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4|回復: 1

[成语典故] 沉鱼落雁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8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沉鱼落雁〗相关人物

毛嫱中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之一,大体与西施同时,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

〖沉鱼落雁〗涵义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沉鱼落雁〗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沉鱼落雁〗辨析

〖沉鱼落雁〗读音:chén yú luò yàn

〖沉鱼落雁〗近义词:羞花闭月、花容月貌、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反义词:貌似无盐

〖沉鱼落雁〗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沉鱼落雁〗造句

1、壁画上的女子个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2、瞧她二人,一个是沉鱼落雁,一个是闭月羞花。

3、虽然她说不上沉鱼落雁,怎么也算是沉鱼落雁吧!

4、一个人如果心地不善良,纵使有沉鱼落雁之貌,也不算是真正的美!

5、小美虽然生得沉鱼落雁,可惜打扮失当,反而失去原有的美。

6、适度的打扮,能让姿色平凡的人摇身一变,成为沉鱼落雁的大美女。

7、女子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让人看了一眼就不许转开。

8、姐姐果然是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倾国倾城的美人啊!

9、西施之美,简直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10、天黑了,当西湖那沉鱼落雁的容貌就要完全被暮色掩去时,湖对岸的灯光忽然亮了起来,一刹间的一片金碧辉煌令人宛若进入仙境一般。

〖沉鱼落雁〗成语典故:

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绝色美女,与西施时代相当,相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最初人们对毛嫱画像的称道远远超过西施。她应该是“沉鱼”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丽姬已失考。

故原始的“沉鱼”和“落雁”应该是指“毛嫱”和“丽姬”,而并不是“西施”和“王昭君”。当然,〖庄子·齐物论〗中也提到了西施,说“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大意是丑陋的女人与美貌的西施,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还在〖庄子·天运〗中讲了“东施效颦”的故事。

〖韩非子·显学〗说:“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管子·小称〗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淮南子〗则说“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说“西施毛嫱,状貌不可同,世称其好美均也。”东汉边让〖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

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人松萝,鱼畏沉荷花。”

此后世人便以“沉鱼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成为古典小说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语。

 
蒋枇 發表於 2025-4-9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沉鱼落雁"之美学意蕴与历史流变》

"沉鱼落雁"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源流可追溯至先秦诸子典籍。庄子《齐物论》所载"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的原始表述,实为道家"齐物"思想的审美投射。此中深意,非仅状女子容色之盛,更暗含对世俗审美标准的哲学解构。

考其本义,"沉鱼"原指越女毛嫱,"落雁"对应丽姬(一说为晋献公夫人骊姬)。二人之美在战国文献中屡见称述,《韩非子·显学》即言"善毛嫱、西施之美",可见其审美典范地位。然至汉代以降,随着西施故事的文学演绎,"沉鱼"意象渐与浣纱女相系;而"落雁"转指王昭君,则见于《后汉书·南匈奴传》的叙事重构。此般流变,实为集体记忆选择与重构的典型案例。

从语用学角度观之,该成语在六朝骈文中已见活用,至唐宋诗词更臻妙境。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之喻,实与"沉鱼落雁"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用此语时多持"乐而不淫"的审美节制,如《世说新语》品藻人物,往往在称美之余强调"神韵"高于"形貌"。

今人使用此典,当知其三重境界:表层指容貌之丽,中层喻气质之雅,深层则暗合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意趣。观当代"沉鱼落雁"用例,多滞于皮相之描摹,失却了"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的形上追问,此乃文化记忆断层所致。

要之,此成语实为打开中国传统审美体系的密钥:其演变轨迹折射出从哲学思辨到文学修辞的转向,其内涵变迁暗含华夏民族审美心理的积淀过程。今人若止步于字面形容,不究其"得意忘言"之旨,则犹买椟还珠矣。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7-3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沉鱼落雁"之美学意蕴与历史流变》

"沉鱼落雁"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其源流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庄子·齐物论》所载"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的原始表述,实为道家"齐物"思想的审美投射。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庄子并非单纯赞颂女色,而是借美色引发的外物反应,阐发"万物齐一"的哲学理念。这种以自然物象映衬人体美的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审美文化中"以物喻美"的传统范式。

考其人物源流,毛嫱确为春秋越国美女,《韩非子·显学》"善毛嫱,西施之美"的并称,足证其当时声名尤胜西施。然自汉代以降,随着西施故事的文学演绎,"沉鱼"意象逐渐转附于西施,此乃典型的文化记忆重构现象。王昭君"落雁"典故的附会,则更晚至唐宋诗文。这种人物指涉的流变,折射出集体记忆对历史人物的选择性强化。

在审美维度上,"沉鱼落雁"构建了动静相宜的意境美:游鱼沉潜的婉转曲线,鸿雁敛翅的刹那姿态,皆暗合传统美学"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较之"闭月羞花"的静态比拟,此成语更富生命动态之美。明代李渔《闲情偶寄》论美人姿态,特重"游鱼摆尾"之韵,正是对此审美传统的延续。

就语言艺术而言,该成语采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鱼雁本属不同物象,却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链,此乃《文心雕龙》所谓"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的典范。其语法结构之精妙,尤见于可灵活充当谓语、宾语的特性,如"有沉鱼落雁之容"的定语用法,展现汉语表达的弹性空间。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不仅形容容貌之美,更蕴含"天人感应"的传统哲学思维。真正的美者,当如《礼记》所言"诚于中而形于外",方不负这穿越千年的美学结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未時|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