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2|回覆: 1

[成語典故] 同舟共濟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20 2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同舟共濟】涵義

舟:船;濟:渡,過灑。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同舟共濟】出處

【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舟共濟】辨析

【同舟共濟】讀音:tóng zhōu gòng jì

【同舟共濟】近義詞:同衾共枕、同甘共苦、情投意合、同心協力、和衷共濟、志同道合

【同舟共濟】反義詞:分崩離析、貌合神離、各行其是、同床異夢、離心離德

【同舟共濟】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同舟共濟】造句

1、我們處在這種境況下,惟有同舟共濟,才能脫離危險。

2、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同舟共濟

3、只要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中國就能無往不勝。

4、讓我們攜起手來,同舟共濟,共同駛向美好的彼岸。

5、只要我們團結互助,同舟共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6、命運共擔,同舟共濟,團結拼搏,共創繁榮。

7、我們誠摯的祝福這對新婚夫婦能同舟共濟,修成百年之好。

8、如今國難當前,全國人民要同舟共濟,奮發圖強。

9、如今大家就像同搭一條船,若不能同舟共濟,就難以克服路上種種的困難。

10、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應該同舟共濟

【同舟共濟】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打仗。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爲仇人。有一次,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翻了,爲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才逃過這場天災,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

【同舟共濟】成語接龍:

同舟共濟→濟世匡時→時異勢殊→殊途同歸→歸奇顧怪→怪聲怪氣→氣誼相投→投舒喪命→命辭遣意→意氣風發→發人深省→省身克己→己溺己飢→饑渴交攻→攻其無備→備嘗辛苦→苦心積慮→慮周藻密→密密層層→層出不窮→窮源竟委→委罪於人→人心渙散→散傷丑害→害群之馬→馬跡蛛絲→絲析發解→解甲休士→士農工商→商彝周鼎→鼎鑊如飴→飴含抱孫→孫龐鬥智→智圓行方→方正不阿→阿鼻地獄→獄貨非寶→寶馬香車→車水馬龍→龍去鼎湖→湖光山色→色仁行違→違世乖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圓→圓頂方趾→趾踵相接→接連不斷→斷虀畫粥→粥少僧多→多才多藝→藝高膽大→大有裨益→益謙虧盈→盈科後進→進退有節→節用愛民→民生在勤→勤能補拙→拙嘴笨舌→舌尖口快→快馬加鞭→鞭擗向里→里丑捧心→心長綆短→短綆汲深→深信不疑→疑事無功→功成弗居→居安慮危→危言聳聽→聽人穿鼻→鼻腫眼青→青山一髮→髮短心長→長袖善舞→舞榭歌台→台閣生風→風鬟霜鬢→鬢亂釵橫

鄒至 發表於 2025-6-8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同舟共濟"的深層文化意蘊與當代價值】

"同舟共濟"作爲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符號,其內涵遠超字面意義。從【孫子·九地】的原始語境觀之,此成語生動展現了中華文化"和合"哲學的精髓。吳越世仇尚能因共同危機而攜手,揭示了中國傳統智慧中"仇必和而解"的辯證思維。

考其字形,"舟"字甲骨文作"⺈",象兩槳並劃之形,暗示協作本義;"濟"字從水從齊,取"眾力齊一以渡險"之意。這種文字構造本身就蘊含著集體主義的文化基因。在【周易·繫辭】"刳木爲舟"的記載中,舟楫之發明正是先民協作戰勝自然的象徵。

與西方個人英雄主義不同,"同舟共濟"體現的是"群龍無首"的東方智慧。【淮南子·主術訓】言:"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恰可作此語註腳。歷代治水、抗災、戍邊的集體記憶,都印證了這種生存智慧的民族實踐。王陽明【傳習錄】中"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論述,更從心學角度提升了其哲學高度。

當代社會面臨疫情、氣候等全球性挑戰,"同舟共濟"精神展現出新的時代價值。它提示我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任何個體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這種智慧對於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化解文明衝突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要之,"同舟共濟"不僅是應急之策,更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生存之道。在全球化與數位化並行的今天,重新詮釋這一古老智慧,或將爲我們應對複雜挑戰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6-22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同舟共濟"的深層文化意蘊與當代價值】

"同舟共濟"作爲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符號,其內涵遠超字面意義。從【孫子·九地】的原始語境觀之,此成語生動展現了中華文化"和合"哲學的精髓。吳越世仇尚能因共同危機而攜手,揭示了中國傳統智慧中"仇必和而解"(張載【正蒙】)的辯證思維。這種超越私怨、共克時艱的精神,實爲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文化密碼。

考其思想源流,"同舟共濟"與【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形成精神譜系。宋代大儒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強調"同舟"之喻,指出"利害相共則仇讎可化爲兄弟"。明代王陽明更將此種精神升華爲"萬物一體之仁",體現儒家"民胞物與"的崇高境界。

在當代語境下,"同舟共濟"精神具有三重現代性轉化價值:其一,爲全球化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文化支撐;其二,在危機應對中彰顯集體理性的重要性;其三,成爲破解"囚徒困境"的東方智慧。觀諸抗疫實踐,正是這種"風雨同舟"的精神,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模式。

成語接龍中"濟世匡時"的延伸,恰說明此精神的歷史延續性。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形成完整的責任倫理鏈條。當代學人當深味:真正的"同舟共濟",非僅危難時的權宜之計,實爲文明存續的永恆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