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7|回覆: 2

[儒家文化] 現在的道德教育爲什麼不得力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3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道德教育爲什麼不得力

道德教育爲什麼不得力

【漢書·王吉傳】記載:『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以褒有德而別尊卑』。古人使用的衣服和車馬都有一定的章法,使地位的尊卑都有所標記,目的是褒揚有德之人,使尊卑有所區別。

【孟子】中說:『爵一、齒一、德一。』尊敬有爵位的人,尊敬上年紀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尊卑根據地位、年齡、道德來區別。爲什麼古人對於有地位的領導者如此尊重?讀【論語】可以知道,士大夫、讀書人的使命和志願與一般人不同,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讀書人想的是怎樣以義來治理國家,而小人想的是怎樣賺錢養家。他們的地位不同,關注點也不一樣。

讀書人既然選擇做官,要治理國家,就不能看重財利,而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獻於爲百姓服務、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的事業。所以【論語】中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也體現讀書人、做官者的使命和擔當。既然選擇做領導,就意味著放棄對財色名利的過分追求;如果追求財富,可以選擇不做官,直接去做生意賺錢就好了。但是,古人的制度設計非常合乎情理,不會讓有高尚志願的人受到輕視。一個人有崇高的心智、爲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應該受到社會大眾特別地尊敬,所以古人通過禮制給予這些領導者、在位者應有的尊重。如果領導者沒有尊嚴,說話不受尊重,人們對他的話不重視,也無法治理好國家。

現在都講執行力,爲什麼要重視執行力?因爲如果沒有執行力,領導者的政令下屬都不去執行,政令也就無法實施。執行力從哪裡獲得?那就是領導者的所作所爲都要給社會大眾作出表率。不僅如此,各種制度的設計也要讓領導者有尊嚴、受人尊重。比如說,領導者的服飾、車馬都有特殊待遇,人們不能夠僭禮,不能逾越自己的本分,所以對領導者的話就會聽從,而不是違逆。尊敬領導者,實際上也是尊敬那些有高尚志願的人。

尊敬老年人,其實是提倡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年人都是對社會曾經有貢獻的人,對他們的貢獻不能忘記,而且現在尊敬老年人,等自己老了,年輕人也會尊敬我們。除了尊敬有位的人、年紀大的人,還要尊敬有德行的人。現在都提倡做有道德的人,但人們對於道德並不重視,爲什麼?因爲有道德不如有錢更受尊重,這就需要從制度上加以規定,使越有德行的人越受到尊重、褒獎。否則,可能除了個別有覺悟的君子、聖賢去追求道德,社會大眾都不去追求道德了。

【韓詩外傳】記載,一個人如果孝敬父母、謙卑有禮,在財利的取捨上能夠退讓、禮讓,不與人相爭,這樣的人被舉薦出來,由皇帝下詔稱爲『命民』。一旦獲得『命民』的稱號,如同現在的道德模範,會有很多特殊待遇。比如,外出時『命民』可以乘坐兩匹馬並排拉的車子,而且裝飾華美,人們看到有人乘坐這種車子出行,就知道這個人是受過皇封的『命民』,大家自然對他畢恭畢敬,恭敬心油然而生。而其他人,即使再有錢、生意做得再大,但是沒有皇上的封賜、沒有『命民』的稱號也不可以使用這種車子。

爲什麼要用車子和服裝?因爲這些用在外面、穿在外面,大家一目了然,非常鮮明。像現在有錢的人受人尊重,一些人爲了顯示自己有錢、財力雄厚,喜歡購豪車、名牌服裝,是同樣的道理。實際上這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爲什麼?如果人們把金錢看得最重要,有錢人最受尊重,那麼整個社會風氣就變得唯利是圖,人們甚至爲了獲得金錢不擇手段、道德淪喪、沒有羞恥心,還會出現『笑貧不笑娼』的現象。這就是把金錢看得很重要,有錢人受重視的必然結果。

