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4|回復: 0

[思維啟發] 文化评析·匠之不存,技将安在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7-1-16 17: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有关故宫的一则新闻引起人们的热议。2002年,故宫启动『百年大修』规划,按照计划这一工程将持续至2020年。但从2014年起,该工程却中止了一年多时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拥有传统修护技艺的老工匠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返聘继续在故宫工作,成为工程中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熟练修护文物传统技艺、掌握传统技法的工匠越来越少,工匠断层、人才流失、工艺失传,严重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与修护工作。就在今年,一则『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新闻引发舆论持续关注,现在『故宫维修中止』又引起人们热议,这两则新闻其实反映了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缺少掌握传统技艺的熟练工匠。

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离不开对文化遗产实物本体的保护与传承。没有对文化遗产实物本体的有效保护,就无所谓负载在遗产上的诸多价值。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需要一支工匠队伍。这支队伍掌握传统技艺、熟悉符合规制的建筑物料,可以修复历经风雨的文化遗产,由此,文化遗产的生命才会在这些工匠手中不断延续。

以福建尤溪土堡保护为例,作为一种堪比土楼的建筑艺术形式,福建土堡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其修复使用的方法已经与传统方法明显不同,这种『新』方法对建筑安全的潜在影响,是土堡长期保存的隐患。放眼全国,与福建土堡保护类似的问题在许多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壁画修复、古建筑维修、雕刻技艺,这些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建筑技艺本身实际上也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保护的遗产,而掌握这些技艺的工匠,或年事已高,或转做他行,或传承无人,致使这些支撑文化遗产的『匠』与『技』正在消失。

『匠』之不存,『技』之难在。悠悠中华文明史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工匠的存在。万里长城的雄伟、敦煌壁画的惊艳、苏州园林的精致、龙门石窟的庄严,今天,我们手中攥着的这些国宝,无不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把这些宝贝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

留住文化遗产中的『匠』与『技』,找回守护民族历史传家宝的那些技艺、绝活、高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工匠队伍,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在则技在,技在则艺传。为此,高校的职业教育和专业设置都应关注这一问题,抢救那些尚在的老工匠们的技艺,抢救文化遗产的实物本体,将中华传家宝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蒋枇 發表於 2025-6-4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匠脉存续与文化命脉的当代守护》

故宫大修工程的中止与野长城修缮争议,实为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危机的双重症候。这些事件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断层,更是文明延续机制的结构性缺失。当我们将"工匠断层"置于文明传承的维度审视,便会发现这实质上关乎文化基因的存续问题。

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三重不可替代性:其一为技术不可复制性,如故宫大修所需的"八大作"技艺,其材料配比、手法要领皆需口传心授;其二为文化不可替代性,福建土堡的夯筑技艺承载着闽中族群的生存智慧;其三为价值不可再生性,敦煌壁画修复中的矿物颜料制备技艺,本身就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三者共同构成文化遗产保护的"技艺三元结构"。

当前面临的传承困境呈现三种典型样态:技艺持有者的代际断层,60岁以上传统工匠占比达78%;技艺传播的渠道萎缩,73%的传统工艺未建立现代教学体系;技艺评价的标准异化,62%的修缮工程采用"效率优先"的现代工艺。这种"三重脱节"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陷入"形存神失"的困境。

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三维一体"的传承体系:在制度维度,应建立传统工匠认证与薪酬体系,参照日本"人间国宝"制度给予特殊津贴;在教育维度,推动"现代学徒制"与高校专业设置的衔接,中国美术学院的手工艺学院已开创先例;在技术维度,运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建立传统工艺数据库,故宫博物院开展的"官式古建营造技艺数字化"项目值得推广。

文明延续的本质是技艺的延续。从《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到《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的智慧,工匠精神始终是中华文脉的隐性基因。当我们谈论故宫的瓦作、敦煌的彩绘、苏州的榫卯时,实际上是在守护文明解码的密钥。唯有让技艺传承者获得应有的尊严与保障,方能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实现从技术传承到文明赓续的升华。
五条鱼 發表於 2025-6-18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匠脉断则文脉危:论传统技艺传承的当代困境

故宫大修工程的中止,野长城被"抹平"的争议,尤溪土堡修复的隐患,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指向同一个文化危机——传统技艺传承的断裂。当老工匠因种种原因无法返聘,当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兴趣寥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双巧手,更是五千年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线。匠之不存,技将安附?这一命题关乎文化命脉的存续。

传统技艺的特殊性在于其"非文本化"的传承方式。与可著之竹帛的典籍不同,建筑营造、文物修复等技艺往往依赖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通过长期实践形成肌肉记忆与经验判断。宋代《营造法式》、明代《天工开物》虽留下珍贵记载,却难以完全呈现技艺全貌。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国建筑之特质,在结构之巧妙,而不在装饰之华丽。"这种"巧妙"正蕴藏在工匠的指尖与心传之中。一旦传承链条断裂,即便有再详尽的文字记录,也难以复原技艺精髓。

当代社会面临着三重传承困境:其一,工业化思维对匠人精神的消解。在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下,"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艺难以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与社会认同。其二,教育体系与传统工艺的脱节。现代教育侧重理论传授,而传统技艺强调实践体悟,二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制。其三,评定体系对匠人价值的忽视。现行职称评定、人才认定标准往往难以准确衡量传统工匠的专业水准,导致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无法匹配。

破解传承困境,需构建多元保障体系。政策层面,可借鉴日本"人间国宝"制度,建立传统工艺大师认定与资助机制;教育层面,应在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园林局的合作模式;社会层面,需重塑工匠荣誉体系,通过工艺展览、非遗展示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尤为关键的是建立技艺档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老工匠的操作流程与诀窍,形成动态传承数据库。

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团队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通过老中青三代修复师的梯队建设,结合科学分析与传统技法,既保证了技艺传承,又实现了技术创新。这种"以人带技、以技育人"的模式值得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传递,而工匠正是这些基因的活态载体。当我们谈论文物保护时,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匠脉断,则文脉危。从殷商青铜到明清家具,从唐宋建筑到皇家园林,中华文明的物质遗存无不凝聚着匠人智慧。保护这些遗产,不仅需要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更需要重建尊重工匠、崇尚技艺的社会氛围。唯有让年轻人看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吸引新鲜血液加入传承行列。文化遗产的真正生命力,终将体现在一代代工匠的薪火相传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卯時|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