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8|回覆: 2

[成語典故] 多行不義必自斃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2 0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多行不義必自斃】相關人物

共叔段(前754年 ―?),姬姓,名段(一說名叔段),春秋時期鄭國人,鄭武公少子,鄭莊公同母弟,母武姜。

【多行不義必自斃】涵義

不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處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多行不義必自斃】辨析

【多行不義必自斃】讀音:du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多行不義必自斃】近義詞: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食其果

【多行不義必自斃】用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造句

1、“多行不義必自斃”,作惡多端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

2、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經地義,不容置疑。

3、奉勸你們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如果現在撤兵我可以不追究。

4、念你還算好漢,我可以不殺你,多行不義必自斃,你也好自為之!

5、哼,多行不義必自斃,還能是怎麼回事?當然是報應唄!我看吶,一定是那孫子惡事做多了,受了聖罰!

6、多行不義必自斃,因為罪惡累累,1951年11月20日,作惡多端的柳森嚴被槍決。

7、多行不義必自斃,我早就知道這幫惡賊總有自食苦果的一天。

8、這使得共叔段得隴望蜀,貪心無厭,終於一步接一步地陷入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絕境。

9、等待共叔段欲奪君位時,莊公將其一舉擒拿,最後還扣上一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帽子。

10、多行不義必自斃,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最終是沒有好結果的。

【多行不義必自斃】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後,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後,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着吧!,果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於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築城池、屯田積兵,並讓其母親姜氏裏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民們也參與戰鬥,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後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7-28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經義與史鑑】

"多行不義必自斃"一語,出自【左傳·隱公元年】,乃鄭莊公應對權臣祭仲諫言時所作論斷。此八字真言,實為春秋筆法之精髓,既含道德審判之深意,亦具歷史辯證之智慧。

考其本義,"不義"當解為違悖周禮之行。【禮記·中庸】云:"義者,宜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義之本訓為禮容各得其宜。"共叔段"繕甲兵,具卒乘"(【左傳】語),僭越封疆,覬覦神器,此所謂"不義"之實。鄭莊公以"待之"為策,非縱惡也,乃深諳"惡積而不可掩"(【周易·繫辭下】)之理。此中可見三代"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尚書·多方】)的政治哲學。

史載共叔段之敗,實具三重警示:其一,武姜偏寵幼子,亂嫡庶之序,違背【周禮】"立嫡以長"之制;其二,共叔段恃寵而驕,終致"京叛大叔段"(【左傳】語),印證【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之理;其三,莊公"克段於鄢"後,猶作"黃泉相見"之誓,顯示春秋時期"孝悌"倫理與政治權謀的複雜交織。

此語在經學傳承中,漢儒鄭玄解為"天道福善禍淫",宋儒朱熹則引申為"理勢之必然"。清儒王夫之【讀通鑑論】更以"勢極而反"釋之,賦予其歷史辯證法的深度。觀歷代註疏,可見此語已從具體史事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箴言。

今人運用此語,當注意三重維度:就個人修養言,當以【論語】"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戒;就社會治理論,可參【韓非子】"刑過不避大臣"之說;至若國際關係,則【司馬法】"殺人安人,攻其國愛其民"之訓猶在耳。然需警醒者,不可輕以"不義"判人,當如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的審慎態度。

昔太史公言"究天人之際","多行不義必自斃"之訓,正是天人關係的生動註腳。讀史者當於此等處着眼,方不負古人垂誡之深意。
胡吞 發表於 2025-8-1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經義與史鑑】

"多行不義必自斃"一語,出自【左傳·隱公元年】,乃鄭莊公應對權臣祭仲諫言時所作論斷。此八字真言,實為春秋筆法之精髓,既含道德評判,又具歷史預見,更暗藏政治智慧。

考其字義,"不義"當解為違悖周禮之行。【禮記·中庸】云:"義者,宜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謂:"義之本訓為禮容各得其宜。"共叔段"繕甲兵,具卒乘"(【左傳】語),僭越封疆,覬覦君位,正犯"不義"之罪。而"必自斃"三字,尤見聖賢垂訓之深意。【周易·繫辭下】有"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之說,與莊公之言互為表裏,揭示出"積惡召禍"的天道循環。

細究鄭莊公之應對策略,實為典型的"欲擒故縱"之術。其表面隱忍,實則在等共叔段"自斃"——即等待其惡行積累至臨界點。這種政治智慧,與【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辯證思想相通。莊公深諳"惡貫滿盈"之理,故能後發制人,終在鄢陵之戰中一舉克段。司馬遷【史記·鄭世家】評此事曰:"莊公寤生,故惡其母而愛段,段不義,莊公弗禁。"此中微言大義,正在於揭示"不縱不成誅"的政治邏輯。

此典故對後世影響深遠。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云:"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其"待其自斃"的論辯策略,正與莊公之言遙相呼應。而蘇軾【教戰守策】更直言:"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皆可見"多行不義必自斃"作為政治箴言的永恆價值。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不僅適用於個人道德領域,更是治國安邦的重要警示。觀歷代衰亡,多因統治者"多行不義"所致。故【大學】強調"絜矩之道",孟子主張"仁政",皆為防止"自斃"結局的聖賢之教。此八字真言,實為懸掛在權力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警醒世人:任何違背道義的行為,終將招致自我毀滅的結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