古人實行禮制有什麼好處?好處就是使整個社會風氣都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不是尊重有錢的人。所以,現在的道德教育爲什麼不得力?因爲在古代,道德教育是靠禮制來維護。如果希望人人都謙恭退讓、無私、有德行,就必須讓有德行的人受到真正的尊重和褒獎。所以,禮確實是讓人有等級、有尊卑。什麼樣的人受到尊重?有德的、對國家有貢獻、有遠大志向、有奉獻精神的人受人尊重。但因爲人們對『禮』有錯誤的理解,甚至極端、過度的批判,所以現在人提到禮、提到等級,都認爲是『吃人』的禮教,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5-6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道德教育失范之本源】

(按:本文依經立義,以【五經】爲體,【四書】爲用,稽考三代禮制,參酌漢唐註疏,謹陳道德教育式微之由)

一、禮秩崩壞而尊德之制闕如
【白虎通】云:"禮之爲言,履也。"今之道德教育,首失在禮制不立。觀【王吉傳】"車馬章服"之制,乃知古人以器物等差爲道德之外顯。今人但言平等,卻廢"貴賤有章"之制,使德者無旌表,庸者無勸誡。鄭玄注【周禮】所謂"以儀辨等,則民不越",今之學校、市井,賢愚混同,何以激濁揚清?

二、義利之辨晦而不明
【大學】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今則本末倒置。董子【春秋繁露】云:"正其誼不謀其利",今之教育,功利爲先。童子入學,即授以競爭之術;庠序考核,唯計分數高低。朱子【白鹿洞揭示】"五教之目"湮沒不聞,遂使"喻於義"之君子日稀,"喻於利"之眾人日眾。此非學者之過,乃教化失其道也。

三、師道不尊而教化不行
【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今之師者,授業解惑猶恐不及,遑論"傳道"。韓昌黎【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義,竟淪爲紙上空談。昔漢明帝臨雍拜老,魏文侯式閭尊子夏,今之校長見董事而屈膝,教授逢評估而折腰。師道既卑,道德教育安得施行?

四、制度與德性割裂之弊
【尚書】"天命有德,五服五章"之制,今人視爲腐朽。然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今之制度,但重倉廩之實,不修禮節之教。選舉以票數爲准,晉升以績效爲衡,德行僅爲點綴。王弼注【周易】"厚德載物",今之載物者,唯GDP而已。昔范仲淹"先憂後樂"得立廟祀,今之德者,或困於陋巷,或嘲爲迂闊。

五、古今之變與根本之失
陸象山言:"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道德教育之失,非古今之異,乃本末之淆。今欲振之,當:
1\. 復禮制以明等差(非階級之等,乃德行之序)
2\. 興師道以立教化
3\. 嚴義利之辨於庠序
4\. 設旌表之制以獎德行

【通書】云:"禮,理也;樂,和也。"今之道德教育,當以禮重建秩序,以樂調和人心。孟子言"經正則庶民興",欲正道德教育,必先正經界。非復古也,乃返本開新也。

(全文畢,計798字)
medest 發表於 2025-6-15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道德教育失范之本源】

(按:本文依經立義,以【五經】【論】【孟】爲綱,參酌漢唐註疏,考鏡當代道德教育之弊)

一、禮秩崩壞而尊卑失序
【白虎通義】有云:"禮之爲言,履也,所以履道制中。"今之道德教育首失於禮制不彰。觀【王吉傳】所載"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之制,實非徒爲等差,乃使德位相稱之器。今人但見"尊卑"二字輒詆爲封建,殊不知【周禮】六官之設,【儀禮】三百之儀,皆所以"章疑別微"(【禮記·曲禮】)。當世教育但言平等,不立威儀,師長不師尊,官長不官尊,遂使【孟子】"爵齒德"三達尊盡淪爲虛文。

二、義利錯位而君子道消
【論語】"君子喻於義"章,鄭玄註:"義者,宜也。"今之病根,正在以利爲義。董子【春秋繁露】言:"正其誼不謀其利"者,今反爲"正其利不謀其誼"。學堂所教,不外謀職之術;家長所期,無非稻粱之謀。昔范仲淹"先憂後樂"之訓,今竟笑爲迂闊。此即【大學】所謂"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倒置。更可駭者,今之考核,德行爲虛,分數爲實,恰應【鹽鐵論】"儒者華而不實"之譏。

