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2|回復: 2

[儒家文化] 做事要取中道,无过无不及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1 1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做事要取中道,无过无不及

做事要取中道,无过无不及

子曰:『导千乘之国,导,谓为之政教也。敬事而信,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也。节用而爱人,节用,不奢侈也。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使民以时。』不妨夺农务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导,通行本中写作『道』。马融注解:『道,谓为之政教也』;包咸注:『导,治也』,治理。乘,兵车。在古代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是大国,所以『千乘之国』就是大国。这句话告诉人们,治理大国的纲领具体有五条。

敬,〖说文解字〗解释:『肃也』;〖释名·释言语〗中解释:『警也,横自肃警也』;包咸注:『为国者举事必敬慎』。『敬慎』和『肃警』的意思相同,所以敬可以解释为敬慎、谨慎。〖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言为信,是会意字,诚信的意思。节,节俭。〖贾子·道术〗中解释:『费弗过适谓之节』,费用不超过适宜的范围叫做节。用,指财用。人,民。为了避免和『使民以时』相重复,所以用『人』字。

使民以时』,古人运用老百姓的劳力进行公共事务的建设,如筑城、防守、用兵等,都要在农闲的时间,不可妨害农时。『春秋时,兵争之祸亟,日事征调,多违农时,尤治国所宜戒也』,春秋时兵事很多,每天都征调兵力,很多都会违背农时,这是治国特别应该警戒的。

这五条纲领视为治国的五条基本纲领。虽是治理大国的纲领,但是对于治理小的国家、企业单位、公司行号,乃至于治家,其中的道理原则都非常适用。

导千乘之国』,治理大国如此,治理小国也是如此,道理原则不会改变。第一条纲领叫做『敬事』,即尽忠、尽职、负责。佛教寺院中,第一座建筑物是天王殿。天王殿供奉着四尊天王。第一尊叫持国天王,教导人们负责尽职。『持』,主持。『国』,国家。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各自的责任、工作、本分,如果每一个人都负责尽职地把自己的本分做好,社会一定和谐,国家一定能够治理好。所以,持国天王手中拿着一把琵琶。琵琶有表法的含义,告诉人们做事要取中道,无过无不及,就像琵琶的弦,调得太松,弹不出美妙的声音;调得太紧,弦就会崩裂;只有调得适中,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所以,儒家讲『中庸』,佛教讲『中道』,都是教人们做事无过无不及,才能负责尽职地把本分做好。

当然,这些塑像并不是神明,让人们去顶礼膜拜,以求升官、发财,而是传达教育的含义,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地方把佛教变成宗教,人们在寺院里做经忏佛事,为去世的人服务。更有甚者把宗教变成迷信,例如一些人带着钱去各大寺院供养、布施,回来之后仍然违法乱纪,最后被抓起来了,还埋怨说:『佛菩萨不灵,没有保佑我。』这是一种误解,就是把教育变成了宗教,甚至变成迷信,而没有理解塑像的文化教育内涵,没有依教奉行,当然不是圣贤人真正的弟子。佛教的本质是教育,却被现在一些人误解了。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夙夜在公』

魏徵等人编辑〖群书治要〗为人们做了敬事的榜样。魏徵受唐太宗的命令,编辑一部书供唐太宗施政作参考。魏徵接受命令后,从一万四千多部的古籍之中精挑细选,选出68部,又从这68部精挑细选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概括出来。最终用短短50万字的篇幅,50卷书,68种典籍,就把唐朝以前经史子的精华概括出来。学习传统文化从哪里开始?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读历史就要从〖群书治要〗开始,因为〖群书治要〗是传统文化精华中的精华,读这部书用力少而得到的效果好。魏徵把这本书呈给唐太宗后,唐太宗每天手不释卷地阅读,说:『使我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卿等力也。』使我遇到事情不迷惑,能够考察借鉴古代的经验,都是得益于这一部书,全是你们的功劳。如果魏徵接受任务后,对于编撰之事并不认真负责,所选取出的东西也不一定符合道,不一定是对治国平天下有帮助,那么就不是敬事的态度。

『敬事』后面讲『信』,与民要诚信。关于信,古人强调了很多。〖弟子规〗上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凡是说话都要认真负责,不能故意说欺骗别人的话。当然,有时候人做不到诚信并不是因为故意要说欺骗别人的话,而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因为自己当时没有认真思考条件是否成熟,轻易地答应别人,答应之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或者时间不够、精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就很难实现诺言,也就失信于人。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喜欢喝酒,喝到高兴时就得意忘形,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办』,轻易地承诺别人。第二天酒醒后才发现事情并不是很好做。如果不做,答应了别人;如果去做,可能又违反很多国家的法律制度,进退两难。

对于国家领导者来说,讲求信用也是至关重要。〖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说:『齐桓、晋文、楚庄、吴阖庐、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他故焉,信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都是偏僻狭小之地的国君,但后来能够威震天下,使中原诸国感到威胁,就是因为他们讲信用。『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这就是因为建立信用而称霸于诸侯。

不务张其义,济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不致力于伸张自己的道义,成就自己的诚信,反而唯利是图,在国内不顾后果地欺诈人民、追求小利,对外不顾一切地欺诈与自己结盟的国家,以追求大利。不好好治理自己已经拥有的,而常常想侵占别人所有的。

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得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果这样,臣子和百姓就没有不以欺骗之心对待君主的。君主欺骗臣民,臣民也欺骗君主,必然导致上下分崩离析。

