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8|回復: 0

[儒家学说] 祭祀文化中的庙制:孔子家语第三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20-4-3 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题:天子诸侯士大夫该怎么设置祭庙举行祭祀 / 作者:杨朝明等

【导读】卫国将军文子要将公庙设在私家,派子羔咨询孔子,孔子否定了这一做法,并讲述了设立祭庙的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是自有虞氏到周一直不变的制度,其数目和祭祀要求都是不可逾越的。

级别

庙制

祭祀

天子

七庙:太祖之庙+三昭三穆

近庙每月祭祀,远庙按四时祭祀

诸侯

五庙:太祖之庙+二昭二穆

始祖庙按四时祭祀

大夫

三庙:太庙+一昭一穆

曾祖庙按四时祭祀

一庙

父庙按四时祭祀

庶人

无庙

居家按四时祭祀

从上古时期的人神共居到周代的礼乐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祭祀的礼仪法规逐渐形成,并出现了所谓的『祭典』『祀典』,成为礼的一部分,到周朝达到了集大成。通过祭祀可以安顿鬼神、教化百姓,形成和谐的天人秩序。

历经两千余年,祭祀的精神和做法,至今仍然鲜活的存在于我们的现代生活,如北京的南天坛、北地坛、东日坛、西月坛、中社稷坛的设置和相应的祭祀活动;目前恢复的各类大型的祭祖典礼,如祭祀伏羲、黄帝、炎帝等,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人的参与;还有在寒食节、寒衣节、中元节、春节,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举办的祭奠祖先等活动。

慎终追远,感念伟大祖先的德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回归这一传统,做天地中的人,承担继往开来的责任,则民德归厚,文脉昌隆,生生不息。

【家语原文】

卫将军文子将立先君之庙于其家,使子羔访于孔子。子曰:『公庙设于私家,非古礼之所及,吾弗知。』

子羔曰:『敢问尊卑上下立庙之制,可得而闻乎?』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曰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享尝乃止。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此自有虞以至于周之所不变也。凡四代帝王之所谓郊者,皆以配天;其所谓禘者,皆五年大祭之所及也。应为太祖者,则其庙不毁;不及太祖,虽在禘郊,其庙则毁矣。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子羔问曰:『祭典云:「昔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此四祖四宗,或乃异代,或其考祖之有功德,其庙可也。若有虞宗尧,夏祖颛顼,皆异代之有功德者也,亦可以存其庙乎?』孔子曰:『善,如汝所闻也。如殷周之祖宗,其庙可以不毁,其他祖宗者,功德不殊,虽在殊代,亦可以无疑矣。〖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憩」。周人之于邵公也,爱其人,犹敬其所舍之树,况祖宗有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庙焉?』

【重点注释】

祖宗:王肃注:『祖有功,宗有德。』古代帝王的世系中,始祖称祖,继祖者为宗。〖礼记·祭法〗:『(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郑玄注:『祖宗,通言耳。』按,孔颖达疏:『王肃又以祖宗为祖有功,宗有德。』与郑玄说不同。实则祖、宗之制,殷周不同。殷以宗为有功的复兴君主之称,而周则凡继祖者都称宗。王肃说主殷制,郑玄说则主周制。后代帝王祖宗庙号都承用周制。通常又以『祖宗』为祖先的通称。

三昭三穆: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为昭,子为穆。』

享尝:王肃注:『四时祭也。』宗庙四时祭,又称时享。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用新物荐享祖先。时享的名称旧说不一,一般是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祖考庙:王肃注:『始祖庙也。』也称太祖庙。周制即后稷之庙。〖礼记·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祖考庙。』孔颖达疏:『曰祖考庙者,祖,始也。此庙为王家之始,故云祖考也。』

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皇考庙,曾祖庙。〖礼记·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皇考庙。』孔颖达疏:『皇考庙者,曾祖也。皇,大也,君也,曾祖转尊,又加大君之称也。』本句四库本、同文本作『与太祖之庙而三』。