三、制度缺位而勸懲無方
【尚書·舜典】"象以典刑"之制,賈誼釋爲"懸法象魏"使民知戒。今之困境,非獨教化不施,實因制度失馭。【漢書·食貨志】載"孝悌力田"者復其徭役,此即"褒有德"之實。反觀今日,德優者未必顯榮,行劣者未嘗加罰。昔子產治鄭,鑄刑書而民畏;今法雖密,卻難止"笑貧不笑娼"之陋俗。王弼注【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謂:"制度爲教化之本",今之教育但務空言,不立賞罰之章,宜其效微。

四、師道不尊而教化無基
【學記】"師嚴然後道尊"之訓,韓愈【師說】申之尤詳。今之教師,非唯"傳道"之職不舉,即"授業"亦淪爲分數奴隸。昔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唐太宗敕令太子見師傅行跪拜,此非虛文,實爲"重傅則敬學"(【禮記·學記】)之體現。今以"平等"之名,消解師道尊嚴,猶欲樹木而去其根,道德教育之失效,不亦宜乎?

結語:返本開新之道
【周易】"蒙以養正"之旨,當自三事始:一復禮制,依【周禮】"以儀辨等"之則,重建尊師敬長之序;二明賞罰,效【漢書】"舉孝廉"之制,使德行者得實利;三正師道,法【學記】"知至學之難易"之教,重塑師道尊嚴。朱子注【大學】"明德"謂:"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今之道德教育,正當先明此"明德"之本,而後教化可施也。

(全文共798字,依經立說,不敢妄參臆見)
oppyz 發表於 2025-8-26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道德教育失力之由與古人禮制之啟迪】

觀今日道德教育之困局,非教化不勤,實乃禮義之序未立,尊德之風未彰。漢儒王吉所言『衣服車馬貴賤有章』,非徒標榜等級,實爲以器物制度顯揚道德、明辨尊卑之深意。【孟子】倡『爵一、齒一、德一』之三尊,實爲構建社會價值秩序之三重維度。今人每疑『何以尊位』,卻未解古人尊位之本質乃在『尊德』與『尊責』。

【論語】有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士大夫階層之受尊,非因權位本身,而因其擇義棄利、以仁爲己任之擔當。古人設禮制以尊位,實爲尊其『弘毅』之志、『死而後已』之責。爲官者既舍財利之途而擇服務百姓之路,制度便需以禮相彰,使其政令得行、教化得施。今之道德教育失力,首在責任與尊榮二端未能相稱:倡奉獻而輕犒賞,重說教而乏制度支撐,焉能令人嚮往?

執行力之根本,在於威信與表率。古人以車服禮制明尊卑,非爲虛榮,實爲構建『令出必行』之治理基礎。【禮記】有言:『禮者,天地之序也。』當領導者衣冠車馬皆合禮制,言行舉止皆爲世范,其政令自生威嚴。今人片面追求平等,卻漠視職能差異所需之禮儀區分,致使權威不立、政令難通。非惟尊位者需自重,制度更當助其成威。

至若尊老敬德,實爲文明社會之基石。尊老非惟敬老,更是彰明『飲水思源』之恩義倫理;敬德非惟慕德,更需以制度使德者得榮、悖德者受懲。今之弊在於道德評價與資源分配相割裂:德高者未必得尊,財巨者反享眾羨。若道德不能兌換爲社會資本,則【論語】『仁以爲己任』之教終成空談。

故欲振興道德教育,當效古人之智慧:
一曰 明責以尊位——權責相配,以制度保障奉獻者得尊榮;
二曰 立儀以建威——通過禮儀標識強化職能權威,助政令通達;
三曰 獎德以導俗——使道德成爲可兌換的社會資本,形成『慕德如慕財』之風尚。

昔孔子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今之教育若只重規則灌輸而輕禮義薰陶,只倡道德口號而乏制度支撐,則難逃『民免而無恥』之困。道德非空中樓閣,需植根於禮制土壤,方能枝繁葉茂。此乃古人智慧予今人之最大啟示。

以上內容基於傳統治國理念展開學理討論,不涉及現實制度評價。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