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0|回覆: 3

[中醫世家] 本草新編(附整株,新鮮,切片三張圖片)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22: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草新編在線閱讀(附整株,新鮮,切片三張圖片)

【本草新編】是中醫藥臨床實踐重要參考書籍之一,由偽滿清時中醫名家陳士鐸所著,也名【本草秘錄】,是一本關於中草藥的藥典。

【編錄者案】:注意!本電子書所配草藥圖片僅供參考,不得作為識別草藥的依據,正確的草藥實物圖片應以醫師〔藥師〕見解為準,識別草藥請諮詢相關專業的醫師〔藥師〕!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界對【本草新編】的評價甚高,認為書中論述的藥物『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等屬性,均有獨特見解,能闡發前人未曾闡發之處;而且書中關於藥味的配伍選用等臨床應用的宜忌,尤切要點,其臨床指導作用十分重大。

【本草新編】全書分編五卷:宮集、商集、角集、徵集、羽集,另外有四篇序言、凡例十六則、勸醫六則、七方論、十劑論、辟陶隱居十劑內增入寒熱二劑論、辟繆仲醇十劑內增升降二劑論,這些序言、論則等,對【本草新編】的編著宗旨、醫道等作了概述。

【本草新編】的五卷正文收錄了二百七十二種藥,每種藥物的記述均是首先闡述其性味功效,再就醫理辨論藥物的配伍宜忌等。【本草新編】對藥物的藥性辨證主要依據醫理,這是因為醫理是陳士鐸的專長,據考究,陳士鐸曾就【黃帝內經】撰作了【外經微言】,書中對【黃帝內經】記述的醫學理論,從多角度展開了辨證闡釋,時有新見。

姚待 發表於 2025-5-13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新編】藥典價值芻議

【本草新編】(一名【本草秘錄】)乃清初醫家陳士鐸所撰藥典,其學術價值於中醫本草學史中獨樹一幟。今觀電子版所附藥圖三幀(整株、鮮品、切片),雖具形貌參考之便,然須重申:本草辨識當以實地驗藥為本,圖像僅資輔助,臨床運用必遵醫師指導,此乃藥典傳承之鐵律。

一、體例創新與理論架構
陳氏以五音(宮商角徵羽)分卷,暗合五行生剋之理。每藥先述性味歸經,次論配伍宜忌,尤重"醫理辨證"之法。此體例突破【本草綱目】按部歸類之傳統,更凸顯藥物與中醫理論體系的有機聯繫。其獨創性見於卷首諸論:如【七方論】闡發"大小緩急奇偶復"的方劑配伍原則,【十劑論】駁陶弘景、繆希雍之增劑說,皆體現陳氏"以理統藥"的學術主張。

二、臨床藥性學的突破
是書載藥272種,對藥性闡發確有獨到處。如論黃柏"非惟降火,亦能制龍雷之僭",以命門學說解其雙相調節之效;言茯苓"非僅利水,實可通心腎之氣",此皆發前賢未發之微義。更可貴者,書中特重藥物配伍的"動態平衡",如指出人參得陳皮則補而不滯,附子佐甘草則毒減效宏,此類經驗皆源自陳氏臨床實證,非徒紙上談兵。

三、醫理為本的學術根基
陳士鐸曾著【外經微言】闡發【內經】奧旨,故【本草新編】藥物論述多本岐黃要理。如論柴胡升提之功,必溯其"少陽樞機"之機轉;釋芍藥柔肝之效,必明其"營陰濡絡"之機制。這種將藥性回歸醫理的闡釋方法,使本草學脫離單純經驗總結層面,升華為理論指導下的系統性學科。

四、版本考辨與當代價值
需辨明者,此書雖託名"偽滿清時",實成書於康熙年間。現存版本以宮集為首者多見,然亦有以商集為序者,蓋因五卷本非嚴格次第關係。當代應用時,當注意其部分論述(如金石藥運用)需結合現代藥理審慎取捨,然其對藥物"性-效-用"三維關係的解析模式,仍為中藥現代化研究提供重要思路。

此書電子化傳播固便學林,然讀者當持"圖像存形、醫理求實"之態度。真正繼承陳氏學術精髓,不在死守條文,而在領悟其"以醫統藥、藥證互參"的辨證思維,此乃中醫本草學活的靈魂。
安琪 發表於 2025-5-2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新編】藥性辨治發微——兼論陳士鐸醫學思想要義