考庙:父庙。〖礼记·祭法〗:『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孔颖达疏:『曰考庙者,父庙曰考。考,成也,谓父有成德之美也。』

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王肃注:『祖合于父庙中。』王考,对去世祖父的尊称。

:内堂,卧室。〖逸周书·皇门解〗『予独服在寝』孔晁注:『寝,室也。』

:祭名。广义的郊祭是指在郊举行的各种祭祀。狭义的郊祭仅指郊天之礼。文中此处为狭义的郊祭。

:祭名。传统的说法,禘分三类:其一,祀天地于郊,以其始祖配之,此为大禘。其二,四时享先王,夏商称夏享曰禘,周改称礿。其三,四时之祭外,祭于群庙为禘,五年一次。此应为第三类。

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王肃注:『祖宗者,不毁之名。其庙有功者谓之祖,至于周文王是也;有德者谓之宗,周武王是也。二庙自有祖宗,乃谓之二祧,又以为配食明堂之名,亦可谓达圣指,失实事也。』

【白话通解】

卫国将军文子准备在自己的封地设立三君的祭庙,就此事派子羔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国家的祭庙设在私家,这不是古礼所涉及到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礼仪。』

子羔说:『请问尊卑上下关于立庙的制度,可以说来听听吗?』孔子说:『自从天下有了君王,分封土地,建立国家,设立祖宗的祭庙,于是就区分了亲疏、贵贱和多少的数目。所以天子设立七座祭庙,三座昭庙,三座穆庙,与太祖庙合而为七庙。太祖、高祖之庙每月都要祭祀。高祖之父、高祖之祖的庙为祧,共有两座祧庙,只有四季的祭祀。诸侯设立五座祭庙,两座昭庙,两座穆庙,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庙,叫做「始祖庙」,四时节令都要祭祀。大夫设立三座祭庙,一座昭庙,一座穆庙,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庙,叫做「曾祖庙」,四时节令都要祭祀。士设立一座祭庙,叫做「父庙」,死去的祖父不单独立庙,父祖之庙合并进行四季祭祀就可以了。庶人不立祭庙,在寝室进行四季的祭祀。这种制度自从有虞氏到周代都未曾改变过的。凡是提到的四代帝王郊祭,都是要配享上天的;所称为「禘」的祭祀,都是五年大祭所要进行的。尊之为太祖的,他的祭庙不予毁掉;功德赶不上太祖的,即使在禘祀、郊祀的范围,他的祭庙也要毁掉。古时认为祖有功而宗有德,尊称为「祖」和「宗」的,他们的祭庙都不被毁掉。』

子羔问道:『祭典说:「从前有虞氏庙祭中以颛顼为祖,以尧为宗;夏后氏庙祭中也以颛顼为祖,而以禹为宗;殷人庙祭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周人庙祭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这四祖四宗,有的是不同朝代的,有的是父祖都有功德的,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的祭庙可以不被毁掉。像有虞氏庙祭中以尧为宗,夏后氏庙祭中以颛顼为祖,都是处在不同的朝代而有功德的,他们的祭庙也可以长久保留吗?』

孔子说:『问得好!确实如同你所听说的那样。像殷人、周人的祖宗,他们的祭庙当然可以不被毁掉。其他为祖宗的,功德的大小也没什么不同,虽然在不同的朝代,也可以保留他们的祭庙,这没什么可值得犹疑的。〖诗经〗上说:「茂盛的甘棠树啊,不要剪来不要伐」,「这是邵伯休息过的地方」。周人对于邵伯,热爱他本人,进而敬重他曾经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何况有功德的祖宗,虽在异代,又怎么可以不尊敬并保留他们的祭庙呢?』

闫吟 發表於 2025-7-22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庙制章义疏:论周代宗庙制度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孔子家语·庙制》所载孔子答子羔问,实为周代宗法制度之核心体现。此章以"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差序格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礼制体系,其深层意义远超单纯的数字规定,而是蕴含着三代以来的政治伦理与文化精神。

