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6|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春日—晁冲之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9 09: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春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春日

春日

作者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

注释

阴阴:草木繁盛。

趁:追逐。

译文

在草木阴阴的映照下,弯曲的小溪显得格外碧绿,一场小雨滴落在草坪上溅起细沙。

鹅鸭不知道春天已即将过去,还争相随着流水去追赶桃花。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6-8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晁冲之〈春日〉诗中的隐逸美学与时空意识》

晁冲之此诗虽仅二十八字,却深得江西诗派"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之三昧。其表面写春日即景,实则暗藏玄机,需从三个层面剖而析之。

一、意象经营中的阴阳之道
首句"阴阴溪曲绿交加"以叠字"阴阴"定调,既合《诗经》"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的比兴传统,又暗含《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意蕴。溪水之"曲"与草木之"交",构成自然界的阴阳交感,较之单纯写景,更见造境功力。次句"小雨翻萍上浅沙"化静为动,"翻"字尤见炼字之工,与杜甫"细雨鱼儿出"异曲同工,然更添一分禅机——萍本无根,雨亦无常,恰似《金刚经》"如露亦如电"的般若观照。

二、禽鸟意象的反讽意味
"鹅鸭不知春去尽"句,表面写禽鸟之懵懂,实则暗用《庄子·秋水》"濠梁之辩"的典故。惠施知鱼之乐而晁冲之知鹅鸭之不知,这种双重认知结构,恰是诗人超越性的体现。禽鸟"争随流水趁桃花"的图景,与陶渊明"飞鸟相与还"形成有趣对照:陶诗之鸟归于自然,晁诗之禽逐于幻象,一静一动间见出宋人特有的理趣。

三、时空叠印的惜春哲学
末句"桃花"意象实为诗眼。桃花在《诗经》中喻婚嫁,在唐诗中多写艳情,至晁冲之笔下却成流逝的时光符号。这种将"时间空间化"的手法,可比李商隐"荷叶生时春恨生",然晁诗更显含蓄。其惜春非徒伤时,乃是对《论语》"逝者如斯"的哲学回应,溪水、桃花构成的视觉流动,恰是邵雍"以物观物"认识论的诗化呈现。

此诗之妙,正在于将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化为无形。晁冲之隐居具茨山十余载,其诗骨子里透着《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表面看是田园牧歌,细味之则满纸皆是对无常的谛观。较之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趣,晁诗更多一分冷眼观世的超然,这正是两宋之际文人特有的精神印记。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6-29 05:07 | 顯示全部樓層
《晁冲之〈春日〉诗中的隐逸情怀与生命意识探微》

晁冲之《春日》一绝,虽仅二十八字,然其笔致清新处见深沉,写景明丽中含玄思,诚江西诗派"以故为新"之典范。今试从意象经营与哲学意蕴二端,抉发此诗精微。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首句"阴阴溪曲绿交加"以密笔铺陈,取法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句而反其道。"阴阴"二字叠用,既状草木之蓊郁,复寓光影之幽微,暗合《楚辞》"绿叶兮素华"的比兴传统。"小雨翻萍上浅沙"则化静为动,以"翻"字写萍叶承雨之态,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同臻化工。后二句"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取禽鸟无知之乐,反衬诗人之自觉,此中暗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的哲学意象。

二、时空意识的辩证表达
诗中潜藏双重时间维度:自然时序之春暮与心理时间之春驻。"鹅鸭不知"实为诗眼,禽鸟之"不知"恰反照诗人之"知"。此种"知"与"不知"的张力,源自庄子"鱼乐"之辩,而落脚于邵雍"以物观物"的理学观照。空间经营尤见匠心,由溪曲之微观近景,推至桃花流水之宏观远景,构成谢赫"六法"所谓"经营位置"的完美实践。

三、江西诗法的承变之迹
晁氏此作虽具江西派"字字有来历"的特点,然能脱却陈师道"闭门觅句"之弊。其"趁桃花"之语,既暗用杜甫"轻薄桃花逐水流"句意,复以"趁"字易"逐"字,变沉郁为轻灵,正是吕本中"活法"说之体现。至若以俗物(鹅鸭)入诗而臻雅境,则得黄庭坚"点铁成金"三昧。

此诗表面写景,内里实为生命哲思之具象化。晁冲之隐居具茨山十余载,其于自然节候之敏感,正是遗民心态之投射。结句"趁桃花"之"趁",非徒状禽鸟之态,更暗喻《论语》"逝者如斯"之叹,将物理时间转化为诗性时间,使刹那即成永恒。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的主张,在此已升华为"以生命为诗"的更高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