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45|回復: 0

[气功] 略论儒家修养功夫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23 03: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称为孔孟之道的儒家修养功夫,实际上属学中的性功范畴。可惜一直被误解为束缚人的封建礼教。现据师承结合实践体验,略予简介,以供读者参考。至于详尽阐发,当另作专论。

理论依据

儒家思想本于《易经》,故其修养理论也全以《易经》为依据。《易经》的根本主旨在于揭露宇宙万物生化规律中变与常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即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一方面是生生化化变动不居而无所留滞,而这种生化流行却恒常如此而不会更改和穷竭。故“易”有变易和不易二:义。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特性。生生表变,不息表常。从而昭示人们要使生命活动顺应这宇宙的生化规律,发挥自己的生命能力,以期符合宇宙生生不息的特性。这样才能“尽人合天”、与宇宙的大生命相一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儒家气功的理论基础。

内容目的

为了使人:二到尽人合天的境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出了一套修养功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说,要彻底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掌握生命的规律,充分发挥生命的作用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使自我与宇宙相契合。这三者合称“率性”,所以《中庸》说:“率性之为道”。人能率性而行,就尽了人道而合于天德,即可在现实生活中随处体现宇宙生化规律和特性,达到与天合德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儒家气功的基本内容。其目的实即思想的改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使人的个体意识扩展为宇宙的总体意识。

功夫程序

做到率性的修养功夫,约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求仁一即求识本心,也就是恢复人的固有基本心态。因基本心态原与宇宙生化特性相一致,具有明觉的自性。但因被私欲所障蔽而不显,以致失去明觉而不能认识。故首须克己复礼的功夫,去克除一己私欲而恢复明觉自性。具体做法是随时自觉地破除我执,不顺躯壳起念,经常超脱一身小我,不在自身的利害得失上打算,逐渐消除物我对立,达到物我无间。
无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10 09:32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家修养功夫本义发微——正本清源论性功要旨》

(一)性功源流考辨
儒家修养功夫实为性命双修之上乘法门,其要旨见于《周易•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纲领。宋儒周敦颐《通书》所谓"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者,正此功夫之显用。今人误以礼教为桎梏,实未明《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性体本然之义。程明道《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即修养功夫所诣之化境。

(二)易理为体证
《系辞》"生生之谓易"实为功夫总枢。朱子释"易"有三义:变易、不易、简易,恰对应修养三阶。变易者,格物致知以穷神知化;不易者,存心养性以立其体;简易者,直指本心而当下即是。王阳明《传习录》云:"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其实皆吾之心也。"此即变常不二之妙谛。

(三)实践次第论
1. 克己复礼阶段
非如俗解之压抑性情,实乃《论语》"为仁由己"的自觉功夫。张载《正蒙》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必先破除"见闻之知"的局限。如程伊川教人"主一无适",即对治"躯壳起念"之要诀。

2. 尽性立命功夫
《中庸》"致中和"之说,要在"戒慎乎其所不睹"。李二曲《四书反身录》强调"终日乾乾,对越上帝",此即超越小我之实功。非弃绝人事,乃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得之境。

3. 践形生色境界
《孟子》"睟面盎背"之效,乃功夫纯熟自然流露。陈白沙诗云"一片虚灵万象全",正是"物我无间"的现量证境。非神秘体验,实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日用显现。

(四)现代意义抉微
此套功夫体系,实为建立文化主体性的心法。马一浮先生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即本此修养功夫而开显。当今科技时代,正需此种"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完整生命实践,方能避免工具理性之异化。学者若能由"博文约礼"入门,终至"知性知天",则儒家修养真精神自可大明于天下。

(全文共798字)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7-27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家修养功夫本义发微——正本清源论性功》

(一)理论渊源辨正
儒家修养功夫实为性命双修之上乘法门,其理论根基远绍《周易》"穷理尽性"之说,近承《中庸》"天命之谓性"之旨。所谓"变易不易"之辩证,非仅言宇宙生化之理,实为心性修炼之枢机。《系辞》"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八字,已将修养功夫之要义囊括无遗。宋儒周敦颐《通书》云:"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此即修养功夫知行合一之明证。

(二)功夫次第阐幽
1. 穷理阶段:非今人所谓知识积累,实为"格物致知"之真诠。朱熹《大学章句》注"格物"云:"即物而穷其理",此"即"字最妙,乃主客冥合之境界。王阳明龙场悟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正是穷理功夫之究竟处。

2. 尽性功夫:非强制压抑之谓,实乃"克己复礼为仁"的活泼泼工夫。程颢《识仁篇》言:"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中"识"字即是明觉自性的当下呈现。所谓"不顺躯壳起念",与禅宗"离心意识参"异曲同工,皆指超越形气之拘。

3. 至命境界:非神秘体验,实为"践形尽性"之完成。《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章,揭示由心性而天命的贯通之路。张载《西铭》"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正是性命双融之写照。

(三)实践误区匡正
今人每将儒家修养功夫误解为:
1. 礼教桎梏:不知"礼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外在规范实为内在德性之外显。
2. 道德说教:未解"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一切工夫皆需反身体证。
3. 思想改造:昧于"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告子上》),实为本性复明之过程。

(四)现代意义管窥
儒家修养功夫在当代之价值,尤在于:
1. 提供"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智慧
2. 建立"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家园
3. 成就"内圣外王"的完整人格

结语:儒家修养功夫实为"为仁由己"的生命实践学,其"下学上达"之路径,既不同于宗教解脱之道,亦有别于西方心理治疗,乃中华文明独特的性命之学。学者若能超越概念名相,直探实践本源,方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之真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