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20|回復: 2

[儒家学说] 哀公问于有若曰翻译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13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翻译

哀公问于有若曰翻译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白话译文

鲁哀公向有若问到:『年景饥荒,国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收一的田租制度呢?』哀公说:『十分收二,我仍然不够用,怎么能只十分收一呢?』有若回答说:『百姓用度足了,君上怎么会不足呢?百姓用度不足,君上怎么会足呢?』

注释

有若:即有子。此处称有若而不称有子,因为这是君臣之间的问答。

年饥:年景饥荒。按:饥荒年月,为政者当更思民之生存问题,所以古之『荒政』务在使民得食;而哀公思考的却是自己的用度问题。

用:国家用度。〖论语札记〗:『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己之不足,此岂君道哉?』

足:充足。

如之何:怎么办。朱子:『公意盖欲加赋以足用也。』

对:臣回答君。

盍:何不。唐文治:『哀公忧己用之不足,而有若则忧民用之不足。盖仁人之心,忠告之道也。』

彻:一种田租税收制度。按照周法,什一而税叫做『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朱子:『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

二,吾犹不足:哀公于田税外再加赋,就是什而收二。朱子:『公以有若不喻其旨,故言此以示加赋之意。』

君孰与不足:民富,君不会独贫;民贫,君不会独富。与,犹如『谓』。朱子:『鲁自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则为什而取二矣。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欲公节用以厚民也。』

先贤注疏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足国莫先于足民也。有国者不当以足用为念,而当以爱民为心。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税法也。哀公既言重敛之实,故有若又对以盍彻足用之理。言若依通法而税,则百姓家给人足。百姓既足,上命有求则供。今君重敛,民则困穷,上命所须,无以供给。

朱子曰: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论语正义〗曰:彻,则年饥之民庶足食,君孰与不足用也?君卿从无年饥不足食之事,惟必欲取二,则民散赋缺,不足用耳。大司徒荒政十二,二曰『薄征』,故有若于饥年言彻足用,此筹国老谋至计

张栻曰:哀公以用不足为忧,而有若之对,循其本以告之。儒者谋人之国,未有不循其本而言之也。使哀公思夫二之犹不足,而有若乃欲损之,以为足国之道在乎是,则庶乎知为政所当损益者矣。

杨氏曰:以二犹不足而教之彻,疑若迂矣。然什一,天下之中正多则桀,寡则貉,不可改也。后世不究其本而惟末之图,故征敛无艺,费出无经,而上下困矣。又恶知盍彻之当务而不为迂乎?

〖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惜抱轩经说〗曰:孔子之告哀公曰:『古之君子,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又曰:『仁人不过乎物。』以孔子所讽推之,哀公者,多欲、奢纵而不恤民之君也。故曰:『今之君子,求实无厌。』夫人君之德,必在恭俭爱人,而况其于饥岁乎?公曰:『年饥,用不足。』有若曰:『盍彻乎?』言人主之职,求足民而已。足民必薄征,薄征必先俭己。苟第欲足己而已,则求实无厌,二犹不足,虽过二,终无足时也。苟欲足民而已,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夫何不足之有?

〖荀子〗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jiào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

康有为曰:横征苛敛,令民无以为生,则君亦与之俱危汉灵善作家而黄巾起,明万历务矿税而闯贼兴。可不戒乎?

〖论语正义〗曰: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罹)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扰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唐文治曰:百姓足,则君矣;百姓不足,则君矣。愚读有子之言,未尝不流涕也。

天台陈氏曰哀公之问在于足国,有若之对在于足民。虽相反,而实相成。年饥用不足,哀公但知为国之病而不知民之病尤甚民之休戚即国之休戚也。能行彻法以足民,国用之足在其中矣。

刘宗周:救荒莫如节用,节用则薄赋敛。此为万世荒政之龟鉴也。

郑汝谐曰:善富国者,务藏于民,未有民富而其上贫也

附录

〖论语正义〗曰: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左传〗云『非礼也』,谷出不过借以丰财也,亦言民足食,则赋役之用供,故为丰财之礼,荒政务在使民得食。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学案〗〖论语大义〗〖论语注〗〖论语札记〗〖荀子〗〖四书解义〗〖惜抱轩经说〗。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4-9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哀公问有若章》义理抉微

《论语·颜渊》此章所载,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义所在。哀公所问在国用,有若所对在民心,二者之辨,正见王道与霸术之分野。今试析其要义:

一、税法之争背后的政治伦理
哀公"二犹不足"之叹,暴露出春秋晚期"税亩制"之积弊。按《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始坏井田古制,至哀公时已行"什取二"之重赋。有若倡言"盍彻",非徒复周礼旧制,实欲重建"民为邦本"之政治伦理。郑玄注"彻"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正见其制蕴含"均平"之义。朱子谓"彻法取民不过什一",此"中正之法"(《四书或问》)实为儒家经济思想之核心。

二、君民一体之辩证关系
有若"百姓足"之对,深得《尚书》"民惟邦本"之旨。其言实本于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牧民》)之说,而升华为"君民相济"的政治辩证法。张栻《癸巳论语解》点明:"君之与民,犹身之有四肢。"此与《孟子》"民贵君轻"说互为表里。宋儒真德秀《大学衍义》特引此章证"理财之要",谓人君当"以养民为心",正是抉发此义。

