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0|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285期】〖论语·子路篇第10章〗孔子的政治抱负是什么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0章〗孔子的政治抱负是什么?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朞(音jī)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苟』字,指如果,假使。『朞月』的『朞』字,读一声,与『期』字同义。『朞月』,即期月,也就是一周年。『可』字,表示仅仅可以了,尚有不足之处。

孔子这段话是意思是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就会大见成效。』

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讲这番话的呢?据〖史记〗记载,魯哀公二年(西元前493年),孔子去卫国,当时卫灵公年老,怠于政事,不用孔子。孔子身怀济世之才,却又处于乱世之中,各国诸侯热衷于武力相争,对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仁和之道不予采纳,于是他说出了如上的话。

孔子此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亲身经历的。鲁定公九年(西元前501年),孔子在鲁国任中都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成为四方学习的榜样。第二年,即由中都宰升任司空,由司空升任大司寇,代行相事。第三年,即鲁定公十一年(西元前499年),鲁国大治。后因堕三都触犯了执掌鲁国大权的三桓的利益,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孔子的话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理想不能付诸实行的感叹。

附:

【原文】

13·10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朞月②而已可③也,三年有成。』

【注释】

①苟:如果。②朞(音jī姬)月:一周年。朞,通『期』,期月即一年。③:仅仅可以而还不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初见成效,三年就会大见成效。』

一苇之杭 發表於 2025-4-3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第十章所载孔子之言,实为夫子政治理想之精要表述,亦为后世理解儒家治国理念之关键。今试从历史语境、文本内涵及思想体系三端析之。

一、历史语境之考辨
此语载于卫灵公怠政之时(《史记·孔子世家》),正值春秋礼崩乐坏之际。夫子周游列国而不得用,故发"苟有用我者"之叹。然此非空言,实有鲁国执政经验为证:定公九年任中都宰,"一年而四方则之"(《孔子家语》),次年擢升大司寇,三年而"路不拾遗"(《荀子·儒效》)。堕三都失败后,夫子政治实践虽挫,其治理效能已得验证。

二、文本内涵之诠释
"朞月可也"与"三年有成"构成渐进式治理蓝图。"可"者,郑玄注"粗具规模";"有成"者,朱熹释"教化大成"。此二者暗合《中庸》"九经"之序:一年正纲纪(正名、制禄),三年行教化(兴礼乐、施仁政)。尤当注意"苟"字之假设语气,既含自信,亦透无奈,与《宪问》篇"道之将行也与,命也"相呼应。

三、政治抱负之体系
夫子抱负非止于行政效率,其核心在"为政以德"(《为政》篇)。"有成"之标准,当参《颜渊》篇"君子之德风"之喻,即自上而下之道德感化。此与法家"期年而变"(《商君书·更法》)有本质差异:一重礼乐教化,一尚法令强制。子路问政时"必也正名乎"(《子路》篇)之答,正为此章政治伦理之注脚。

要之,孔子政治抱负乃以道德重建为根基的渐进式改革,其"一年-三年"规划实为礼乐制度重建的时间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此章"见圣人之用世精神",诚为的论。然此抱负终未能大行于当世,遂转为"修春秋以俟后圣"(《孟子·滕文公下》)的文化使命,此又不可不察也。
發表於 2025-7-28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第十章所载孔子"朞月可也,三年有成"之语,实为夫子政治理想之精要表述,亦春秋贤士"得君行道"抱负之典型体现。今试从经学传统与历史语境二途,析其深意。

一、政治实践之时间维度
"朞月""三年"之说,非虚夸之辞,乃基于孔子在鲁之实证。《孔子家语·相鲁》详载其任中都宰时,"制为养生送死之节",期年而四方效之。此种阶段性政治目标设定,与《尚书·尧典》"三载考绩"古制相合,体现了儒家"渐进改良"的政治智慧。朱子《集注》谓"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正说明孔子所言乃审慎之预期,非躁进之空谈。

二、礼治思想的具体展开
此章当与《颜渊》篇"君君、臣臣"之说互参。孔子所言之"成",非徒政绩显赫,实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秩序重建。观其堕三都、抑私门之举,可知"三年有成"实指向恢复周礼之政治理想。清儒刘宝楠《正义》引郑玄注,谓此乃"明君子之道,必三年乃成",正道出礼治需要时间积淀的特性。

三、士人精神的典型呈现
此语发于卫灵公不用之时,尤显悲怆。《史记·孔子世家》载其"累累若丧家之狗"而仍持此志,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体现。程颐言"圣人不得行其道,故发此叹",然此叹非消极之怨,实为积极之自信表达,与《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论一脉相承。

要之,此章虽简,却涵三义:其一展现实证主义的政治方法论,其二体现礼治理想的时间维度,其三彰显儒家士人的道义担当。在诸侯力政之世,孔子此语非仅个人抱负之抒发,实为对理想政治模式的庄严宣告。今日读之,犹见圣贤胸怀天下之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