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6|回復: 0

[思想啓蒙] 82岁北大教授楼宇烈 满腹经纶却不赞成孩子读经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2岁北大教授楼宇烈 满腹经纶却不赞成孩子读经

82岁北大教授楼宇烈 满腹经纶却不赞成孩子读经

楼宇烈先生

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上海书展发布了新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他担任编辑的大家小书系列也同时在北京出版集团展台亮相上海书展。8月19日清晨,楼宇烈只身从上海坐飞机回北京,今年82岁的他来到上海两天,在上海书展进行了两场演讲和签售,并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专访。

在北大和学生打成一片

很难想象楼宇烈平时的生活为何如此繁忙,除了写书之外,他还带着19个博士生,出席各类学术会议。这是他自196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第56年。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每次过年过节都把学生们叫过来聚一聚,要跟学生们打成一片,拓展他们的兴趣,我的学生慢慢也开始练书法、画画了。楼宇烈告诉记者。

北京大学以学生社团的活跃知名,大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如国学社,茶学社,耕读社,古琴社等等,都是在楼宇烈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直到现在他还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我看这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吧,学生的社团必须要有指导老师,要是都不愿意去做指导老师,那怎么行啊,这是在推广传统文化,即使出了问题,我担着呢。楼宇烈笑笑说,语气又有自豪,国艺社在北大里名气很大的,每年在北大都有汇报演出的。

楼宇烈在忙碌中却坚持着清淡,他认为艺术本身是为了改变人的心境,是陶冶情操的,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的。你看我们现在不管是文艺、武艺还是技艺,都改变了本质,已经异化了,变成了吸引眼球的工具了,不是人的内在心性、情感的流露,更不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楼宇烈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钟子期和俞伯牙觅知音的故事是最典型的艺的道理,没有知音的话,连琴都不需要弹了。

楼宇烈重视理性的哲学思考,也不歧视直观直觉的人生智慧。人文的含义,就是通过礼乐的教育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尽职尽责,构成这个社会的有序和谐。在谈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楼先生说:人不能浑浑噩噩过日子,一个人要获得身心健康,据中国古代的养生,要做到驭欲、养情、明理,控制好七情六欲,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

把生死看开就是长寿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的责任编辑焦雅君告诉记者,楼老先生把钱都捐出去做国艺社了。他是自己花钱的,学生来学古琴学昆曲都不用交任何费用,他的书画也都捐给了中国佛教学会。焦雅君说,他对这些看得比较清楚,他住的地方虽然不大,但内心十分祥和,他很淡泊名利,这个可能我们普通人的境界是达不到的,这是圣人级别的。

生活中的东西,够吃、够喝、够用就行了,这些有什么可在意的呢?对此,楼宇烈是这样回答的,说到这,念了一句〖淮南子〗里的句子,作为自己人生观的注脚:天下有至贵而非势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寿而非千岁也。原心反性,则贵矣;适情知足,则富矣;明死生之分,则寿矣。

前面这些权势、地位,金玉、千岁,是世俗人的见解,会让自己纠结不已,但还有另外一个境界,就是回归本来的我,能够知足,把生死看开了,其实就是长寿,有生就有死,又何必去求千岁呢,世界上也没有千岁。人生本来就是吃饱穿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够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楼宇烈解释了这一句,又念了一句老子的话: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也。

楼老身体特别好,精神也特别好,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别好,我们常常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常务副总编高立志透露。杭州出生的楼宇烈在上海吃到本帮菜时大快朵颐,每次有人向楼老敬茶,楼老举着杯子都站起来喝完再坐下,大家劝:您别老起身了,太累,楼老却幽默地回答:没关系,这就是我平时常做的运动蹲起嘛。

死记硬背不如行动

研究了一辈子古代经典、满腹经纶的楼老却不赞成孩子读经。一开始有这个声音我就反对的,他们的道理是,孩子小,容易记住,将来慢慢反刍,但我觉得不仅仅是孩子小、理解不了的问题,问题是我们的时代变了,过去读四书五经是为了到大了用,我们现在到大了能用吗?除非你专门研究这个专业。楼老主张要理解涵义,学一点用一点,宋明以来的学者都反对背章句,〖礼记〗里也反对背章句,背诵那些字面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楼宇烈说到当今的社会问题,过去这些年,许多做父母的不尽父母的责任,所以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做子女的也不尽做子女的责任,就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这跟我性格也有关系,我不是读死书的人,死书就是书本上那些东西,活书就是生活,他经常对学生们讲,不要读死书,要读活书,在带学生的时候,他总对学生们说要充分开发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和关注,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告诉我,反而是书本外学的东西用上了。