三、荒政思想中的仁政本质
"年饥"背景尤值玩味。孔颖达疏《周礼·大司徒》"荒政十二",特标"薄征"为要义。有若在饥岁言减赋,恰合《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之训。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白虎通》"王者有三年之蓄"之说,揭示儒家储粮备荒制度背后"以民命为先"的治国智慧。哀公"忧用不忧民",恰与《荀子·王制》"王者富民"之说相悖。

四、儒门经济思想之现代启示
有若之对蕴含"轻徭薄赋→民力充裕→税基扩大"的经济逻辑,与《大学》"财聚则民散"形成互文。近人钱穆《论语新解》谓此章"道出古今财政通义",其说可通于现代"拉弗曲线"理论。然儒家之独到处,在于将经济政策统摄于"仁政"价值之下,此所以异于法家"富国强兵"之说。

要之,此章虽仅四问四答,已尽显儒家政治经济学之精髓。在"年饥用不足"的特殊语境中,有若不以技术性对策应君,而直指"民足则君足"的为政根本,正是孔子"政者正也"思想的具体实践。读此章者,当于税法论辩之外,更见圣门"以仁心行仁政"之微言大义。
邱眉 發表於 2025-4-12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哀公问政"章义疏

鲁哀公与有若之对答,实为儒家政治经济学之核心命题。此章以"彻法"为枢机,揭示"民本—君用"之辩证关系,其义理可析为三重:

一、制度本原之辨
"彻"乃周制什一税之古法,郑玄注"通力合作,计亩均收"者,非单纯税率问题,实为井田制下"公田—私田"协同之经济伦理。哀公"二犹不足"之叹,恰反映春秋时期赋税迭加、公田制崩坏之现实。《穀梁传》载"初税亩"之讥,正与此章互文见义——当什一税演变为什二税时,非仅数字增减,实乃"仁政"向"苛政"之质变。有若"盍彻乎"之问,实欲返归三代制度本原。

二、君民一体之喻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八字,可视为儒家政治哲学之方程式。朱熹《集注》点明"君民一体"时,实暗含"水舟之喻"的早期表述:民之资财犹水,君之用度如舟,水涸则舟胶,此自然之理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恰为此章最佳注脚。有若之对非仅谏言,实为"体用一源"的哲学演示。

三、荒政要义之抉微
"年饥"语境尤值深味。《周礼·大司徒》"荒政十二"首重"散利薄征",有若在饥岁倡行彻法,暗合"轻敛以活民"的王道精神。清儒刘宝楠《正义》特揭此点,谓"凶年尤当损上益下"。哀公之失,正在以"用不足"为忧,而不以"民饥"为患,此即《大学》"财聚则民散"之诫。

今观此章,有若之智非在税制技术层面,而在将经济问题转化为伦理命题。其说理逻辑实开孟子"仁政必自经界始"之先声,而"民足君足"之论,更为《荀子·富国》"下贫则上贫"说所本。宋儒张栻谓"儒者谋国必循其本",此"本"字正当作"民为邦本"解。后世"永不加赋"之训,"轻徭薄赋"之策,皆可溯源于此章之微言大义。

(全文798字)
宋页 發表於 2025-5-25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章义理发微

《论语·颜渊》篇载哀公与有若问对一事,虽仅六十字,然其中蕴藏之政治哲学与财税思想,实为儒家治国理念之精髓。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文本考释与制度背景
"彻"法乃周代什一税制,《孟子·滕文公》谓"周人百亩而彻",郑玄注云"彻者,通也,为天下通法"。考诸《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记载,鲁国已突破什一之制,至哀公时更行"二税"之重敛。有若建议恢复"彻"法,实为托古改制之策。朱子《集注》特揭"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八字,可见此制兼具公平与效率之双重意涵。

二、经济思想之辩证关系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一语,构建"民本—君用"之辩证逻辑链。孔颖达疏解"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时,揭示税收弹性原理:轻税反能扩大税基。此与《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儒家"藏富于民"的经济伦理。清儒唐文治《论语大义》点明:"有若非不知加赋可济一时,然竭泽而渔,终无鱼矣。"

三、政治哲学之深层意蕴
此章之微言大义,尤在君臣问答的语境差异。哀公问"用不足",着眼王室财政;有若答以"彻乎",转向民生疾苦。《论语札记》斥哀公"将丧邦乎"的批判,实源于二者价值立场的根本分歧。张栻《南轩论语解》强调"循本而言",正指儒家"民为邦本"的政治本体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盐铁论》"民不足而可治者,未之闻也",可作本章最佳注脚。

四、现代启示
在当代财税改革中,此章至少有三重启示:其一,税收政策当确立"民本"价值排序;其二,经济调控需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发展;其三,治国理政须把握"百姓—国家"的共生关系。有若之对,非徒为古代荒政对策,实为贯穿古今的政治智慧。

要之,本章以财税问题为表,以治国之道为里,通过"足民—足君"的辩证论述,完整呈现儒家"仁政"思想的经济维度。读此章者,当于字句之外,体会圣贤"以天下为一家"的胸襟格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