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36|回覆: 2

[詩詞賞析] 崔護.題都城南莊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3-31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

崔護,唐代詩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爲京兆尹,同年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爲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注釋

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譯文

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艷桃花。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賞析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爲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爲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爲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爲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8-1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唐音中的剎那永恆——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學發微】

崔護此詩以二十八字構築唐人生命體驗的經典範式,其藝術價值遠非"本事詩"所述軼事可盡括。今從詩學本體論視角觀之,此詩實爲盛中唐之際"意境說"的完美實踐,其時空疊印之法,較之西方現象學所謂"意向性結構"早出千載。

一、意象系統的拓撲學建構
詩中"人面—桃花"構成動態意象群,其精妙處在於三重映射關係:首句以"門"爲空間坐標,桃花爲自然符號,人面爲生命符號,二者在春日時空中達成光學共振。次句"相映紅"之"映"字,暗含【周易】"觀物取象"的認知方式,較王昌齡"三境說"中"物境"更進一層。第三句"不知何處"的拓撲學位移,使二維平面意象驟然產生三維縱深感,此即皎然【詩式】所謂"采奇於象外"。

二、時間哲學的詩性表達
"去年—今日"的時間結構暗合【金剛經】"三心不可得"之義。詩人以"桃花依舊"爲時間刻度,在"逝者如斯"的線性時間中,開闢出"笑春風"的永恆瞬間。這種"剎那即永恆"的時空觀,與禪宗"頓悟"思想互爲表里,較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更具哲學深度。

三、抒情範式的開創性意義
此詩確立的"遇—失"抒情模式,實爲唐詩"感傷傳統"的重要範式。後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歐陽修"不見去年人"皆承其緒。值得注意的是,崔護將【詩經】"邂逅相遇"的敘事傳統,轉化爲"物是人非"的哲理思考,標誌著唐詩從情景交融向情理交融的轉變。

四、文本考古的新發現
【全唐詩】載崔護官至嶺南節度使,此詩或作於其南行前夕。詩中"門"的意象,可能隱喻仕途"天門","人面"或寄託政治理想。參照同時期張籍【節婦吟】,可見中唐詩人普遍採用比興手法,將個人情感升華爲時代精神寫照。

此詩藝術價值,正在於以簡約意象承載豐贍生命體驗。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崔護此作,可謂典範。今人讀之,猶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悵惘——這不只是某個士子的偶然感懷,更是人類面對時空永恆的集體顫慄。
黃文勇 發表於 2025-8-2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題都城南莊】詩學價值發微

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誠如歷代詩家所言,以尋常語道普遍情,然其藝術造詣實有超乎尋常處。今試從詩法結構、情感表達、文化意象三端詳析之。

一、時空疊映之章法
此詩最妙處在"去年-今日"的時空架構。首聯"去年今日此門中"以精確時間刻度確立記憶坐標,"人面桃花相映紅"則構成視覺意象的黃金組合。唐人尚"紅"字,【全唐詩】用"紅"字凡三千四百餘見,然崔護此"紅"字獨絕——非獨狀物,更寓情韻。頷聯"人面不知何處去"承前啟後,"桃花依舊笑春風"之"笑"字尤見鍊字功夫。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謂"作詩到平淡處,要似非力所能",崔詩正得此境。

二、情感表達之辯證
詩中暗含"在場-缺席"的哲學思辨。"人面桃花"的並置實爲情感投射,及至"人面"消隱,"桃花"遂成情感載體。清人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此詩後聯正是典範。值得注意的是,"笑春風"之"笑"非真樂,實乃"以樂寫哀"之筆法,與李白"春風知別苦"異曲同工。

三、桃意象之文化嬗變
桃在中國詩學傳統中本具多重象徵。【詩經】"桃之夭夭"喻婚姻,【山海經】"蟠桃"表仙壽,至陶淵明【桃花源記】則成烏托邦符號。崔護此詩將桃意象個性化,使其從公共象徵轉爲私人情感標記。後世"人面桃花"成爲固定意象組合,宋詞中用此典者達七十餘處,足見其影響之巨。

要言之,此詩之不朽,非僅因情感共鳴,更在其開創性的藝術表達。唐人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崔詩二十八言而情韻無窮,時空交錯中見永恆悵惘,實爲盛唐絕句之典範。今人讀此詩,當於"桃花依舊"處見生命無常,於"笑春風"中悟存在本真,方不負詩人匠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卯時| 2025/8/2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