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7|回覆: 0

[儒家文化] 什麼叫『自重』?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8-2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

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

蕅益大師曾解釋什麼叫『自重』?『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也就是說你不期心於成聖成賢,就談不上自重,你不發這樣成聖成賢的心,就是不尊重自己、不自愛。

所以『戒慎恐懼,名為威』,一個人如果自重自愛又希聖希賢,他的行為自自然然地就能夠做到『戒慎恐懼』,這就叫威。他的心行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事事小心謹慎,這也叫威,他的這個解釋就更進了一層。

後面蕅益大師又說:『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為學固。』就是說你開始覺悟了,知道自己要改過自新,要成聖成賢,保持這種初發心不變,勇猛精進,然後時時檢點自己,是不是自重自愛,是不是具足威德,是不是真正覺悟了,這就是學固

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兢業惕厲,而暫覺還迷矣。』『自待稍輕』指稍微一不覺悟,稍微一忽視,放逸自己,對自己隨便一點,馬虎一點,對自己的責備少一點,就『不能夠念念兢業惕厲』,也就是不能夠戰戰兢兢地勉勵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可能就放縱了,必定是『暫覺還迷』,雖然短暫地覺悟了,但是到最後還是迷惑了。所以修行這麼難,時間這麼長,就是因為有的時候覺悟了,有的時候又被迷惑了

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這一句話給我們道破了,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重,不知道要以成聖成賢作為自己的目的,這個是我們做學問的大病。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中土難生。』我們今天已經有機緣聞聽了正法,也生在中國,能夠了解古聖先賢的教誨,應該特別地珍惜,應該像古人那樣立志要成聖成賢,這才是真正的自重。後面他講『忠則直心、正念、真如;信則的確知得自己可為聖賢,正是自重之處。既能自重,更須親師取友,勇於改過,此三皆對症妙藥也。故知今之悅不若己,憚於改過者,皆是自輕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

這一句話就是說他對『主忠信』的理解非常地深。『忠』,他解釋為『直心,正念,真如』,也就是說『直』就是要離諂曲之心。『正」則無妄,正念就是不是妄的,不是假的。真心從哪裏做起呢?司馬光先生教我們從不妄語做起,也就是說我們不欺騙人,真誠到極處,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夠體會到什麼是直心。如果以誠心誠意來對待一切人,就是覺、自重、威,所以我們要存成就別人的心,利益別人的心,絕沒有絲毫害別人的心,然後就能肯定相信自己在這一生就可以成聖成賢。

當然我們要能夠做到自重自愛,還需要有好的老師,選擇好的同參道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改過,這些如果都具備了,這一生成聖成賢就能夠有保證了。但是如果不忠信,還要和那些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有過還難於改正,這就是不自重了。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流星 發表於 2025-6-28 22:2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自重之道與希聖希賢之旨要】
(依蕅益大師【靈峯宗論】義理闡微)

蕅益大師以"期心於大聖大賢"詮解"自重"二字,實乃抉發儒家"為己之學"與佛門"菩提心"之共貫真諦。此中深意,當從三重境界體認:

一、自重之本:立希聖希賢之志
【論語】"志於道"、【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皆與蕅祖"期心大聖大賢"一脈相承。此非徒懸理想,實為喚醒本具之性德。王陽明【示弟立志說】云:"夫志,氣之帥也,命之主也。"不自期聖賢者,如明珠自蔽其光,乃【中庸】所謂"自暴自棄"。故程子言"不學便老而衰",正是痛陳失此初機之害。

二、自重之相:戒慎恐懼之功
"威"字非外在儀態,實為慎獨工夫。【周易·震卦】"君子以恐懼修省"、【禮記·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皆可與此相發明。蕅祖特標"如臨深淵"二語,恰合馬祖道一"即心即佛"後,更須"非心非佛"之錘鍊。此中消息,正如憨山大師【夢遊集】所示:"覺妄即真,只在迷悟間耳。"

三、自重之要:主忠信為藥石
解"忠"為直心正念,深契【起信論】"一心二門"之旨。司馬光"從不妄語始"的論,實為對治"自待稍輕"之驗方。而"親師取友"之說,尤見蕅祖會通儒釋之智慧——孔子"友直友諒"、百丈"擇師擇友",無非令人護持此一念自重之心。

今人所以"暫覺還迷",病在將聖賢境界作玄遠想。實則蕅祖所示,正是【傳習錄】"在事上磨練"的實功。試觀袁了凡【立命篇】,即知"的確可為聖賢"非虛語。

末學謹按:自重非束身自縛,實為打開性德寶藏之鑰匙。程明道詩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唯自重者能見此風光。伏願讀者從此"期心"二字着眼,方不負古德剖心之誠。

(全文798字)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7-17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自重之道與希聖希賢之志】
(依蕅益大師要旨闡微)

蕅益大師以"期心於大聖大賢"詮解"自重"二字,實乃抉發儒學心髓之論。此說直指【大學】"明明德"、【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之奧義。自重非世俗所謂矜持體面,而是立命於天命之性,以聖賢心印為自我期許。孔子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與此"期心"說相表裏。

一、自重之體相用
體者,天命之性也。【中庸】云"天命之謂性",人人本具明德,此即自重之根本依止。相者,戒慎恐懼之威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朱子注"重"為"厚重",蕅益更進一層,謂此威儀乃希聖之心自然流露。用者,如臨如履之功。商湯"日日新"、曾子"三省吾身",皆是此用。

二、學固三要
1. 初發心:即【華嚴】所謂"不忘初心"。王陽明龍場悟道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之悟,正是期心大聖之體現。
2. 兢業工夫:程顥"主一之謂敬",朱熹"格物窮理",皆不外此。
3. 對治放逸:如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即"暫覺不迷"真工夫。

三、自重三障
1. 自待稍輕:即【孟子】"自暴自棄"。
2. 友不如己:孔子"無友不如己者",非謂勢利,實懼德業退轉。
3. 憚於改過:子路"聞過則喜",今人文過飾非,皆因不自重故。

四、踐履三藥
1. 主忠信:忠者"盡己",如【大學】"誠意";信者"不欺",即【中庸】"率性"。
2. 親師取友:韓愈【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擇善而從不二。
3. 改過遷善:如袁了凡【立命之學】,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結語:
蕅益此說,實融會儒釋心要。其謂"人身難得"云云,與張載"為天地立心"同出一轍。今人若能體認此理,則【論語】"古之學者為己"、【孟子"先立乎其大者"皆可實證。自重非他,即是喚醒本具之聖性,以全副精神直趨聖域,方不負此難得之人身、難聞之正法。學者當以蕅益大師"期心聖賢"四字為座右銘,日用之間,念念自重,方是真豪傑。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