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1|回覆: 0

[成語典故] 郢書燕說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9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郢書燕說】涵義

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郢書燕說】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郢書燕說】辨析

【郢書燕說】讀音:yǐng shū yān shuō

【郢書燕說】近義詞:牽強附會

【郢書燕說】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

【郢書燕說】造句

1、這種反思和檢討,很像是郢書燕說,人跟老天錯會了意,借着原本跟吏治不相干的災異來說事。

2、為古書作注要尊重原意,萬萬不可借題發揮,郢書燕說,妄事穿鑿。

3、周南這句話有些調侃又有些無奈,不禁令我們想到“郢書燕說”的故事。

4、唐英久侍御前深知宋鈞奇妙,曾委派他的幕僚吳堯圃赴潁州尋找鈞釉秘方,後來試燒成功郎窯紅,史料證實並非郢書燕說

5、媒體和專家把作為學術意義上的“智力”拿出來交給大眾,而大眾按照一般人理解的“智力”的意義進行解讀,出現“郢書燕說”的理解,也就難以避免。

6、這說法不一定對,也不一定就不對,總之就像郢書燕說,雖錯亦得,也不見得就沒好處。

【郢書燕說】成語典故:

古時候,有個人從楚國的郢都寫信給燕國的相國。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說:“舉燭。”(把蠟燭舉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裏說着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裏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聰明地說,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

郢人誤書,燕相誤解。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

【郢書燕說文言文】: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類此。

【郢書燕說白話文】:

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要寫信給燕國的宰相。晚上寫信,因為照明的火炬不亮,於是對拿火炬的侍從說:“把燭火舉高點。”一邊說一邊錯誤地在信上寫“舉燭”兩字。但舉燭並非這封信的本意。燕國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興,說:“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備的賢人。”燕國的宰相向燕王稟告了任賢的道理,燕王十分高興,國家因此大治。

燕國是治理好了,但這不是信原來的意思。當代的學者,大多數也像這樣。

【郢書燕說】成語接龍:

郢書燕說→說長論短→短綆汲深→深情厚誼→誼不敢辭→辭嚴義正→正正堂堂→堂皇富麗→麗句清辭→辭嚴意正→正言厲色→色仁行違→違法亂紀→紀綱人論→論功封賞→賞信罰明→明白了當→當立之年→年登花甲→甲第連天→天香國色→色若死灰→灰心喪意→意在言外→外剛內柔→柔遠懷邇→邇安遠至→至德要道→道存目擊→擊搏挽裂→裂眥嚼齒→齒少心銳→銳挫氣索→索隱行怪→怪聲怪氣→氣斷聲吞→吞紙抱犬→犬吠之盜→盜憎主人→人壽年豐→豐屋之過→過路財神→神安氣集→集矢之的→的一確二→二三其德→德藝雙馨→馨香禱祝→祝髮文身→身不由己→己溺己飢→飢焰中燒→燒琴煮鶴→鶴困雞群→群口鑠金→金貂換酒→酒池肉林→林棲谷隱→隱名埋姓→姓甚名誰→誰是誰非→非意相干→乾脆利落→落荒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廣不侯→侯門如海→海枯石爛→爛若披錦→錦繡山河→河清社鳴→鳴鳳朝陽→陽春白雪→雪天螢席→席門窮巷→巷議街談→談優務劣→劣跡昭著→著述等身

【郢書燕說】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寓意:

學習的人應該正確全面理解書本或者他人的意思,不能穿鑿附會,曲解其原意。

 
鄭沐包 發表於 2025-7-6 04:40 | 顯示全部樓層
【郢書燕說】考辨與義理闡微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所載"郢書燕說"一事,誠為詮釋學之經典案例。此事雖僅百餘言,然其蘊含之認識論價值,實堪與西方闡釋學之"詮釋循環"理論相發明。今試從文字訓詁、思想流變、認知哲學三重維度予以剖析。

一、文字訓詁考源
"郢書"之"書",許慎【說文解字】訓為"箸也",段玉裁註:"箸於竹帛謂之書。"此處特指書信文體。"燕說"之"說",當讀為shuō,【說文】:"說,釋也。"即解釋之義。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異形,楚系文字與燕系文字本有差異,此或為誤解之潛在因素。清儒王念孫【讀書雜誌】曾考"舉燭"二字在楚簡中的特殊寫法,可為佐證。

二、思想史脈絡
此典故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特殊意義。韓非子引此,意在批判儒家"以意逆志"的詮釋方法。燕相之誤,恰如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的反面寫照。漢代王充【論衡·正說篇】引申此喻,指斥讖緯之學多屬"郢書燕說"之類。至清代樸學大興,顧炎武【日知錄】更以"郢書"為戒,強調"讀九經自考文始"的實證精神。

三、認知哲學啟示
此故事揭示詮釋活動中的三重困境:其一,言意之辨(書寫者本意與文字表達的偏差);其二,語境隔閡(楚燕兩地的文化差異);其三,接受者前見(燕相的政治期待)。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一論讀書法時所言"虛心涵泳",正是對此類誤讀的匡正。現代闡釋學家伽達默爾所謂"視域融合"理論,於此可得東方註腳。

結語:
"郢書燕說"之喻,非徒為笑談,實為中華文明對詮釋學難題的早期自覺。當今學術研究中,尤當警惕此類"創造性誤讀"。然燕國因誤得治的弔詭結局,又啟示我們:文本詮釋固然當力求本真,然思想之活力,有時恰生於"誤解"與"再創造"之際。此中辯證,誠值深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