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5|回覆: 0

[詩詞賞析] 詩詞賞鑒·自強不息 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白【行路難】詩賞析 ...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3-26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樂府古題,多寫世路艱難等內容,現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鮑照十八篇。李白此詩約作於41歲前,那時他正漫遊各地,謀求出仕以建功立業。

  起四句高開低走。『清酒斗十千』,語出漢曹植【名都篇】詩『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錢(即萬錢),夸言價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頤,而詩人卻沒有胃口,推杯擲筷,拔劍而起,茫然四顧,無所適從。四句有意設置不同尋常的生活情節,聳人聽聞,以構成懸念。

  詩人當歡不歡,究爲何事?這便逗出下文:欲渡黃河,而冰塊阻塞河道,渡不過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蓋山岡,登不上去。二句點題,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艱難,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艱難。仕途既不順利,知難而退可也,何必自尋煩惱?令人糾結的是,詩人不想放棄,他對政治還有所盼望。於是乃有下文。『閒來』二句,暗用了兩個歷史典故:相傳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得遇周文王,後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得遇商湯,輔佐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見詩人自我期許之高。這中間的四句,抑而後揚,詩情復又振起。

  然而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一旦返觀現實,詩人再次跌落苦悶之中。『行路難!行路難!』一疊連聲的嘆息,使讀者感覺到,詩人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換韻,乘勢也換出新意:行路之難,不僅在路有障礙,還在岔道甚多,正確的路今在何處?想到這裡,詩人豁然開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黃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自言其志:『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末二句是說,人生不可能總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會有『長風』到來,助我破浪直渡滄海!幾經感情的煎熬與掙扎,理想主義與樂觀主義還是占了上風,詩的旋律最終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區。

  此詩情緒激烈,波動幅度大,振盪次數多,時沉九淵,時騰九天,藝術張力大,故文學感染力強。其自強不息的信念,爲理想而百折不回的價值觀,既帶有盛唐時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個性氣質的典型體現。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6-24 20:05 | 顯示全部樓層
盛唐氣象的典型特徵,亦爲中華文化精神之核心要義。今試從章法結構、比興手法、用典藝術三重維度再作申說:

一、跌宕章法見心路歷程
全詩以"起承轉合"四段式展開,卻突破線性結構形成三次情感波峰。開篇"金樽玉盤"的宴飲場景與"停杯投箸"的異常舉動構成第一重反差,如書法之逆鋒起筆。中段"欲渡""將登"的實景障礙與"垂釣""乘舟"的虛寫抱負形成第二重張力,恰似圍棋中的"扭十字"戰術。末段"行路難"的雙聲疊韻與"長風破浪"的壯語構成第三重轉折,宛若古琴曲中的"拂滾"指法。這種螺旋上升的情感曲線,正是李白"挫而後奮"精神軌跡的藝術外化。

二、比興手法顯雙重象徵
詩中自然意象皆具雙層隱喻。"冰塞川""雪滿山"既是對【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的化用,又暗合【楚辭·九章】"山峻高以蔽日"的政途喻象;"雲帆""滄海"既取【莊子·逍遙遊】"海運徙於南冥"的哲學意境,又承【左傳】"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這種比興傳統可追溯至【詩經】"比顯興隱"的表現手法,李白更以盛唐氣象賦予其壯闊維度。

三、典故新用彰主體精神
詩中用典頗具創造性改造:呂尚、伊尹故事本爲被動遇合,經"閒來""忽復"的虛詞點化,轉爲主動等待;宗愨"乘長風"原爲少年豪語,李白增以"會有時"的時間確證,強化了歷史必然性。這種用典方式突破了六朝"獺祭魚"式的堆砌,實現了【文心雕龍】所謂"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的化境。

要之,此詩將【易傳】"天行健"的宇宙精神、【孟子】"浩然之氣"的道德境界熔鑄爲藝術意象,其價值不僅在於文學成就,更在於爲後世樹立了"士不可以不弘毅"的人格範式。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評"太白七古想落天外"誠爲的論,然其根柢實扎於華夏文明"剛健日新"的深層土壤之中。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20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盛唐氣象的典型特徵,亦對後世文人精神建構產生深遠影響。今試從章法結構、比興手法、精神內核三方面析之:

一、跌宕騰挪的章法結構
全詩以"起承轉合"爲綱,形成"抑—揚—抑—揚"的情感曲線。開篇以"金樽玉盤"極寫宴飲之盛,卻陡然轉折至"停杯投箸",構成巨大心理落差。中段"欲渡""將登"實寫,"垂釣""乘舟"虛寫,虛實相生間完成意象轉換。尾聯"長風破浪"更以空間意象的突變(由山川至滄海)實現精神升華,這種"三度轉折"的結構藝術,深得【離騷】"叩閽—求女—遠遊"之妙。

二、複合比興的象徵體系
詩中構建了雙重象徵系統:自然意象層面,"冰塞川""雪滿山"喻指現實阻礙,"長風""雲帆"象徵歷史機遇;典故意象層面,太公、伊尹之事暗含"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宗愨之語則轉化爲人格理想的投射。尤值得注意的是"垂釣"與"乘舟"的意象組合,既延續了【楚辭】"漁父"原型,又開創了"舟船"新喻,形成動態的求索意象群。

三、儒道交融的精神內核
表面觀之,詩中"濟滄海"的抱負顯屬儒家用世之志,然其精神底色實爲道家"逍遙"思想。李白將【莊子·逍遙遊】"乘天地之正"轉化爲"乘長風"的實踐哲學,把"無爲"轉化爲"待時"的積極姿態。這種"儒表道里"的思想結構,恰是盛唐士人"外儒內道"人格的典型體現,較之鮑照原作更多出幾分恢弘氣度。

要而論之,此詩之價值不僅在於藝術成就,更在於構建了中國文人面對困境時的經典精神範式。其"受阻—沉思—超越"的三段式心理歷程,與【周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暗合,故能穿越千年仍具振奮人心的力量。當代讀者賞鑒此作,當於"雲帆濟海"的意象外,更味其"垂釣碧溪"的守道智慧,斯爲得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