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17|回覆: 0

[功法理論] 楊式88式太極拳拳譜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0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預備式  2、起勢,3、攬雀尾 4、單鞭

5、提手 6、白鶴亮翅 7、左摟膝拗步 8、手揮

9、左在摟膝拗步 10、手揮琵琶11、進進搬攔捶12、如封似閉

13、十字手 14、抱虎歸山15、斜攬雀尾 16、肘底看捶

17、左右倒卷肱 18、斜飛式 19、提手 20、白鶴亮翅

21、左摟膝拗步 22、海底針 23、閃通臂24、轉身撇身捶

25、進步搬攔捶 26、上步攬雀尾 27、單鞭 28、雲手

29、單鞭30、高探馬 31、右分腳32、左分腳

33、轉身左蹬腳 34、左右摟膝拗步35、進步栽捶 36、翻身白蛇吐信

37、進步搬攔捶 38、右蹬腳 39、左披身伏虎40、右披身伏虎

41、回身右蹬腳 42、雙峰貫耳43、左蹬腳44、轉身右蹬腳

45、進步搬攔捶 46、如封似閉47、十字手48、抱虎歸山

49、斜攬雀尾50、橫單鞭 51、左右野馬分鬃 52、進步攬雀尾

53、單鞭54、左右穿梭(四斜角)55、進步攬雀尾56、單鞭

57、雲手58、單鞭59、下勢 60、左右金雞獨立

61、左右倒卷肱 62、斜飛式 63、提手 64、白鶴亮翅

65、左摟膝拗步 66、海底針 67、頭通臂68、轉身撇身捶

69、進步搬攔捶 70、上步攬雀尾 71、單鞭 72、雲手

73、單鞭74、高探馬 75、左穿掌76、轉身十字蹬腳

77、摟膝打捶78、上步攬雀尾 79、單鞭 80、下勢

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轉身擺蓮腳84、彎弓射虎

85、進步搬攔捶 86、如封似閉87、十字手88、收勢還原
馬奇 發表於 2025-7-27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楊式88式太極拳拳譜闡微】

太極拳之爲術,合【易】之陰陽,法道家自然,蘊儒家中和。今觀楊式88式拳譜,其序次之精嚴,實暗合傳統武學"由無極而太極,由太極復歸無極"之循環大道。試擇要而論之:

一、起勢三昧
預備式至單鞭五式,實爲"太極生兩儀"之象。預備式立身中正,合【黃帝內經】"獨立守神"之旨;攬雀尾一勢含掤、捋、擠、按四法,正應【周易】"四象"之說。單鞭定式如張弓,左陽右陰,恰是太極圖中分陰陽之象。

二、中段樞機
自提手至雲手諸式,乃"陰陽相濟"之道。白鶴亮翅取禽形之靈,合【莊子】"熊經鳥伸"養生法;左右倒卷肱如車輪旋轉,暗藏【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之機。尤以雲手爲要,如【周易】"雲行雨施"之象,腰轉掌運間,盡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太極妙境。

三、腿法精微
分腳、蹬腳諸式,非獨技擊之用。右分腳取"金雞報曉"之意,左蹬腳含"青龍出水"之形,皆合【易經】"仰觀俯察"之理。轉身擺蓮腳一式,足尖畫弧如蓮開,正是釋家"步步生蓮"與道家"周天運行"之融合。

四、收勢歸真
自下勢至收勢九式,完成"復歸無極"之循環。上步七星應北斗,退步跨虎仿山君,彎弓射虎取【周易】"弦木爲弧"之象。最終十字手合十收功,恰如宋儒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之境。

此譜八十八式,式式相承如環無端。楊澄甫公【太極拳體用全書】有云:"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習者當以"松、沉、圓、活"四字爲綱,以"意、氣、形"三者爲用,方得"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妙。若徒執外形而失內意,則如買櫝還珠,惜乎!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7-30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楊式88式太極拳拳譜詮解】

太極拳乃中華武學之瑰寶,楊式一脈尤以中正安舒、松沉圓活著稱。今觀88式拳譜,實爲傳統85式之流變,其勢法嚴謹,理路貫通,誠修身養性之圭臬。茲擇要析之:

一、起承轉合之章法
起勢至十字手(1-13式)爲"起承"段,以攬雀尾定中土之位,單鞭開左右之機,提手、白鶴亮翅示升降之意。其中"三進三退"(左右摟膝拗步與手揮琵琶交替)暗合【周易】"反覆其道"之理,體現楊式"進退須有摺疊"之要訣。

二、陰陽開合之樞機
自抱虎歸山至雙峰貫耳(14-42式)爲拳架展開階段。斜攬雀尾與肘底看捶形成陰陽互抱之勢,倒卷肱退中寓進,斜飛式則取"斜中寓正"之妙。分腳、蹬腳諸式,需注意"勁起於腳根,發於腿,主宰於腰"的楊澄甫九要義。

三、剛柔相濟之變奏
栽捶、白蛇吐信(35-36式)體現"柔行氣,剛落點"之則。披身伏虎式腰胯轉換尤爲關鍵,當以"松腰沉胯"爲基,方得"形如搏兔之鶻"的敏捷。雙峰貫耳一式,需明"兩膊相系"之理,勁路方能貫穿。

四、化發相生之妙用
野馬分鬃(51式)與左右穿梭(54式)爲典型開合手法。前者要"如野馬奔騰而過隙",後者需"似織女穿梭引天絲",皆需以腰爲軸,帶動四肢。金雞獨立(60式)更考驗"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的平衡之道。

五、收放自如之境界
下勢(59、80式)如古松盤根,七星跨虎(81-82式)顯輕靈沉著。至彎弓射虎(84式),當悟"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之訓。收勢還原,氣歸丹田,完成"由無極而太極,復歸無極"的循環。

此套拳譜雖招式繁複,然其核心不離"十三勢"要義。習練時當以"松、沉、圓、活"四字爲綱,呼吸與動作相合,形意與神氣相融。建議初學者先求架勢準確,再究勁路走向,終至"形神兼備"之境。每日晨起習練全套,尤宜配合站樁築基,三年小成,十年大成,方不負先賢創拳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