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1|回覆: 0

[成語典故] 秋風過耳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31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秋風過耳】相關人物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秋風過耳】涵義

象秋風從耳邊吹過一樣。比喻與己無關,毫不再意。

【秋風過耳】出處

漢·趙曄【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富貴之於我,如秋風之過耳。”

【秋風過耳】辨析

【秋風過耳】讀音:qiū fēng guò ěr

【秋風過耳】近義詞:無動於衷、如風過耳、過耳春風、馬耳東風

【秋風過耳】反義詞:洗耳恭聽、側耳細聽、側耳靜聽

【秋風過耳】用法:主謂式;作賓語

【秋風過耳】造句

1、不管大家怎樣勸他,他都像秋風過耳一般,根本不聽。

2、他說的那些話,對我不過是秋風過耳,我不會往心裡去的。

3、對那些不實的流言,他一向當成秋風過耳,不予理會。

4、這位學生將老師的訓誨當成秋風過耳,全然不放在心上。

5、那一個不指皇天各般說咒,恰似秋風過耳早休休。

6、他的心變了,怎麼連父母的勸阻,也只當秋風過耳

7、小明想起長輩平時的諄諄教誨,他全當作秋風過耳,如今身無一技之長,已經後悔莫及。

8、老王好像對於藝術毫無興趣,不然怎麼聽到鋼琴家的演奏,也是當成秋風過耳一般?

9、蕭臨風仰天大笑,如同吟詠般答道:“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什麼宋齊梁陳,更是秋風過耳!”。

【秋風過耳】成語典故: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二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渾厚,吳王很喜歡他。

公元561年,吳王病重,把季札叫來,要把王位傳他。季札不受,說:“按理是長子即位,父王請不要對我有什麼偏愛!”吳王就將王位傳了長子諸樊,要他好好照顧季札。

諸樊當了吳王后,和兩個弟弟商量:王位以後兄弟依次相襲,最後讓季札爲王。三個兄弟相繼當了吳王。季札都忠誠地輔佐他們,因此賢名遠揚。

後來余昧臨終要將王位傳給季札,季札堅決推脫,說:“我早就說過不要王位。做人只求爲人正派,品德高尚。至於榮華富貴,不過象耳邊吹過的秋風,我是不關心的。”他離開了京城,直到僚被立爲吳王,才回來,繼續輔佐僚治理國家。

【秋風過耳】成語接龍:

秋風過耳→耳滿鼻滿→滿坑滿谷→谷馬礪兵→兵不厭詐→詐痴佯呆→呆里撒奸→奸擄燒殺→殺雞爲黍→黍離麥秀→秀水明山→山棲谷飲→飲水辨源→源頭活水→水中著鹽→鹽梅相成→成敗論人→人非木石→石爛海枯→枯木發榮→榮華富貴→貴不可言→言顛語倒→倒持泰阿→阿彌陀佛→佛心蛇口→口不二價→價等連城→城狐社鼠→鼠入牛角→角戶分門→門庭若市→市民文學→學無常師→師直爲壯→壯發衝冠→冠上履下→下學上達→達地知根→根結盤固→固執己見→見所不見→見機而作→作壁上觀→觀者雲集→集腋成裘→裘敝金盡→盡情盡理→理不忘亂→亂首垢面→面面相睹→睹著知微→微顯闡幽→幽期密約→約法三章→章甫薦履→履險若夷→夷齊讓國→國讎家恨→恨如頭醋→醋海翻波→波駭雲屬→屬辭比事→事無巨細→細大不捐→捐殘去殺→殺雞儆猴→猴頭猴腦→腦滿腸肥→肥頭胖耳→耳後風生→生財有道→道微德薄→薄情無義→義無旋踵→踵跡相接→接三連四→四面受敵→敵國外患→患得患失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23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秋風過耳"的哲學意蘊與季札之德】

"秋風過耳"一典,實蘊春秋大義。季札三讓吳位之事,非僅見其謙遜,更彰聖賢"以德抗位"之精神。【禮記】云:"德者,得也。"季札所謂"富貴如秋風"者,正合【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旨。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一曰去執之智。季札觀周樂而論各國興衰(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其識見卓然。然於王位則視若浮雲,此非矯情,實乃參透"物來順應,未來不迎"之理。佛家謂之"放下",道家謂之"無待",儒家謂之"無適無莫",三教殊途而同歸。今人每爲蝸角虛名所困,觀季札之風,能無愧乎?

二曰守分之禮。季札堅持"嫡長繼承"之制,非畏權勢,實遵周禮。【論語】載泰伯"三以天下讓",孔子稱其"至德"。季札之行,正是泰伯遺風。宋儒朱熹注此,特重"天理人慾之辨"。季札所棄者非王位,實乃僭越之欲也。

三曰用世之仁。觀其"去而耕於野"卻不離輔政,恰合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義。其讓位非避世,乃以布衣行教化,此所謂"形遁而神不遁"者。蘇軾【留侯論】言"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季札之度,庶幾近之。

今之用此典者,多取其"漠然"之義,實未盡其奧。季札之"秋風過耳",非冷漠也,乃超越也;非消極也,乃通透也。猶如莊子"聽之以氣",非不聞聲,是不滯於聲。若解此意,則知成語接龍中"耳滿鼻滿"之俗,恰成反諷——真智者必不爲外物所壅塞也。

【菜根譚】云:"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季札之心,正是此境。然今人當鑒者,不在效其讓位之舉,而在修其"物物而不物於物"之懷。世有季札之風,則天下可少多少紛爭?學者不可不察。
於口 發表於 2025-7-3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秋風過耳"的哲學意蘊與當代價值】

"秋風過耳"一典出自季札讓國之事,其表層語義雖爲漠然置之之態,然深究其里,實蘊含三重哲學境界:其一爲"去執"之境,季札三讓王位,非故作清高,乃破除對權位之執念,【禮記】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正與此合;其二爲"守分"之智,其堅持"長子繼位"的禮法原則,體現儒家"正名"思想;其三乃"逍遙"之懷,將富貴視若秋風,暗合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的超越精神。

考季札生平,其讓國非消極避世。【左傳】載其出使中原"觀周樂"而通曉興衰,聘魯國而明禮制,實爲以"無位"行"有位"之事。這種"外物而內仁"的處世之道,與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異曲同工。錢穆【國史大綱】評季札"讓國存義",正是點明其表面淡然下的精神堅守。

今人用此成語,多取"漠不關心"之貶義,實爲誤讀。觀蘇軾【定風波】"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方得真諦——非謂麻木不仁,乃歷經滄桑後的超然。當代社會功利思潮盛行,尤需此種"有所不爲"的定力。王陽明言"去人慾,存天理",季札之"秋風"意象,恰是滌盪物慾的清涼劑。

至若成語接龍"耳滿鼻滿"之屬,雖屬文字遊戲,然"滿"字暗含警醒——耳目之娛過甚,反失本心。季札故事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時代,更當學會對紛雜聲音作"秋風過耳"的智慧篩選,於蕪雜中守其清,於喧囂中養其靜,此乃古典智慧對現代生活的深刻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