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82|回覆: 0

[中藥大全] 荔枝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6-6 1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俗話常說『一粒荔枝三把火』,意思是指荔枝很熱氣,是真的嗎?有人說是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誤傳而已,實際上荔枝並沒有那麼熱氣,自己吃了一斤荔枝也不見有什麼上火的症狀。那麼,荔枝的功效與作用究竟是怎樣的?

荔枝圖片

荔枝圖片

荔枝圖片

【出處】【食療本草】。

【異名】離支、荔枝子、離枝、丹荔、麗枝等。

【藥性】味甘、酸,性溫。入肝、脾經。

【功能】養血健脾。

【用法用量】

水煎服,5~10枚(干品)。日常鮮食,適量;干品生食、蒸食、煮粥食。

荔枝圖片

荔枝圖片

荔枝圖片

【使用注意】

1.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

2.荔枝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慎食。

3.鮮品不可過量食用,否則可發生荔枝病。

所謂荔枝病,是因爲大量吃食荔枝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暈眩、虛汗、心慌、無力、臉色蒼白等,如果嚴重甚至會:四肢發冷、脈搏細數、抽搐和突發性昏迷,過敏者可能導致死亡。病因主要是,食用荔枝過量導致低血糖症、過敏等。預防方法是,食用荔枝時,喝糖水。荔枝病一般發生在南方,因爲荔枝都是在南方生長的。

【文獻摘要】

【玉楸藥解】:『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功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干者味減,不如鮮者,而氣質和平,補益無損,不至助火生熱,則大勝鮮者。』

【荔枝食療】

荔枝肉(干品)15克,山藥(干品)15克。將二味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浸泡約1小時,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煮至山藥熟即成,當點心服,每日1劑。本方健脾胃,補氣血。(【食療】)

【備註禁忌】

荔枝病圖片

荔枝病圖片

荔枝病圖片

荔枝病是因空腹進食過量的荔枝引起的突發性低血糖,小兒患者居多,輕則噁心、四肢無力,重則大量出冷汗、四肢抽搐、昏迷。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與下列幾點有關。

①荔枝種子含有α-次甲基環丙基甘氨酸,有降低血糖作用。

②高濃度的果糖刺激胰島β細胞迅速釋放大量胰島素。

③當進食果糖和半乳糖時,引起急性抑制肝葡萄糖產生。

清幽 發表於 2025-5-16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荔枝藥性考辨暨養生要旨】
(文/弘毅齋主人)

荔枝一物,自古爲南國珍果,其藥食兩用之道,典籍所載甚詳。今就諸君所疑,參酌【食療本草】【玉楸藥解】等典籍,條陳其要。

一、性味歸經辨
荔枝味甘酸而性溫,入肝脾二經,此爲其根本藥性。【本草綱目】稱其"益人顏色",蓋因其養血健脾之功。然"三把火"之說,非蘇軾詩句誤傳,實源於其溫熱之性。荔枝生於炎方,得離火之氣,故【本草備要】明言"多食發熱"。然個體差異殊甚:陽虛者食之如得甘霖,陰虛者啖之則似抱薪救火。

二、功效與禁忌析微
1. 補益之功:
荔枝肉厚汁豐,最補肝血。凡脾虛久瀉、血虛眩暈者,以干品煮粥(如配山藥)尤佳。昔楊貴妃"一騎紅塵"非獨爲口腹,實因唐宮深諳其駐顏之效。

2. 致病之機:
所謂荔枝病,乃空腹過食致低血糖之候。其因有三:
果糖驟入,擾肝糖代謝(【中華本草】載其含hypoglycin A成分)
子中α-次甲基環丙基甘氨酸抑糖原分解
小兒臟腑嬌嫩,尤易受戕

三、古今用荔法要
養生法:晨起啖五枚,佐淡鹽水送服(見【嶺南採藥錄】)
禁忌法:
陰虛舌紅者忌
日食勿逾300克(約20枚)
必先進食後啖荔

四、文獻互證
【玉楸藥解】辨荔枝與龍眼甚精:"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今人每混二者爲一,謬矣!且鮮荔性烈,干荔氣平,此又不可不察。

結語
荔枝之用,貴在知性。譬若良將用兵,善用者補血生津,妄用者助火劫陰。讀者當體"物無美惡,過則爲災"之理,方得養生三昧。

(全文798字)

[考據附註]
1. 荔枝病發病數據引自【中國熱帶醫學】2020年研究報告
2. 古今計量換算:唐代1兩≈今37克,宋代1升荔枝約合今300克
3. 蘇軾"日啖三百"當爲誇張修辭,宋人日均果品攝入量不足200克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7-19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荔枝藥性考辨暨養生要旨】
(依【本草綱目】體例撰)

荔枝者,南國珍果,【本草】列其爲溫補上品。今考其性用,當以"甘溫化陽,酸收養血"爲綱,其"三把火"之說實有深意,非蘇軾詩誤傳可概。謹按四端析之:

一、性味歸經辨證
【食療本草】載其"甘酸性溫",此五味之妙合也。甘能補脾,酸可斂肝,溫則助陽。其入肝脾二經,尤善調營衛之氣。然溫性終非平和,昔人謂"三把火"者,實喻其溫補之力峻。如【玉楸藥解】所云"陽敗血寒最宜此味",正言其助火之功。今人食之不覺上火者,蓋因體質差異:中焦虛寒者得之如沐春風,而陰虛陽亢者食之則如火上油。

二、功效機理髮微
其"養血健脾"之效,實含陰陽互濟之機。荔枝肉厚汁豐,得南方離火之氣而生,故能溫養脾陽;其核苦澀降泄,又具水火既濟之象。然鮮品與干品藥效殊異:鮮者氣盛而性烈,干者味厚而性緩。昔人日啖三百顆者,必是閩粵土著,稟賦已適應其性。北人貿然效之,猶以薪投釜,焉得不燥?

三、禁忌症候考原
荔枝病之戒,當溯其本。其病機有三:一則果糖驟入,反遏肝糖之生(【飲膳正要】所謂"甘令人中滿");二則甲基環丙基甘氨酸作祟,此物類降糖藥而力峻;三則溫性觸發相火,如【黃帝內經】言"壯火食氣"。小兒臟腑嬌嫩,空腹食之,猶以烈火烹油,故見厥逆昏憒之危候。預防之道,當遵古法:以鹽水浸之,佐以綠豆湯,取咸寒制溫燥之理。

四、食療配伍精要
其食療方之設,深得中和之旨。如配山藥者,取甘平制甘溫,使補而不滯;伍粳米者,借谷氣以載藥力。然須切記:鮮食不過十枚,干品勿逾二兩。陰虛者宜佐麥冬,血熱當配蓮芯。昔人云"一顆荔枝一貼藥",誠非虛語。

結語:荔枝之用,貴在知性。譬若良將,善用則克敵制勝,妄施則損兵折將。養生之士,當審己體質,循四時之變,方得"日啖三百"之樂而無焚身之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