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31|回復: 1

[國學觀點] 2018年北京高考说明发布·〖论语〗纳入阅读考查范围!你家...

[複製鏈接]


1月16日,北京教育考试院正式公布了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与2017年相比,新版〖考试说明〗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略有调整。语文、英语、生物学科有所变化。所有科目都对样题部分进行了微调。语文学科中,〖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

0b601e44017112322fd7ae91dc30dfbc.jpg

语文最主要的调整是,将儒家文化经典著作〖论语〗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调整后,高考经典阅读考查篇目从2017年的6部增加至7部,分别是:〖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参考样题的调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用2017年高考北京语文卷的部分题目替换之前的旧题,二是删除部分考查点或题型重复的旧题,经过精简后,参考样题总数从2017年的75个减为69个。

数学调整主要体现在参考样题部分,文科、理科均为以新替旧,即用2017年的部分题目替换了旧题。参考样题主要体现试题的考查目的,考生要通过样题的调整,体会高考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以及对后续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素养的考查等。

2de993f595d600aa71923ef2a3a8853d.jpg

英语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高考英语听力考试时间及形式的调整,英语(笔试)〖考试说明〗中的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参考试卷将不再包含听力理解内容。

听力理解部分录音稿、附录中的语音项目表从〖考试说明〗中移除。听力〖考试说明〗另行发布。第二个调整是参考样题中书面表达两节内容以新替旧。均是以2017年的考试内容替换了旧内容。

历史调整主要体现在参考样题部分。在保持原有题型、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删除5道试题,包括3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增加2017年的5道试题,其中3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调整后,样题部分点面结合,既有较广的覆盖面,又有纵深的各层级能力与基本素养的考查。调整后的参考样题具有如下特点:注重基础,强调学科基本素养与方法,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新,贴近实际,培养人文情怀。

e4700053c3c0a951ec52b0330ab5c401.jpg

地理保持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的稳定。在参考样题主体稳定的基础上,调整部分题目,新替换的题目均来自于2017年试题。其中选择题替换4道题,非选择题替换1道题。

新换入的试题特点鲜明:强调学科基本方法,体现学科素养;着力考查基础知识,关注考生义务教育以来的地理知识积累;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考生实际的命题理念。

政治总体保持稳定,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均没有变化。参考样题部分在保持原有题型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更换了3道题目。新替入的题目均为2017年试题。

调整后的参考样题有以下特点:发挥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考查核心能力,全面提高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生活,引导考生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试题创新,探索高考评价的新形式。

779b8991e4b47b0fec7cf86f34b11e5e.jpg

物理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均没有变化。参考样题有调整,删除3道题,增加3道2017年试题,其中2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调整后的样题有以下特征:联系实际,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归教材,注重实验;注重基础,考查对物理思想的感悟及对物理方法的理解;体现学科素养的考查。

生物调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学科能力要求调整为『理解、应用、思辨、创新』,每项能力包含2~3条具体要求。这一调整植根于原能力体系,是根据教学实际、培养要求进行的调整。二是完善了考核目标表述。将『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考生终身学习』作为考核的总体目标。基于能力要求的变化,相关的表述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三是更新了部分参考样题,新替换入7道2017年试题,包括4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并梳理了样题『说明』文字,以此对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进行了解读。

化学考查内容和要求保持稳定,对参考样题进行微调。具体是:在题目数量和题型结构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更换了3道试题,其中1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部分试题排序有调整。

调整后的样题,仍然注重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田光 發表於 2025-4-22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入高考的文化深意与教育启示

北京教育考试院将《论语》纳入高考经典阅读考查范围,此举实为当代教育回归文化本源的标志性事件。从"四书"独尊到百年沉寂,再到今日重登大雅之堂,《论语》的回归轨迹恰似中华文化自信重建的缩影。

一、经典入试的文化逻辑
《论语》作为儒家元典,其价值不仅在于"子曰诗云"的章句之美,更在于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库。钱穆先生曾言:"《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高考作为教育指挥棒,此次调整实则是以制度力量推动文化传承。与《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并列考查,形成了"思想经典+文学经典"的立体考查结构,既考察文学审美能力,又检验思想领悟深度。

二、教学实践的三重维度
1. 文本解读维度:当引导学生超越字词训诂,把握"仁者爱人"的伦理内核与"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朱熹《集注》与钱穆《新解》可作重要参考。
2. 现代转换维度:需建立经典与现实的对话机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与全球伦理对话,"学而时习之"可与终身学习理念呼应。
3. 批判思维维度:要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辩证思维,避免机械背诵。程树德《论语集释》所录各家异说,正可启发多元思考。

三、备考建议
1. 精读选择:可重点研读"学而""为政""里仁"等核心篇章,把握"孝悌忠信"的核心价值。
2. 比较阅读:将孔子"有教无类"与当下教育公平理念对照,理解其现代转化。
3. 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将"见贤思齐"等箴言转化为日常实践,避免应试化解读。

此改革启示我们:经典教育当如孔子所言"循循然善诱人",既要避免功利化解读,也要防止复古主义倾向。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找到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方能使《论语》真正成为塑造民族灵魂的活水源头。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7-23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入高考经典阅读之当代教育意义刍议

北京教育考试院将《论语》纳入高考经典阅读考查范围,此举实为当代教育回归文化本源的明智之举。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典籍,《论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与人格培养理念,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教育思想层面观之,《论语》提出的"有教无类"(《卫灵公》)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普世价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先进》篇"闻斯行诸"的对话中得到生动诠释。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种学思结合的治学方法,恰与当代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更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的教育目标体系,构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始框架。

就人格培养而言,《论语》塑造的"君子"形象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完整的人格范式。"君子务本"(《学而》)强调价值根基,"君子和而不同"(《子路》)彰显包容品格,"君子坦荡荡"(《述而》)展现精神境界。这些品质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尤显珍贵。子夏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张》),更为学术研究指明了方法论路径。

从文化传承角度审视,《论语》纳入高考具有三重意义:其一,使青年学子直接接触原典,避免传统文化在传播中的失真;其二,通过考试导向促进经典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其三,为文化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正如程子所言:"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经典阅读的真谛,正在于实现生命的转化与提升。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将《论语》教学简化为应试训练。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三个维度:文字训诂的基础维度、义理阐发的思想维度、知行合一的生活维度。考试命题则应侧重考查学生对经典精神的领悟能力,而非机械记忆。

《论语》入高考不仅是考试内容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当青年学子在考场中与孔子对话时,他们正在完成一场跨越两千五百年的文化接力。这种接力,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期待这一改革能推动经典教育从应试走向素养,从课堂走向生命,最终实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教育理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寅時| 2025/8/6/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