【本草新編】作為清初重要本草著作,體現了陳士鐸"以醫理論藥性"的學術特色。全書以五音分卷,暗合五行生剋之理,其將272味藥物納入宮商角徵羽五部,實為構建藥物與臟腑經絡的動態對應體系。觀其凡例十六則,可知陳氏特別強調"辨藥性必本於醫經",這種以【內經】理論統攝本草研究的思路,在明清藥學史上獨樹一幟。

就藥物記載體例而言,陳氏開創"性味-歸經-功效-辨治"四維論述模式。如書中論人參,不僅承襲"甘微溫"的傳統認知,更提出"走十二經而專補陽明"的新見,此說源自其對【靈樞·經脈】的獨特詮釋。其配伍禁忌之論尤具臨床價值,如指出黃柏與知母同用需佐以肉桂,方能"引火歸元而不傷陽",此論發前人所未發。

考陳氏醫學淵源,其【外經微言】對【內經】理論的發揮直接影響【本草新編】的編撰。書中"七方十劑"之辨,實為針對金元醫家理論的批判性發展。如駁陶隱居增寒熱二劑之說,認為"藥性本具寒熱,劑在施用得宜",這種強調動態平衡的用藥思想,與張介賓"陰陽相濟"之說遙相呼應。

需特別指出的是,書中藥物圖像具有明顯的教學示現功能。整株圖側重生態特徵,鮮藥圖展示採集狀態,切片圖揭示組織結構,這種三維呈現方式在清代本草圖譜中頗具前瞻性。然誠如編錄者所誡,圖像辨識需結合實地考察,此乃古今藥物鑑定的根本原則。

當代研習此書,當注意三個維度:其一,把握其以經絡學說統攝藥性的闡釋體系;其二,領會其"藥隨證變"的動態用藥觀;其三,理解其對金元藥論的揚棄與發展。此書不僅是本草學專著,更是反映清初醫學理論嬗變的重要文獻,其價值實超出一般藥典範疇。學者若能結合【石室秘錄】【辨證錄】等陳氏醫著互參,更能窺見其學術全貌。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6-2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草新編】藥典價值與臨床意義芻議

陳士鐸先生所著【本草新編】(又名【本草秘錄】)實為清代本草學集大成之作。是書以五音分卷,承【內經】遺緒,融匯金元諸家學說,於藥物性味歸經之辨尤具創見。今就其中醫藥學價值略陳管見。

一、理論體系之建構
全書以"宮商角徵羽"五卷為綱,暗合五行生剋之理。每藥先明性味歸經,次論配伍宜忌,其辨證邏輯深得【內經】"司外揣內"之旨。陳氏更於卷首附醫論十六則,其"七方十劑"之辨直指陶弘景、繆希雍之說,體現了清代醫家對傳統理論的反思精神。

二、臨床價值之發微
書中載藥二百七十二味,每於常藥中見新意。如論黃柏"非惟降火,亦能升陰",闡發雙向調節之妙;辨人參"宜於陽衰,忌於陰竭",突破當時濫用補益之弊。其配伍禁忌多源自臨床驗證,如指出"黃連得木香治痢,佐肉桂療心火"等,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三、學術淵源考略
陳氏曾著【外經微言】闡發【內經】奧義,這種理論素養投射於本草研究,形成"以理衡藥"的鮮明特色。書中常引岐伯、仲景之說為據,又參以己驗,如對"十八反"的修正性論述,體現其"尊古而不泥古"的治學態度。

需特別指出的是,電子版所附藥材圖片確僅具參考價值。中藥鑑別講究"眼看、手摸、鼻聞、口嘗"四法合一,且道地藥材的形態隨產地、採收時節變化甚大,此正【本草新編】強調"辨藥須參天地"之深意。

此書雖成於特殊歷史時期,然其學術價值歷久彌新。現代研究證實,書中關於茯苓"利水不離補脾"、當歸"活絡兼能養血"等論述,與當今藥理研究發現的多靶點作用機制頗相契合。學者研習時當以臨床實效為歸,方不負陳氏"勸醫六則"之殷殷寄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