临摹前人的传统方面铁砚为穿,然后得以登堂入室,既而破门而出,自立门户。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志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反之,南齐时的张融,他的草书,无视古法,师心独创,齐高帝批评他:『为什么不学二王的法规?』他放言说:『非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但历史是无情的,二王千古不灭,而张融又安在哉!

临帖

临帖

五、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书法,这是传统艺术的特点。

凡是书法家则必须一半是文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文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巧手,只有匠人的巧手而没有文人的妙悟,则不能有创作;只有文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巧手,虽有创作但又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文人的修养和灵性,巧手可得于模仿和苦练。匠人虽看似平庸,但决不可少。什么是匠人,就是对某种书体临摹得得心应手,一旦让他脱开,抒发一点自己的理念,他们的面前则被一道墙阻隔,这道墙就是『文化』。

临帖

临帖

如二王,颜、柳、欧、赵、虞、王等。而有些书家的作品,如果也以法的角度入手,那将不得要领,东施效颦。所以只能以『意』的角度学习其思想、胆识,继而领略其以笔墨为载体的心灵和人格之美。学这种法帖切忌依样画葫芦,如张旭、苏轼、二大、徐渭、傅山等。这类似李杜两大诗人。胡应麟:『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通俗的说,学第一类书家的字有可操作性;而第二类书家的字,如李广用兵,神出鬼没,无迹可寻。所以要以气、以情、以意而不是靠『法』来驾驭手中之笔。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6-10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与名家之道》

"名家必自临帖出"之论,诚为书学不刊之论。余观历代书道传承,莫不以临古为津梁,以摹写为阶基。王右军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禅师登楼不下,退笔成冢。此中消息,正可印证临帖乃书家必经之途。

一、临摹乃书道筑基之法
书艺一道,必先求其同而后求其异。六书演变,自甲骨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字形虽变而法度犹存。今人习书,当以"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为要。孙过庭《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正谓此也。观附图所示《兰亭》临本,笔法精到,足见临习者于"永字八法"用功之深。

二、临帖贵在得神
临摹非徒形似而已,要在得古人神韵。朱和羹《临池心解》曰:"临书易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附图二所示颜鲁公《祭侄稿》临本,非惟点画精严,更得忠义之气充溢行间。此即董其昌所谓"学书须脱去尘浊,令姿媚溢出"之境界。

三、由临入创乃自然之理
米南宫"集古字"而后自成家法,王觉斯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皆示人以通变之道。附图三所示同帖异临之比较,恰证刘熙载"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之论。临帖至熟极处,自能生巧,如苏子瞻云:"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四、读帖背临尤见功夫
赵松雪日书万字,文衡山临《圣教序》逾百通,皆重"心摹手追"之功。附图四所示背临之作,笔势连绵,已见化古为我之象。此正合项穆《书法雅言》"会通古今,不激不厉"之旨。

今人学书,每欲躐等求新,殊不知张旭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而得笔法,皆在"积学功深"之后。故余谓:临帖如酿醇醪,岁月愈久其味愈厚;习书似参禅理,功夫到处自然悟入。学者苟能如黄山谷所言"沉著痛快"四字用力,何愁不臻妙境?

(全文798字)
唐言几 發表於 2025-8-2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与名家之道》

拜读休竹客先生高论,深感阁下于书学传统之要义实有真知灼见。今不揣浅陋,试就"名家必自临帖出"之命题稍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临帖乃书道筑基之正途
诚如尊论所言,书法艺术之传承,端赖"六书—隶变—楷则"之文字演进体系。昔张怀瓘《书断》有云:"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文字形制既定,书家之创造实如戴镣而舞。王羲之《笔势论》谓"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正谓此也。临帖之要,首在得古人"八法"精髓。赵孟頫日书万字,终得右军神韵;文徵明八十临《兰亭》,犹觉有新得处。此非重复之功,实乃如禅家"渐修"之道,每一临摹皆是破茧新生。

二、临摹含双重修养境界
阁下论及"书品与人品"之统一,深契传统书学精义。颜鲁公《祭侄稿》之悲愤、苏子瞻《寒食帖》之旷达,皆非徒摹其形可致。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当观其举止笑语。"此即"意临"之妙谛。昔人临《乐毅论》而慕其忠义,写《洛神赋》而思其婉约,笔墨间自有性情陶冶。故临帖非惟手摹,更须心追,方得"技进乎道"之三昧。

三、入古出新乃艺术规律
尊见"学古不变"之论,与石涛"借古以开今"之说暗合。米芾集古字而创"刷字",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皆证临摹与创造本为一体。傅山《霜红龛集》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正见个性于法度中挣脱之迹。当代书家林散之晚年变法,仍以怀素《自叙帖》为日课,可知传统实为创新之活水源头。

四、读帖背临乃大家阶梯
阁下所举赵董诸公,皆深谙"师心不师迹"之理。今补充一例:何绍基临《张迁碑》百通,每通题记不同心得,遂成"蝯叟"独特笔法。古人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读帖如品茗,须静观其笔势往来;背临如默诵,当得意而忘形。苏东坡"无意于佳乃佳"之境,实从"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中来。

结语:
临帖之道,犹若参禅,初时见山是山,继而见山非山,终乃见山只是山。今人每欲躐等求新,殊不知张旭见担夫争道、怀素观夏云奇峰,皆在法度精熟后乃得自然之趣。愿与诸同道共勉:守正出新,方为书道坦途;入古愈深,其出愈远。倘能如尊论所言"铁砚为穿",何愁不能"破门而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卯時| 2025/8/2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