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亡。』这样,敌国就会轻视他,与他结交的国家也会怀疑他,权术阴谋日渐猖獗,以至国家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灭亡。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没有遵行礼义诚信,而是专门靠玩弄权术阴谋治国。所以,领导者能够与民诚信是最重要的。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沙舟 發表於 2025-3-28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治国之中道与政教纲目》

《论语》此章言治国之要,实为中道思想之体现。夫子以"导千乘之国"为喻,阐明政教之本在于"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五事,此五者相济,方成治道。

"敬事而信"者,乃为政之体。《说文》训"敬"为"肃",郑玄注《礼记》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可见敬事非徒外饰,必内心诚悫,行事慎密。而"信"字从人从言,人言不欺谓之信,与《中庸》"不诚无物"之理相通。昔齐桓公以管仲为相,首重政令诚信,故能九合诸侯,此其验也。

"节用爱人"者,乃治国之用。《大学》言"生财有大道",节用非吝啬之谓,实为"费弗过适"的中和之道。汉文帝罢露台之费,衣弋绨之裘,而海内殷富,足证俭德之效。至若"爱人",尤见儒家民本思想,贾谊《新书》云"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与孟子"民为贵"之说一脉相承。

"使民以时"最见先王智慧。《月令》载孟春之月"毋聚大众",仲冬方"伐木取竹箭",皆顺天时之道。春秋时,宋襄公欲战于泓而不重伤二毛,虽贻笑后世,然其"不鼓不成列"之念,实含重农恤民之遗意。

今观此章,五事皆以"无过无不及"为度:敬慎而不失于苛细,诚信而不流于迂阔,节用而不陷于吝啬,爱人而不堕于姑息,使民而不违于天时。程子谓"不偏之谓中",治国如是,修身亦然,此即圣门"一以贯之"之道也。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4-1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政之中道与持国之道》

《群书治要》所载孔子"导千乘之国"章,实为千古治道之圭臬。今就其中"敬事而信""使民以时"二端,阐发中道要义。

一、敬事之道的辩证统一
"敬事"非徒拘谨畏缩之谓。《说文》训"敬"为"肃",包咸注为"敬慎",实含内外双重维度:对外显为政令之庄重,对内则为谋虑之周详。观持国天王琵琶之喻,弦松则政弛,弦紧则民怨,唯执中得和,方成治世之音。昔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非失仪也,恰是敬慎之极而达中道的体现。程子谓"主一之谓敬",正是强调此专注而不偏执的中和精神。

二、时中之智的现代启示
"使民以时"非仅农时之谓,实含"与时偕行"的深刻哲理。《月令》载孟春"毋聚大众",季冬"令农计耦耕事",皆体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时中智慧。今之企业管理,若强推"996"而违生理节律,恰如春秋"日事征调"之弊。王阳明《传习录》云"随时变易以从道",正道出中道随缘不变的妙谛。

三、中道实践的三个维度
1. 制度设计:如《周礼》"均人"掌力政,必"丰年旬用三日,中年旬用二日",量入为出合于"节用"之道
2. 决策执行:范仲淹治杭,既筑堤防洪,又"发司农之粟",灾年大兴土木以工代赈,深得"使民以时"三昧
3. 个人修养:曾国藩日课"主敬"而不废"活泼",日记中"戒躁进"与"防懈弛"并重,可谓得中道真传

结语:
《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治大国如调丝桐,理小微如执权衡。今人倘能会通儒释"中道"精义,于持国天王琵琶弦外得无声之妙,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本怀。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此之谓也。

(全文798字)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5-15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道"在治国理政中的实践智慧》

孔子在《群书治要》中所言"导千乘之国"五纲,实为中华治理智慧的凝练表达。其中"持国天王执琵琶"的意象,恰与《尚书·大禹谟》"允执厥中"的古老训诫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本文拟从三个维度阐释"中道"思想的实践要义。

一、政教之本:敬慎与诚信的辩证统一
"敬事而信"作为首纲,郑玄注《礼记》时特别强调"敬者,主一之谓",这种专一并非拘谨,而是《周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辩证统一。包咸所注"举事必敬慎",实则暗合《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的治理哲学。历史上,唐太宗以"三镜说"践行此道,魏徵谏言"兼听则明"正是对"敬慎"的最佳注脚。

二、节用爱民的时中智慧
"节用而爱人"体现着《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的生态治理观。王肃在《孔子家语》注中特别指出:"节用者,非吝财也,度礼而行也。"北宋范仲淹创设"义庄"制度,既保障民生又不伤国本,正是"费弗过适"的典范。这种"时中"智慧,在今日公共财政管理中仍具启示。

三、弦索之喻的中道实践论
持国天王的琵琶意象,实为《中庸》"执两用中"的艺术化表达。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明代王阳明治理南赣时,既严惩盗匪又推行乡约,正是这种动态平衡的生动实践。当代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与此古智慧遥相契合。

结语:
从《论语》的治国五纲到佛寺的教化艺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致中和"的精神脉络。这种智慧既非折中主义,更非乡愿态度,而是《易经》所谓"时中"的实践哲学。在当代治理中,我们更需领悟:真正的"中道",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目标导向与过程管理的结合,此乃先贤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传统注疏体例,融合经学诠释与历史实证,呈现专业国学分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丙戌日|黃帝4722年四月二十日酉時| 2025/5/17/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