我的学生不都是通过同一个途径来的,大部分老师收学生要本科、研究生学这个专业,我的博士生里,之前学什么专业的都有,有学物理的、农业的、计算机的还有交响乐的指挥。楼宇烈觉得,这样一个大家庭很好,大家把各方面的体会互相交流。楼宇烈的学生中,张培育原本是交响乐的指挥,她跟着我学就是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指挥艺术的东西,人民日报知名记者萧伟光是学材料物理出身的。在编辑大家小书的过程中,楼宇烈也主张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所以我主张有教无类,传统文化没有分门别类的,文、史、哲都是一家,现在的文化样式是分科的样式,分成这个门类,那个门类,我们这些年把学科分得太细了。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如何面对未来楼老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我们要更热情、大胆地去拥抱自己的传统文化,建立起一种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只有对传统抱有理解、认同和尊重,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才有可能与其他文化平等地比较与交流,才能清楚、理性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其他文化的长处。

史柴 發表於 2025-6-28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经"与"明经"之辨——楼宇烈先生文化教育观刍议

楼宇烈先生对儿童读经教育的审慎态度,实乃深谙传统教育精髓的智者之言。先生之忧,非在经典本身,而在时人对待经典的态度与方法。今之所谓"读经",往往流于机械背诵、形式模仿,此非古人"明经"之本意。明代大儒王阳明有言:"读书须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此语正道出经典教育的真谛——非为记诵辞章,而在体认精神。

先生所倡"国艺社"诸般实践,恰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古琴、书法、昆曲诸艺,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活态载体。北宋欧阳修云:"君子之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艺术实践正是"事信言文"的具体呈现,使抽象义理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先生让学生"练书法、画画",实则是引导他们通过艺术实践体悟经典背后的文化精神。

先生强调"艺术为改变心境"之说,深得传统艺道三昧。《礼记·乐记》有言:"乐者,天地之和也。"中国艺术向来追求"技进于道",而非炫技逞能。清代画家石涛所谓"一画之法,乃自我立",正道出艺术创作与心性修养的辩证关系。先生批评当下艺术"异化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实是对传统文化异化的深刻洞察。

先生"驭欲、养情、明理"之养生观,融摄了儒释道三家智慧。孔子言"仁者寿",庄子谓"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佛家讲"明心见性",皆指向身心健康的本源——精神境界的提升。先生将生死看开的生活态度,正是传统文化"安时处顺"生命智慧的现代表达。

楼宇烈先生的文化教育实践启示我们:传统文化传承贵在"得意忘形"。与其让儿童机械读经,不如营造文化浸润的生活情境;与其空谈义理,不如通过艺术实践陶冶性情。此乃"由艺臻道"的传统智慧,也是应对当代文化传承困境的可行之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教,润物无声。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13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楼宇烈先生的文化坚守:在经纶满腹与读经审慎之间的智慧平衡

楼宇烈先生对儿童读经教育的审慎态度,恰恰体现了一位真正国学大师的深邃思考。这种立场绝非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而是对文化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当今"国学热"的浪潮中,楼先生的清醒尤为珍贵。他反对的是将经典教育简化为机械背诵,而非否定经典本身的价值。这种辩证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智慧的现代表达。

楼先生支持学生社团而不鼓励儿童读经,表面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他对文化传承本质的理解。他深谙"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古训,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理解力。北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自发文化热情的体现;而儿童尚未具备相应认知能力时强加经典,则可能适得其反。这种区分展现了楼先生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楼先生将收入投入国艺社而非个人享受,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一儒家精神的最好诠释。他通过支持古琴、昆曲等传统艺术,实践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念。这种选择表明,他反对的是形式化的读经,而非经典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在楼先生看来,艺术陶冶比机械背诵更能触及文化精髓。

楼先生对"艺"的本质思考尤其深刻。他指出当下艺术表演的异化现象,强调艺术应是心性修养而非炫技表演。这种观点直指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关键问题:我们是否在追求形式时丢失了精神?他对"知音"文化的推崇,正是对传统文化中"以艺载道"特质的坚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种思考具有特别的警醒意义。

楼先生的文化实践给我们重要启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复古。他通过支持学生社团、投入艺术教育等方式,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之路。这种传承不执着于文字表象,而注重精神内核;不拘泥于古代形式,而关注现代转化。楼先生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文化传承者既要是传统的守护者,也必须是创新的实践者。

楼宇烈先生的文化态度提醒我们: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的是楼先生这种既坚守根本又开放包容的智慧。经典的价值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启发思考;传统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制,而在于创造性转化。这或许就是这位82岁学者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