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部名詞芻議】 蒙諸君垂詢詩學名詞,今擇要闡釋三端,以就正於方家: 一、格律之本 近體詩以平仄為筋骨。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實為初學權宜之說。王力【漢語詩律學】指出,仄起平收之句,第五字若拗,必以第六字救之,方合"孤平拗救"之法。如李白"不敢高聲語"(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下句"恐驚天上人"(平平平仄平)第三字變仄為平,乃成經典救拗範例。 二、比興之辨 【詩經】六義,比興最難界劃。鄭玄注【周禮】謂"比見今之失,興見今之美",然考之【關雎】"窈窕淑女"與【碩鼠】"無食我黍",可知美刺非判分標準。朱熹【詩集傳】以"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最為的當。如【桃夭】以"灼灼其華"起興,非惟喻女子,更暗合婚禮時令,此即"興兼比"之妙境。 三、體式流變 永明體之"四聲八病",實為近體詩先聲。沈約【答陸厥書】云"宮羽相變,低昂互節",然考【宋書·謝靈運傳論】,其"前有浮聲,後須切響"之說,尚屬聲律探索階段。至初唐上官儀"六對""八對"之說出,方確立"粘對"規則。王維【輞川集】二十首,皆合粘對而無一失,足見格律至此成熟。 昔劉勰雲"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今人習詩,當知術語源流,尤貴明其所以然。上述三端,不過引玉之磚,若欲深造,尚需研讀【文心雕龍·明詩】【滄浪詩話·詩體】諸篇。學問之道,正宜由名相而求實相,慎勿執筌蹄而忘魚兔也。 (全文共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