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3|回覆: 0

[儒家文化] 理得心安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23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47185cb90d9496610c85ce4e7460fff.jpg

從『為政以德』這句話中,我們能體會到,辦政事就是一個成聖成賢的過程。所以【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齊家治國;要齊家治國,就得修身。不管到什麼時候都得不斷地提升,不斷地省察克制。尤其是領導者,更要修身。

在【群書治要】上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楚莊王向詹何請教如何治國,詹何就說:『你明白如何修身,就不能明白如何治國嗎?』楚莊王很誠懇地說:『因為我得以侍奉宗廟得到整個的國家,所以我希望把這個國家治理好。』詹何說,『我沒有聽說過,一個君主修身很好,國家卻很混亂的。也沒有聽說過君主修身不好,而這個國家能夠安定的,所以根本的根本,在於君主自身的修養,所以我不敢用治國這些枝節小事來回答你。』楚莊王聽了他的回答,說:『好!你說得太對了!』這就告訴我們,作為領導要治理好國家,帶好團隊就必須把自己的身修好,做一個有德行的領導者,在修身的過程中,就是在治國了。

蕅益大師說,『「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意指君主自己要按照道去做,成為一個有德的人,只有正己才能化人。

【論語】上記載季康子問政,季康子請教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施政就是要使人正,怎麼樣使人正呢?就是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孔子還曾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君主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話,那麼施政治國又有什麼難處呢?如果君主不能端正自身,怎麼能去端正別人呢?

桓范在【政要論】上就得出這樣的結論:『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若君正於上,則吏不敢邪於下;吏正於下,則民不敢僻於野。國無傾君,朝無邪吏,野無僻民,而政之不善者,未之有也。』這就是說,君子從政以端正自身為先,以教育和約束為次。如果君主能正身於上,官吏就不敢不正於下;官吏正身於下,庶民便不敢不正於郊野。國家沒有不正的君主,朝廷沒有不正的官吏,郊野沒有不正的庶民,國政卻不好,這是從來沒有的事。

【傅子】對這件事解釋得更為具體:『立德之本,莫尚於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所以想樹立道德的根本,首先是正心,怎樣正心呢?

【大學】上說『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如果你的心偏愛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物,心就不中正了,就不得其正;『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如果你的心裡有了嗔恚,這個時候就不得其正;有所恐懼、有所憂患,也不得其正。為什麼你會有恐懼、憂慮呢?因為不明理。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理得心安』,因為不明理,才會有所顧慮,煩惱恐懼。

【傅子】就在告訴我們,立德的根本在於端正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端正之後,行為自然端正;行為端正,左右的人會跟着端正;左右任命的親近之人都端正了,整個朝廷也就端正了;整個朝廷端正了,整個國家也就端正了,最後天下也能端正。

反過來說,『故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以君主若想治理好天下,必須從修身做起。這就是說,『為政以德』要求君主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而且不僅僅君主凡是能端正人身心的事,都屬於政治。所以凡是自正正他的行為,都是為政。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20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政以德之本在修身正心】

【經義闡微】
【論語·為政】首章"為政以德"四字,實為三代王道之精義。朱子【集注】謂:"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此中深意,非僅言以德治國之方略,實乃揭示為政與修身一體不二之真諦。詹何對楚莊王之問,直指"君身即國本"的治道樞機,與【大學】"修齊治平"次第若合符節。

【義理辨析】
蕅益大師"自正正他皆名為政"之解,深得孔門心法。考【說文】:"政,正也。"段玉裁註:"以教令正人曰政。"此中蘊含三重深意:
一者,為政者必先自正。【中庸】云"正己而不求於人",恰如明鏡止水,形動影隨。季康子問政章,孔子連用三"正"字,正是點破此中關捩。

二者,正人之本在正心。【傅子】"正心-身正-左右正-朝廷正-國家正-天下正"之遞進,實本【大學】格致誠正之教。王陽明【傳習錄】謂:"心正則中,身修則和。"心若有所偏執,如【大學】所言"好樂不得其正",則如衡器失准,何以平天下?

三者,德政非外爍之功。程頤釋"為政以德"曰:"為政以德,然後無為。"此"無為"非怠政,乃德盛化神之妙用,如北辰居所而眾星共之。桓范【政要論】"正己為先,教禁為次"之說,正是此意。

【今古印證】
觀歷代治亂興衰,莫不驗於此理。漢文景之治,史載"躬修玄默",遂成刑措之風;唐太宗"以銅為鏡"之喻,終得貞觀之盛。反觀晚唐君臣"甘露之變",正由修身不謹而致朝綱隳壞。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即論"天子之職莫大於禮",實為千古不易之論。

【結語】
今之論政者,多汲汲於制度技術,而忽修身之本。須知【尚書】"一人元良,萬邦以貞"之訓,與【論語】"苟正其身"之教,皆示人:為政之極功,終在明明德於天下。故曰:理得則心安,心安則天下安,此聖賢政教之血脈也。

(全文798字)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7-2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政以德之本在修身正心】

【經義闡微】
【論語·為政】首章"為政以德"四字,實為聖王心法之樞要。細究其義理脈絡,當以"德"為體,"政"為用,非謂以道德為治術,實乃政道合一之境界。蕅益大師所謂"自正正他,皆名為政"者,正點明此中精義——為政之要,首在修身;修身之要,本乎正心。

詹何答楚莊王問政一事,深得【大學】"修齊治平"之旨。【群書治要】載其言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此語直指三代王道精髓。昔周公制禮作樂,必自"毋不敬"始;文王視民如傷,本於"小心翼翼"。故【尚書】言"克明峻德",【中庸】謂"篤恭而天下平",皆示人君當以修身為本。

【政道相即】
孔子答季康子"政者正也"之訓,實開"內聖外王"之密鑰。【論語】載"子帥以正"章,與"苟正其身"章互映,可見聖人之政,乃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成德之教。桓范【政要論】"正己為先"之說,正是對此義理的發揮。考諸史冊,堯舜之"允執厥中",成湯之"顧諟天之明命",其治國之要,皆在反求諸己。

傅玄【傅子】"正心→天下正"之序列,實本【大學】三綱八目而來。心之不正,多因好樂偏執。【禮記】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王陽明謂"心外無物",皆言心體澄明之要。故【孟子】言"格君心之非",董子云"正心以正朝廷",其理一也。

【當代鏡鑒】
今人論政,多務外而遺內。觀【群書治要】所載"楚莊王悟道"事,可知領導者若不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語),縱有良法美意,終成無本之木。昔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范仲淹"先憂後樂",皆示人以修己治人之方。

【周易·觀卦】彖辭云:"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所謂"神道",非關玄虛,實指領導者"清明在躬"(【禮記】語)的修養境界。故為政者當體認:理政之要,在明明德;安民之道,先正其心。能知此義,則"理得心安"四字,自可不言而喻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