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1|回覆: 2

[儒家學說]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

[複製鏈接]
+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1-29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微子篇第9章】魯國的樂官們因何四散而去?

18·9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音táo)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音qìng)襄入於海。

大師摯:魯國樂官之長。大,同『太』。大師,也就是太師,摯是人名。亞飯干:古代天子、諸侯用飯都要奏樂,所以樂官有『亞飯』、『三飯』、『四飯』之稱。干,亞飯之名。繚,三飯之名。缺,四飯之名。『播鞀』的『鞀』,是小鼓,也就是現在的撥浪鼓。『播鞀』,指搖小鼓。少師:樂官名。『擊磬』的『磬』,是古代的一種石制打擊樂器。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師摯到齊國去了,亞飯干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去了黃河邊,搖小鼓的武去了漢水旁,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去了海濱。

本章所記,反映了魯國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呢?據許多學者的研究,『大師摯』是魯國樂官之長,名摯。【泰伯】篇第15章中的『師摯』,即指此人。『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記載的正是孔子聽師摯演奏音樂時的感受。『擊磬襄』是【孔子家語·辨樂】中的『師襄子』,孔子曾向他學琴學磬。由此可以推知,上述8位樂官,應是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是以禮樂文明為中心的傳統社會的重要人才。本章記他們四散而去,逃離魯國,反映了魯國禮壞樂崩、國運衰微的亂世景象。

附:

18·9 大師摯①適齊,亞飯干②適楚,三飯繚③適蔡,四飯缺④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鞀⑤武入於漢,少師⑥陽、擊磬⑦襄入於海。

【注釋】

大師摯:大,同『太』。大師,魯國樂官之長,摯是人名。亞飯干:古代天子、諸侯用飯都要奏樂,所以樂官有『亞飯』、『三飯』、『四飯』之稱。干,亞飯之名。③三飯繚:三飯名繚。④四飯缺:四飯名缺。⑤(音táo桃):小鼓,即現在的撥浪鼓。⑥少師:樂官名。⑦(音qìng慶):古代的一種石制打擊樂器。

【譯文】

大師摯到齊國去了,亞飯干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去了黃河邊,搖小鼓的武去了漢水旁,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去了海濱。

遊客  發表於 2019-1-29 18:41
本章記他們四散而去,逃離魯國,反映了魯國禮壞樂崩、國運衰微的亂世景象。
流星 發表於 2025-7-8 2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魯國樂官四散與周禮崩壞之徵】

【論語·微子】所載樂官離散之事,實為觀察周代禮樂制度衰微之重要標本。太師摯等八位樂官之流散,非尋常職官變動,乃"禮壞樂崩"之典型症候。鄭玄注【周禮】云"樂官之去,猶宗廟之毀",正可為此事作注。

考諸周制,樂官體系本為禮樂文明之核心載體。【周禮·春官】詳載大司樂統轄之樂官體系,其"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的職能,實為維繫"天子-諸侯"封建秩序之精神紐帶。魯國作為周公封地,素有"周禮盡在魯"之譽,其樂官建置尤備。太師摯掌"六代之樂",亞飯、三飯、四飯分司祭祀宴饗之樂,鼓人、磬師各專其器,此嚴密體系之崩解,實具象徵意義。

細繹諸樂官流徙方向,可窺春秋晚期政治格局之變。太師摯適齊,蓋因齊桓公創"稷下學宮"首開養士之風;亞飯干適楚,反映楚國僭越稱王后亟需禮樂裝點;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則顯示邊緣諸侯對周文化的攀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叔、武、陽、襄四人皆隱於河海,此非單純避亂,實暗含"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儒家隱逸思想之先聲。

孔子曾贊"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泰伯】),其痛心樂官離散,非僅惜人才之失,更深憂禮樂教化之斷絕。樂官體系之瓦解,標誌着"聲音之道與政通"(【禮記·樂記】)的傳統政治哲學在魯國的失效。此事件與"三家者以【雍】徹"(【八佾】)等記載互證,共同構成孔子時代"天下無道"的完整圖景。

要之,魯國樂官四散非孤立事件,乃周代封建秩序解體的文化表徵。樂官們各奔東西的軌跡,恰似一幅春秋末世的政治地圖,其背後折射的是宗法制度崩潰、權力重心下移的歷史大變局。司馬遷所謂"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史記·孔子世家】),於此章可得具體而微之印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