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3|回覆: 1

[成語典故] 功虧一簣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9-19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功虧一簣】涵義

虧:欠缺;簣: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

【功虧一簣】出處

【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論語·子罕】: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功虧一簣】辨析

【功虧一簣】讀音:gōng kuī yī kuì

【功虧一簣】近義詞:前功盡棄、功敗垂成、半途而廢

【功虧一簣】反義詞:大功告成、堅持不懈、善始善終

【功虧一簣】用法:主謂式;作謂語

【功虧一簣】造句

1、再不加把勁那可就要功虧一簣了。

2、實驗已進入最後階段,但因她的疏忽,終於功虧一簣

3、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4、都快爬到山頂了,你卻要放棄,豈不功虧一簣

5、品牌建設也容易功虧一簣

6、人們認為恐怕此次令人蒙羞的功虧一簣,是22位評委中的一些人對英國的懲罰。

7、只要當中任何一個人泄露,整個任務就會功虧一簣

8、距考試就省陡天了,你要繼續努力,免得功虧一簣

9、這件工作眼看就要完成了,咱們得加把勁,不能讓它功虧一簣

10、有的人一旦功虧一簣,就忘乎所以了。

【功虧一簣】成語典故:

古時,有一個人要築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論嚴寒酷暑,廢寢忘食地從遠處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終於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

這一天也如往常一樣,雞剛叫就起床開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來,認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後,他總認為只有一筐土而偷懶,所以這一筐土至死他也沒堆上,終究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還是沒有堆成(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5-23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功虧一簣"的哲學意蘊與實踐警示】

"功虧一簣"作為源自【尚書】【論語】的經典成語,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表達的精煉,更蘊含着深刻的哲學智慧。本文將從訓詁學、倫理學及實踐哲學三重維度,對此成語進行系統闡釋。

一、文字訓詁與經典互證
"簣"字從竹貴聲,【說文解字】釋為"土籠",段玉裁注云:"盛土器也"。九仞之數,【周禮·考工記】謂"仞謂人之臂長",鄭玄注"七尺曰仞",與【尚書】偽孔傳"八尺曰仞"稍異,然皆喻極高之數。值得注意的是,【論語】兩處用"簣"字形成鮮明對比:未成一簣而止是消極,雖覆一簣而進是積極,孔子以此闡明"為仁由己"的哲學命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特別指出:"此章言人之為學,其止其進,皆在己心。"

二、倫理內涵的三重境界
1. 慎終如始的修為境界
【荀子·勸學】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正與"為山九仞"形成呼應。程頤【程氏易傳】解"艮卦"時強調:"止非固止,止於所當止",批評的是不當止而止的懈怠。

2. 防微杜漸的警醒意識
王陽明【傳習錄】有言:"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差一筐土看似微小,實則是意志潰堤的蟻穴。這與【尚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訓誡一脈相承。

3. 自強不息的君子品格
【周易·乾卦】"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恰是破解"功虧一簣"的密鑰。張載【正蒙】所謂"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正是對堅持到底者的禮讚。

三、現代實踐的啟示價值
在當代社會,"功虧一簣"現象常見於三領域:其一為學術研究,顧炎武【日知錄】的著述精神可資借鑑;其二為商業經營,胡雪岩晚年敗局足為殷鑑;其三為個人修養,曾國藩"日日不斷之功"的修身實踐堪稱典範。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志不定則氣不充,氣不充則功不竟",此語可為當代人戒。

結語:
"功虧一簣"的深層智慧,在於揭示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王安石【游褒禪山記】"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境界,恰是從反面超越了"功虧一簣"的局限。當代人當以此為鏡,在事業追求中既要有"為山九仞"的雄心,更需保持"慎終如始"的定力,方可不負先哲垂訓。
羅行 發表於 2025-6-15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功虧一簣"的哲學意蘊與實踐警示】

"功虧一簣"作為源自【尚書】【論語】的經典成語,其價值不僅在於語言表達的精煉,更蘊含着深刻的處世哲學。考其本義,"九仞之山"的意象實為華夏文明中"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具象化表達。【周易·繫辭】言"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正與"為山"之喻相呼應,強調事業成就需持續積累的必然規律。

細究典籍,【尚書·旅獒】將"功虧一簣"置於"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的語境,揭示其本質是意志力的潰散。孔子在【論語·子罕】中更以"吾止也""吾往也"的鮮明對比,點明成敗關鍵在於主體的自覺選擇。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此曰:"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可謂切中肯綮。這種"一簣"之差,實為"克己復禮"工夫的試金石。

歷史長河中,此類教訓不勝枚舉。北宋王安石變法,本已初見成效,卻因用人不當與操之過急,終致"元祐更化",恰如蘇洵【辨奸論】所警示的"變易之際,殆非偶然"。明末崇禎帝剪除閹黨後,若能持之以恆整飭吏治,或不至有甲申之變,此即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當代註腳。

於當代社會,"功虧一簣"現象尤需警惕。心理學中的"目標梯度效應"揭示:接近終點時,人往往會產生鬆懈心理。管理學中的"最後一公裏"難題,恰是古語"行百裏者半九十"的現代印證。故曾國藩【家書】中"有恆為作聖之基"的訓誡,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治學修身,當以"功虧一簣"為戒。張載【正蒙】云"不極其實,則不能成其大",告誡我們成就事業必須貫徹始終。今日學者若能在研究攻堅之際,項目收尾之時,常懷"一簣之警",則學術精品可期;商界人士若能於品牌建設臨門一腳處持守初心,則基業長青可待。此乃傳統文化給予現代人的寶貴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