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1|回復: 1

[儒家文化] 情分生疏,礼义有隔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18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贞观之治之中,唐太宗就是靠〖群书治要〗把这个国家治理好的。贞观之治的形成,不仅仅是唐太宗一个人的功劳,他的长孙皇后,也是熟读经典,把以礼治国的理念,运用到她的劝谏之中。在史书上记载,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她和皇帝唐太宗都非常喜欢这个女儿。这个女儿出嫁的时候,唐太宗就命令给她备办的嫁妆、陪送,要比长公主高出一倍(长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

这个时候魏征就觉得不符合礼了,他就来劝谏,说:『过去在汉明帝的时候,要赏赐自己的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儿子的封赏,怎么能够和先帝的儿子同等待遇呢?」长公主确实应该比公主的地位尊贵,情分上虽然有差别,但是礼仪上却不能没有等级之别。假如您让公主的陪嫁待遇超过长公主,这恐怕在道理上讲不通,所以希望陛下能够考虑。』

唐太宗回到家里,就把魏征的这一番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很感叹地说:『我一直都听说陛下您很器重魏征,却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天听了他的谏言,真的是能够以大义克制皇帝的感情,劝导皇帝不要感情用事,这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正直的国家栋梁之臣。

我和陛下有幸结为夫妻,陛下对我以礼相待,情意深重,即便如此,我常常在劝谏的时候,还要看着陛下的脸色行事,要看皇帝心情好的时候,才给以劝谏,不敢轻易地冒犯您的威严,更何况作为臣下?从情谊上来看,情分生疏;从礼上来说,礼义有隔。怎么能和夫妻相比呢?所以韩非说「劝说」是一件难事,东方朔也说「劝说」确实不容易,但是「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极为紧要。采纳忠言,民风就会安宁,拒绝忠言,朝政就会混乱。诚恳希望陛下能明白这一点,天下就太幸运了!』

这一番话,就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皇后的贤德,确实是超过一般的妇人,甚至是一般的男人。一般的人都会感情用事,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要听说有人不同意给她厚重的嫁妆,一定很不高兴。但是长孙皇后深明大义,并派宦官、使者带着五百匹帛到魏征的家中,赏赐给他,就是因为他敢于犯颜直谏。长孙皇后做得确实如理如法。所以按着礼来治国,才成就了贞观之治,国家被誉为礼义之邦!

下面一句,『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在皇侃和邢昺的注疏中,这个『由』都解释为用,也就是说无论大事小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也有所不行。

比如说在〖孟子〗上有一个故事,有人来向孟子请教,说『「男女授受不亲」是不是礼呀,男女在接受和给予东西的时候不要碰到手,这是不是礼的要求呢?』孟子说:『那当然是礼的要求了。这一个礼的制定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这个人就又问了:『如果自己的嫂子落水了,掉到水里了,我要不要伸手去救她呢?因为我伸手救她,男女肌肤相亲,就有接触了,是不是就违背了礼呢?』

孟子怎么回答呢?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如果你嫂子掉到水里,你不去救她,就是连禽兽都不如了。你见死不救,还有什么仁德之心呢?他说嫂溺,援之以手,这是一种权变。所以不能够事事都用礼,有的时候事事用礼也行不通,反而是拘泥于礼的形迹、形式,而达不到真正的和。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天『子』 發表於 2025-4-3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制与人情之衡平——从贞观君臣谏诤之道谈起》

有子"礼之用和为贵"之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贞观君臣以礼制衡人情之实践,恰为此语最佳注脚。唐太宗嫁女逾制一事,非徒宫廷琐闻,实乃中国政治传统中"情礼之辨"的经典案例,其间蕴含的治道智慧,至今犹有镜鉴之益。

礼制之为用,贵在建立"差序格局"(费孝通语)。魏征谏言"情分有差而礼义无别",深得《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的精髓。汉明帝"岂敢比皇子于先帝"之典,正彰显礼制作为政治符号系统的规范功能。长孙皇后"情疏礼隔"之论,更将君臣/夫妻双重伦理关系析理透彻。这种对制度理性的坚守,使贞观朝堂形成"以礼节情"的良性政治生态。

然礼不可僵化运用,此即"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之深意。孟子"男女授受不亲"与"援嫂以手"之辩,揭示礼制须权变而行。贞观之治的高明,正在于既确立制度权威,又保留情理调适空间。长孙皇后"观色进谏"的柔性智慧,与魏征犯颜直谏的刚性原则形成互补,恰如郑玄注《周礼》所言"礼有经有权"。

今人观此史事,当识三重启示:一者,制度理性需超越情感偏好,唐太宗忍个人舐犊之情而守国家礼法,实为政治成熟之表现;二者,谏诤文化贵在刚柔相济,长孙皇后以五百匹帛赏魏征,既维护谏官权威,又消弭君臣隔阂;三者,礼治精神本质在"和而不同",非机械平等,而是各安其分的动态平衡。司马光《资治通鉴》特书此事,正是窥见其中"礼以行义"的治理智慧。

当代社会治理中,如何既避免人情泛滥导致的制度溃败,又防止礼法僵化造成的社会板结,贞观君臣留下的政治遗产,仍值得深思。礼制与人情的辩证统一,终究要回归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终极关怀——在规范中实现和谐,于秩序处见得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