一、庙制数字的礼学意蕴
七、五、三、一之数,非随意而定。《礼记·王制》郑玄注云:"七者,法北斗七星,象天制也。"天子立七庙实为"天—王"关系的具象化,太祖庙居中,三昭三穆左右分列,形成"中—和"的宇宙图式。诸侯五庙取法五行,大夫三庙象三才,士一庙表专一,这种数字象征体系实为"天人相参"思想在礼制中的投射。值得注意的是,"庶人无庙"并非剥夺其祭祖权利,《白虎通》释"祭于寝"为"事死如生",实乃礼之"因人情而节文"的体现。

二、毁庙制度的政治哲学
孔子所言"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揭示了周代庙制的动态平衡机制。郑玄《禘祫志》考辨:"毁庙之主藏于祧,待五年大祭而合食。"这种"亲尽则祧"的制度设计,既维系了宗族的历史记忆,又避免了祭祀体系的无限膨胀。子羔所引虞夏商周四祖四宗之例,恰说明"功德"标准超越血缘世次,体现了"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文子欲立公庙于私家,实则是混淆了"国"与"家"的礼制界限,故孔子以"非古礼"断之。

三、当代祭祀文化的返本开新
今日所见天坛、地坛等祭祀空间遗存,仍可窥见"敬天法祖"的传统。太庙建筑的中轴线布局、昭穆分列的陈设,皆是古礼的空间转译。现代公祭黄帝、炎帝等典礼,当注意两点:其一,仪式设计需符合《周礼》"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的三分体系;其二,祭文撰写宜遵循《尚书》"格于艺祖"的诚敬传统。至于民间祭祖,可参酌《朱子家礼》"四时祭"的简化仪轨,以"祭如在"的精神传承家风。

结语
庙制所体现的"等差中有统序,变革中有常道"的智慧,对当代文化建设颇具启示。在重建礼仪传统时,当如孔子所言"因革损益",既恪守"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又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表达形式。明乎此,则民德归厚可期,礼乐文明之复兴可待。

(全文798字)
子彧 發表於 2025-7-25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庙制》所载祭礼制度考释

《孔子家语》第三十四章所载庙制之文,实为考察周代祭祀制度之重要文献。卫将军文子欲立公庙于私家之事,恰为探讨古代庙制等级提供了典型个案。孔子"非古礼所及"之断语,深刻揭示了周代庙制所蕴含的礼法精神。

一、庙制等级之礼法内涵
周代庙制严格遵循"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原则。天子七庙之制(太祖庙+三昭三穆),实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的礼制体现。郑玄注《礼记》云:"七者,法北斗七星",暗合天人相应之理。诸侯五庙之设(太祖庙+二昭二穆),《白虎通义》释为"法五行",其降杀之数正合"不敢僭天子"之义。大夫三庙(太庙+一昭一穆)、士一庙之制,贾公彦疏《仪礼》谓"所以明贵贱,辨等列"。至庶人祭于寝,孔颖达《正义》称"示民不渎也"。

二、祭祀时空之制度设计
"近庙月祭,远庙时享"的祭祀频率,实具深刻义理。《周礼·春官》载:"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郑注云:"时祭象四时之成"。太祖庙月祭之制,孙诒让《周礼正义》考为"象月之朔望"。而"二祧"之设,杜佑《通典》谓:"藏迁主之所,亲尽则毁"。这种时空安排,既维系血缘纽带,又体现"亲尽则祧"的理性精神。

三、当代祭祀文化之省思
今日天坛、地坛等祭祀场所的遗存,实为"左祖右社"古制的活态传承。王肃注《家语》云:"凡祖者,创业传世之所自来"。当代公祭黄帝、炎帝之礼,恰合《礼记》"法施于民则祀之"的准则。而民间时祭,仍存《朱子家礼》"四时祭于正寝"的遗风。然需警惕者,是《五经异义》所云"祭不欲数,数则渎"的礼意。

庙制之设,非徒为仪式,实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教化之道。程颐《伊川易传》言:"祭祀之报,本于人心"。在当代重建祭祀文化时,当如孔子所言"与其奢也宁俭",重在传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精神内核,而非徒具形式。如此方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