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9|回覆: 0

[儒家文化] 對待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8 10: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461c3a88a35ab03e70ff0529074583e.jpg

養父母之身,讓父母衣食無憂,經濟有保障,這僅僅是孝養父母最起碼的要求。有一個弟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的人認為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於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除了養父母之身外,還要養父母之心。而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僅為兒女的疾病擔憂,完全沒必要為兒女其他事情擔憂,這才是真正的孝子。

比如,一個孩子在小學時,功課不好,父母會擔憂,這就是不孝;初中開始上網吧、打遊戲,不好好學習耽誤功課,也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到了高中,每天與不好的朋友交往,不務正業,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走上工作崗位,不專心工作,不珍惜工作的機會,對領導不盡忠,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還有現在社會中出現的『啃老族』,年紀已經不小了,還和父母要錢,讓父母有很大的負擔,這都是不孝。

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中國人說『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孝子幾乎在德行上沒有欠缺,父母對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非常放心,這是養父母之心。

孔子又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父母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嗎?意思是說,這遠遠不是孝,那怎樣才是孝呢?【禮記】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他和父母說話時,一定是和顏悅色,而且愉色婉容,面容很柔和,說話聲音也溫柔,這才是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的自然表現。

還要養父母之志,父母培養兒女,都對兒女有期望,希望兒女能夠為國家奉獻、為人民服務。【孝經】中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兒女能夠立身行道,自己修養得很好,處處走在道上,甚至能夠揚名於後世。後世的人提起他,都對他非常尊敬、佩服,這才會讓父母感到非常自豪。所以,這種孝才盡到了完美。

除了養父母之志,還要養父母之慧。父母年紀大了,一般年紀大的人對財看得比較重,所以要經常勸導他們:『人生七十古來稀,要那麼多錢有什麼意義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年紀這麼大了,不要再操心兒女,自己能夠身心健康,有積極的思維、樂觀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兒女要給父母講道理。

父母有過失時,【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並不是說父母所作所為都正確,如果父母所作所為有違大道,兒女就要委婉地勸諫,讓父母更改。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要『怡吾色,柔吾聲』,不能因為自己是正確的就對父母厲聲戾氣,很不耐煩。所以,要提升父母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讓他們也學習聖賢教誨,能夠求聖求賢,這一生才沒有白過。所以,善事父母實際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孝很重要,怎樣才能在全國推行孝道?【大學】中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領導者能夠尊敬老年人,國家才會興起孝養之風;領導者能夠尊敬尊長,國家才能興起友悌的風氣;領導者能夠體恤孤兒,照顧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人們才不會產生背離之心。所以,領導者要率先垂範,做出孝的榜樣。

歷史上,漢文帝之所以能夠開創『文景之治』,使社會太平,因為漢文帝是一個孝子。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時時要侍奉在母親身旁,困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甚至睡覺時衣服都沒有解開。每次給母親進奉湯藥時,漢文帝一定要先嘗一嘗溫度合不合適,才給母親進奉。漢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僕非常多,只要他說一聲,哪一個人不會盡心盡力地伺候薄太后呢?但是,漢文帝作為孝子,能夠從內心表達出對母親的關愛,事必躬親,結果『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興起孝悌之風,實現天下大治。

所以,領導者率先垂範,能夠力行孝道並進而提倡孝道,這才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本。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安琪 發表於 2025-6-21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孝道中"色難"之精義與踐行層次】

(引題)
【論語·為政】載子夏問孝,孔子以"色難"二字點破孝道真諦。此二字實為千年孝道實踐之圭臬,今試析其三層境界,以明孝道之全貌。

一、養身易而敬心難
【孝經】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今人常止步於物質奉養,此乃孝之基址耳。孔子以"犬馬之養"為喻,正謂若無誠敬之心,則人倫之道與禽獸何異?【禮記·內則】詳載晨昏定省之禮,非在儀節繁縟,實為"形敬"以育"心敬"。昔老萊子彩衣娛親,王祥臥冰求鯉,皆是以形傳心之典範。

二、愉色婉容見真章
"色難"之要,在於將"不得已而養"化為"不容已而愛"。程子釋此曰:"事親之際,惟色為難,能養志者鮮矣。"觀今世子女,或聲色俱厲如訓稚子,或面若冰霜似對路人,此皆"心敬"未至之徵。【大戴禮記】言"孝子之養也,樂其心",張廷玉三十年晨起問安,曾國藩日寫家書,皆是以婉容愉色養親心之實證。

三、養志成慧達至孝
孝道之極,在於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此非勸人追名逐利,實謂子女德業有成,方為父母精神之養。范仲淹"先憂後樂"而母含笑九泉,岳飛"精忠報國"而姚氏刺字勵子,皆養志之至高境界。至於養父母之慧,尤需子女以"諫親之道"導正親過,如荀子言"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非忤逆,實乃大孝。

(結語)
【孟子】有言:"大孝終身慕父母。"由物質奉養至精神承歡,由婉容愉色至德業顯親,孝道三境如登階然。今人若能體認"色難"真義,於人工智能時代重振人倫綱常,方不負先哲"百善孝為先"之訓。孝道之踐行,終歸是"誠於中而形於外"的德性工夫,此乃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之人文密碼也。

(全文798字)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13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孝道之本:和顏悅色與心性修養

孔子言"色難",誠哉斯言!今人論孝,多止於物質供養,殊不知孝道之精髓,正在於"和顏悅色"四字。此非表面之容色修飾,實乃心性修養之外顯。養父母之身易,養父母之心難;養父母之心易,養父母之志難;養父母之志易,養父母之慧難。而貫穿始終者,正是這一份由內而外的和悅之色。

【禮記】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語道破孝道真諦。和顏悅色非技巧,實為心性之自然流露。今人侍奉父母,或物質豐贍而面色冷漠,或言語恭敬而心懷怨懟,此皆非真孝。真孝者,必先正其心,誠其意,而後色自和,言自溫。明代大儒王陽明言"知行合一",正可為此作註:知孝而不行孝非真知,行孝而心不和悅非真行。

養父母之身,不過孝道之始。【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然今之"啃老族"輩,徒耗父母積蓄而不能自立,此乃大不孝。養父母之心,要在使父母無憂。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人子者,當修身慎行,使父母不因己身之過而憂慮。北宋司馬光【家范】中載:"凡為人子,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此日常之禮,皆在和顏悅色中見真情。

至於養父母之志,更為深層次的孝道。【孝經】言:"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古之孝子如曾參、子路,皆因德行高尚而使父母顯榮。此非追求虛名,實為以自身之德回報父母養育之恩。養父母之慧,則需子女以智慧開導父母看淡物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之境,正是晚年父母應有之心態。

今人論孝,多重形式而輕實質,多講物質而略精神。殊不知,孝道之難,正在於日常相處時那一份恆常的和悅之色。此色非偽裝可得,必源於內心的真誠敬愛。清代大儒曾國藩在家書中屢次強調"敬"字,謂:"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此中深意,值得今人三思。

和顏悅色之為難,正因其是不間斷的心性功夫。非一時一地之表現,而是貫穿於日常生活的修養。唯有內心真正將孝道視為天經地義,方能做到"婉容愉色"而不勉強。此乃中華孝道文化之精髓,亦為現代家庭倫理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六日亥時|(天貺節) 2025/7/30/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