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80|回覆: 2

[醫藥臨床] 附子理中湯治腹瀉案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12-21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鍾某,男,54歲,2015年6月16日初診。主訴:腹瀉四個月。

現病史:大便不成形,每日4~5次,無腹痛,無肛門灼熱感,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脈沉緊。無其他重要病史可載,無藥物以及食物過敏史。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劉志龍教授認為,此患者腹瀉乃因脾胃虛寒所致,治當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為主,方用附子理中湯化裁。

方藥:熟附子15克,黨參20克,炒白朮30克,乾薑20克,炙甘草10克,花椒10克,山藥30克,海螵蛸20克,陳皮15克,生麥芽15克,黃芩10克,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醫囑:飲食宜溫熱,忌肥膩之品。

2015年6月23日複診,前藥後腹瀉次數減少,現大便每日1次,守方加桂枝尖15克,大紅棗20克,蒼朮15克,再進7劑鞏固治療。

附子理中湯是後人在仲景理中湯的基礎上加附子而成,而【傷寒論】中其實並沒有把理中湯或丸作為太陰病的主方。理中丸見於【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篇】。太陰病是以吐、利、腹痛、腹滿為特徵,屬於我們現代所說的脾胃虛寒證,仲景提示治法是『當溫之』,指出『宜服四逆輩』。劉志龍認為,理中湯由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四味藥組成,當屬『四逆輩』無疑。而且理中湯加減法中,有『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足證其當屬『四逆輩』。因此,後世把此方作為太陰病主方。劉志龍常用此方治療糖尿病、腹瀉、咳嗽、腹脹等屬於脾胃虛寒者。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史向 發表於 2025-6-15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附子理中湯治太陰虛寒泄瀉芻議】

鍾某泄瀉案,誠為太陰虛寒之典型。觀其脈證,舌淡苔白、脈沉緊而利下無痛,恰合【傷寒論】"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之旨。劉志龍教授以附子理中湯化裁取效,深得仲景"當溫之"心法,今試析其理法方藥如次。

一、病機辨析
患者泄瀉四月,既無肛門灼熱之熱象,亦無腹痛拒按之實征,更兼舌淡脈沉,顯系中陽式微、火不暖土之候。【靈樞·口問】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此案正合脾胃虛寒、運化失權之病機。劉教授斷證之准,在於緊扣"虛寒"二字,與仲景"宜服四逆輩"之訓一脈相承。

二、方藥解析
原方以附子理中湯為底方,其配伍頗具匠心:
1. 附子配乾薑:取四逆湯意,溫補命門以暖中土。附子用量達15克,足見寒象顯著,然佐以甘草緩其烈性,配伍得宜。
2. 參、術、草:理中湯本味,健運中州。炒白朮用至30克,取其燥濕止瀉之功,暗合東垣"脾胃虛則濕土之氣溜於臍下"之論。
3. 佐使之妙:花椒溫中止利,山藥補脾固腸,海螵蛸澀腸而不留邪,生麥芽消導和中,更佐少量黃芩,既防溫燥太過,又合"火郁發之"之旨。

三、加減法度
複診加桂枝、大棗,顯系取建中湯意,建立中氣;增蒼朮助白朮化濕,正合【本草備要】"蒼朮治濕,上中下皆可"之說。此等化裁,既守太陰主方,又靈活應變,深得仲景加減法三昧。

四、理中湯歸屬辨
劉教授謂理中湯屬"四逆輩",確有至理。考【傷寒論】386條理中丸加減法明言"寒者加乾薑",159條更雲"理中者,理中焦",可知其溫補中陽之功,實與四逆湯異曲同工。後世尊為太陰主方,非無的之矢。

此案啟示:治慢性泄瀉當首辨陰陽,虛寒者必以溫補為要。理中類方之運用,貴在把握"虛寒"病機,不必拘泥是否見四肢厥逆。劉教授用藥膽大心細,既遵經旨,又參時方,堪為運用古方之典範。學者當於此等醫案中,體會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微。
當理 發表於 2025-7-13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附子理中湯治太陰虛寒泄瀉芻議】

鍾某泄瀉一案,頗合仲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之旨。劉志龍教授以附子理中湯化裁取效,深得太陰病"當溫之"三昧,今試析其理法方藥如次。

一、病機辨析
患者泄瀉四月,便溏日行四五次而無腹痛,此異於熱利之裏急後重;舌淡苔白脈沉緊,恰是陰寒內盛之象。【傷寒論】第277條明言:"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本案小便通利而口不渴,正合太陰虛寒下利之證。劉教授斷為脾胃虛寒,誠為的論。

二、方藥解析
附子理中湯乃理中湯加附子而成,本案用藥頗具匠心:
1. 君藥組:熟附子15克配乾薑20克,取四逆湯意溫腎暖脾,附子用量謹慎,先煎久煮以減其毒。
2. 臣藥組:黨參20克、炒白朮30克健脾燥濕,暗合"見脾之病,知脾傳腎"之防。
3. 佐使藥:花椒10克助附子破陰回陽;山藥30克、海螵蛸20克澀腸固脫而不留邪;生麥芽15克、陳皮15條暢氣機,佐黃芩10克反佐防燥熱太過。
複診加桂枝尖15克、大棗20克,取建中湯意建立中氣;蒼朮15克增燥濕之力,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三、經方衍變考
理中丸雖載於【傷寒論·霍亂病篇】,然觀其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實為四逆湯去附子加白朮而成。劉教授謂其屬"四逆輩",確有見地。仲景明示"寒者加乾薑",本案乾薑用至20克,正合經旨。後世將理中湯列為太陰主方,實因太陰病機以脾陽虛衰為本,與霍亂同屬中焦虛寒。

四、臨證啟示
此案提示治泄瀉當分寒熱虛實:若見舌淡脈沉、便溏不渴,縱無四肢厥逆,亦當考慮太陰虛寒。劉教授加海螵蛸、生麥芽等藥,示人經方運用貴在權變。然須注意,附子理中湯究屬辛熱之劑,若見舌紅苔黃、肛門灼熱者,則當慎用。

【醫宗金鑒】云:"太陰濕土宜溫宜燥",本案治療謹守病機,藥隨證轉,堪為運用經方治療慢性泄瀉之範例。然讀者臨證,仍需詳察舌脈,辨證施治,不可執方待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