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8|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5貴德【路溫舒-尚德緩刑書】詩解7先王治獄寧失不經今獄苛深平者多患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30 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5貴德路溫舒-尚德緩刑書】詩解7先王治獄寧失不經今獄苛深平者多患
題文詩:
臣聞往者,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吏也;
昔秦之時,滅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
貴治獄吏,正言謂之,誹謗謁過,謂妖言故,
盛服先生,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郁於胸,
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
此秦所以,亡天下也.方今海內,厚恩,
無金革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婦,戮力安家,
天下幸甚;然太平之,未洽者由,獄亂之也.
夫獄也者,天下之命,不生,不屬,
書曰與其,殺不辜者,寧失不經.今治獄吏,
則不然,上下相驅,為明,苛而深者,
獲公名,公而平者,多後患;故治獄吏,
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如此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
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聖人所以,
傷太平之,未洽以是.刑罰不中,民無所措.
刑不可廢,專任國亡,德不可無,禮義興邦.
【原文】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15,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16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王17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郁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18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19安家,然太平未洽20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21。』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22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注釋】

15、文學:先秦時期曾將哲學、歷史、文學等書面著作都稱為文學,這裏指文教方面的事。
16、遏過:防止過失。
17、盛服先王:竭力服膺先王的人。先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等行仁義道德的帝王。
18、金革:兵革,這裏指戰爭。19、戮力:併力,盡力。
20、洽:協調。21、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語出【尚書·大禹謨】。不經:不合常規。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出處: 【尚書·大禹謨】
註解:辜(gu):罪。不經:不遵守規矩。
句意: 與其要殺害一個無罪的人,寧可自己承受不按法辦事之罪。(這是對執法者判決時需要審慎而言)
22、大辟:死刑。
【譯文】
『我聽說秦朝有很多失誤的地方,其中一條現在還存在,就是負責審案的官吏違法判案的問題。秦朝時候,看不起文學,崇尚武勇精神,輕視奉行仁義的人,重視負責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論被認為是誹謗,阻攔犯錯誤的話被說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齊的儒生在那時不被重用,忠良懇切的言辭都鬱積在胸中,稱讚阿諛聲天天響在他們耳邊,虛偽的讚美迷住了心竅,而實際上存在的禍患被遮蔽、掩蓋住了,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沒有戰爭的危險和飢餓寒冷的憂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還未完全實現,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亂了。判案,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處死的人不能復活,人被砍斷了肢體不能再給他接起來。【書經】上說:『與其殺死無罪的人,寧願犯不遵守成規舊法酌錯誤。』現在負責判案的官吏便不是這樣,上下相互驅使,把苛刻當作嚴明,判案嚴厲的獲得公道的名聲,判案公平的後來多有禍患。所以負責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於死地,並不是他們恨別人,而是他們求得自身安全的辦法就在於置人於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並肩站着,處死刑的人計算起來每年數以萬計。這是奉行仁義的聖人感到悲傷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實現,都是因為這引起的。

發表於 2025-3-26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貴德】所載路溫舒【尚德緩刑書】第七節,誠為針砭時弊之宏論。其言秦政十失而治獄苛酷猶存,實發千古之覆。考秦以法家為術,崇刑名而賤仁義,遂使"盛服先王"之士鬱結忠言,"譽諛之聲"充斥廟堂。太史公所謂"嚴威酷刑,天下愁怨",正與此文相發明。

文中"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之論,本出【尚書·大禹謨】,乃先王欽恤之旨。路氏舉此以斥當時獄吏"以苛為明"之弊,可謂深得【春秋】決獄之精義。觀其描述"死人之血流離於市"的慘狀,與【漢書·刑法志】"斷獄歲以千萬數"的記載若合符契,足證漢承秦制之流毒未泯。

尤可注意者,文中揭示"平者多患"的體制痼疾。獄吏為求自安而致人死地,此非個人之惡,實制度使然。班固評路溫舒"言刑獄事,惻然有哀憐之情",恰指明其說超越技術層面,直指為政之本——當以德禮化民,非以刑威懾眾。文中"太平未洽"之嘆,與董仲舒"更化"主張遙相呼應,共構漢代德政思想之經緯。

今讀此文,猶覺振聾發聵。治獄之道,關乎生民性命、天下治亂。路氏之論不惟救時弊,更為萬世立法。明邱濬【大學衍義補】云:"路溫舒之言,百世之龜鑑也。"誠哉斯言!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6-26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路溫舒尚德緩刑書】論先王治獄之道

【說苑】所載路溫舒【尚德緩刑書】,乃西漢獄政改革之重要文獻,其言『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吏也』,直指苛法峻刑之弊。今試析其要義,以明先王『寧失不經』之司法精神,及後世獄政流變之得失。

一、秦政之失:尚刑而廢德
路氏謂秦『羞滅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吏』,此乃法家『以刑去刑』思想之極端實踐。秦制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將司法官吏置於道德教化之上,致使『正言謂之誹謗,謁過謂妖言』。其弊在於:
1. 壓制言路:士人忠諫被斥為『誹謗』,批評時政則視為『妖言』,堵塞上下溝通之途。
2. 扭曲司法:獄吏專權,以嚴苛為能事,法律淪為鎮壓工具,背離『平亭善惡』之本旨。
故秦亡非獨因暴政,更因制度性『道德缺位』,使社會失去自我修正之力。

二、先王之道:寧失不經,哀敬折獄
【尚書·大禹謨】云『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此先王治獄之核心精神。其要義有三:
1. 慎刑:寧縱有罪,不枉無辜,體現司法對生命之敬畏。
2. 尚德:以教化導民於善,非以刑罰懾民於惡,如孔子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3. 權變:法律需輔以人情,如【周禮】三宥之法,考量過失、遺忘、幼弱等情狀。
路溫舒推崇此道,正為糾正當世獄吏『深文周納』之弊——苛求法律條文而失仁恕之心。

三、漢世之弊:獄吏深刻,平者多患
漢承秦制,雖去苛法,然獄吏積習未改。路氏痛陳『今治獄吏上下相驅,以刻為明』,其害尤甚:
1. 鍛煉成罪:羅織罪名,如『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迫使司法者競相嚴酷。
2. 背離天道:春夏生長,秋冬肅殺,司法當效四時,而酷吏『敗亂陰陽』,終致災異。
此即『秦失尚存』之現實映照,亦為路氏呼籲『緩刑尚德』之現實依據。

結語:司法之本在於仁心
路溫舒之論,非僅批判秦政,更直指司法異化之通病——當法律脫離道德根基,淪為技術性操弄,則『吏治』反成『吏禍』。先王『寧失不經』之智慧,正在於以仁心衡平法理,使司法兼具威嚴與溫度。今讀此文,猶當警醒:盛世之治,不在刑網嚴密,而在『哀敬折獄,祥刑弼教』。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說苑】文本,結合【尚書】【周禮】等經典,闡發路溫舒之旨。語言力求簡古,義理側重經世,以合『國學大師』之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