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0|回復: 0

[成语典故] 从善如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8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从善如流〗涵义

从:听从;善: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如流: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

〖从善如流〗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辨析

〖从善如流〗读音:cóng shàn rú liú

〖从善如流〗近义词:洗心革面、 闻过则喜、 从谏如流 、改过自新

〖从善如流〗反义词:一意孤行、怙恶不悛、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从善如流〗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从善如流〗造句

1、知己知彼,将心比心。从善如流,真言如金。

2、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从善如流

3、从善如流,包括看坏的时代,不只是好的时候,给你一个真实的角度对约会。

4、老张为人正派,从善如流,你们会相处得很好的。

5、在位者如果不能从善如流,但知师心自用,便将成为独裁一个。

6、权位越高的人,越要从善如流,这样才能建立伟大的事功。

7、我们老师一向都是从善如流,我相信,我们的意见一定会被接纳的。

8、一向固执己见的小巴,这次竟然一改作风,从善如流了。

9、长辈给我们的意见,通常都是经验之谈,我们为什么不从善如流呢?

10、读书可以将人引向一条从善之路。从善如流,恶也就少了。

〖从善如流〗成语典故: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成语接龙:

从善如流→流言混话→话言话语→语短情长→长计远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栋风帘→帘视壁听→听微决疑→疑神见鬼→鬼哭粟飞→飞扬浮躁→躁人之死→死而无怨→怨气满腹→腹背受敌→敌不可纵→纵横开阖→阖门百口→口角生风→风雨同舟→舟中敌国→国富民安→安适如常→常年累月→月地云阶→阶前万里→里出外进→进退跋疐→疐后跋前→前功皆弃→弃暗投明→明珠暗投→投石超距→距跃三百→百口同声→声如洪钟→钟鸣鼎重→重手累足→足茧手胝→胝肩茧足→足不踰户→户枢不朽→朽骨重肉→肉颤心惊→惊魂夺魄→魄荡魂摇→摇头摆尾→尾生之信→信而有征→征敛无度→度日如年→年衰岁暮→暮四朝三→三旬九食→食宿相兼→兼权尚计→计无所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遇之恩→恩重泰山→山高水险→险阻艰难→难鸣孤掌→掌上观文→文弛武玩→玩岁愒月→月夕花朝→朝章国故→故土难离→离群索居→居无求安→安身立命→命世之才→才识过人→人声鼎沸→沸反连天→天假因缘

 
熊出没了 發表於 2025-6-9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从善如流"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从善如流"作为源自《左传》的千年古训,其思想内核远超出普通成语的修辞范畴,实为中华文明积淀的处世哲学精华。本文将从训诂学、伦理学及管理学三重维度,解析这一成语的深层意蕴。

从文字训诂观之,"从"字在甲骨文中作二人相随之形,《说文》释为"相听也",暗含主从关系的动态平衡。"善"字从羊从言,段玉裁注"吉也",引申为符合天道人伦的正当行为。"如流"之喻尤为精妙,《周易》"水流湿,火就燥"的取象思维,生动展现了道德抉择应如水性般自然无滞。这种文字密码,正是先贤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在伦理学层面,栾书退兵的典故彰显了"从善"的三重境界:其一需破除"师心自用"的认知障壁,此即《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的虚怀若谷;其二要有"见善则迁"的决断力,如同《论语》载孔子"闻义不能徙"的忧虑;其三当具"改过不吝"的行动勇气,恰似程颐所言"才觉退便是进"的辩证智慧。这三者构成了完整的道德实践链条。

置于现代管理语境,"从善如流"更显其现实意义。曾国藩《冰鉴》云"集众思,广忠益",揭示领导力的核心在于破除信息茧房。商鞅"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智慧,恰说明政策制定需要兼听机制。当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群体盲思"现象,正可从这一古老智慧中找到破解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从善"绝非无原则的妥协。《孟子》强调"自反而缩"的审辨精神,王阳明主张"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种理性批判精神,才是"如流"而不失其正的根本保障。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从善如流"的智慧启示我们:既要保持"虚舟不忤"的开放心态,又需秉持"择善固执"的价值定力。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中国学问传统,最重在能随时而化,却不失其本。"这或许正是古老成语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
xsx1986 發表於 2025-6-29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从善如流"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从善如流"作为源自《左传》的千年古训,其思想内核远超出普通成语的范畴,实为中华处世哲学的精髓所在。考其本义,"从"非盲目顺从,而是经过理性判断后的择取;"善"亦非泛泛之善,特指符合道义的卓见。这种对高明意见的迅速接纳,展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怀若谷"的修身境界。

从历史语境观之,栾书退兵之事颇具深意。当赵同等将领主张乘胜追击时,知庄子以"义战"理念劝阻,栾书能即刻采纳,正体现了《周易》"见善则迁"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左传》特意以"宜哉"作结,揭示这种行为不仅合乎道德,更是经世致用的明智选择。这种将道德判断与现实考量完美结合的思维模式,恰是中华文明的特质。

在当代社会,"从善如流"的实践面临三重挑战:其一,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甄别真"善";其二,个人主义盛行下如何保持谦逊;其三,快速决策需求中如何平衡效率与深思。解决之道可追溯至儒家"格物致知"的传统——通过持续学习建立判断基准,如王阳明所言"知是行的主意",唯有真知方能明辨善恶。

尤为可贵的是,该成语蕴含的辩证思维:"如流"强调行动之迅捷,但必须以"从善"为前提。这恰与《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相呼应,形成动静相宜的处世之道。观今日领导者,既要避免刚愎自用之弊,也需警惕朝令夕改之失,而"从善如流"正为其中道。

成语接龙中"流言混话"与"语短情长"的对比,恰成隐喻:践行此道者,当如栾书过滤纷杂意见,直取真知灼见。在文明对话日益重要的今天,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不失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智慧源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九日戌時| 2025/7/3/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