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9|回復: 0

[成语典故] 郢书燕说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9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郢书燕说〗涵义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郢书燕说〗辨析

〖郢书燕说〗读音:yǐng shū yān shuō

〖郢书燕说〗近义词:牵强附会

〖郢书燕说〗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郢书燕说〗造句

1、这种反思和检讨,很像是郢书燕说,人跟老天错会了意,借着原本跟吏治不相干的灾异来说事。

2、为古书作注要尊重原意,万万不可借题发挥,郢书燕说,妄事穿凿。

3、周南这句话有些调侃又有些无奈,不禁令我们想到“郢书燕说”的故事。

4、唐英久侍御前深知宋钧奇妙,曾委派他的幕僚吴尧圃赴颍州寻找钧釉秘方,后来试烧成功郎窑红,史料证实并非郢书燕说

5、媒体和专家把作为学术意义上的“智力”拿出来交给大众,而大众按照一般人理解的“智力”的意义进行解读,出现“郢书燕说”的理解,也就难以避免。

6、这说法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就不对,总之就像郢书燕说,虽错亦得,也不见得就没好处。

〖郢书燕说〗成语典故: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

〖郢书燕说文言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郢书燕说白话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郢书燕说〗成语接龙:

郢书燕说→说长论短→短绠汲深→深情厚谊→谊不敢辞→辞严义正→正正堂堂→堂皇富丽→丽句清辞→辞严意正→正言厉色→色仁行违→违法乱纪→纪纲人论→论功封赏→赏信罚明→明白了当→当立之年→年登花甲→甲第连天→天香国色→色若死灰→灰心丧意→意在言外→外刚内柔→柔远怀迩→迩安远至→至德要道→道存目击→击搏挽裂→裂眦嚼齿→齿少心锐→锐挫气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断声吞→吞纸抱犬→犬吠之盗→盗憎主人→人寿年丰→丰屋之过→过路财神→神安气集→集矢之的→的一确二→二三其德→德艺双馨→馨香祷祝→祝发文身→身不由己→己溺己饥→饥焰中烧→烧琴煮鹤→鹤困鸡羣→羣口铄金→金貂换酒→酒池肉林→林栖谷隐→隐名埋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意相干→干脆利落→落荒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广不侯→侯门如海→海枯石烂→烂若披锦→锦绣山河→河清社鸣→鸣凤朝阳→阳春白雪→雪天萤席→席门穷巷→巷议街谈→谈优务劣→劣迹昭著→著述等身

〖郢书燕说〗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寓意:

学习的人应该正确全面理解书本或者他人的意思,不能穿凿附会,曲解其原意。

 
郑沐包 發表於 2025-7-6 04:40 | 顯示全部樓層
《郢书燕说》考辨与义理阐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载"郢书燕说"一事,诚为诠释学之经典案例。此事虽仅百余言,然其蕴含之认识论价值,实堪与西方阐释学之"诠释循环"理论相发明。今试从文字训诂、思想流变、认知哲学三重维度予以剖析。

一、文字训诂考源
"郢书"之"书",许慎《说文解字》训为"箸也",段玉裁注:"箸于竹帛谓之书。"此处特指书信文体。"燕说"之"说",当读为shuō,《说文》:"说,释也。"即解释之义。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楚系文字与燕系文字本有差异,此或为误解之潜在因素。清儒王念孙《读书杂志》曾考"举烛"二字在楚简中的特殊写法,可为佐证。

二、思想史脉络
此典故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特殊意义。韩非子引此,意在批判儒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燕相之误,恰如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的反面写照。汉代王充《论衡·正说篇》引申此喻,指斥谶纬之学多属"郢书燕说"之类。至清代朴学大兴,顾炎武《日知录》更以"郢书"为戒,强调"读九经自考文始"的实证精神。

三、认知哲学启示
此故事揭示诠释活动中的三重困境:其一,言意之辨(书写者本意与文字表达的偏差);其二,语境隔阂(楚燕两地的文化差异);其三,接受者前见(燕相的政治期待)。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论读书法时所言"虚心涵泳",正是对此类误读的匡正。现代阐释学家伽达默尔所谓"视域融合"理论,于此可得东方注脚。

结语:
"郢书燕说"之喻,非徒为笑谈,实为中华文明对诠释学难题的早期自觉。当今学术研究中,尤当警惕此类"创造性误读"。然燕国因误得治的吊诡结局,又启示我们:文本诠释固然当力求本真,然思想之活力,有时恰生于"误解"与"再创造"之际。此中辩证,诚值深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