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7|回覆: 2

[道學研究] 【漢書·志·刑法志】詩解3死生同憂禍福共之治其賦兵教以禮誼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4-1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志·刑法志】詩解3死生同憂禍福共之治賦兵教以禮誼
題文詩:
代以來,,法度,至齊桓公,
任用管仲,國富民安.公問行,用師之道,
管仲曰公,欲定卒伍,甲兵,大國亦修,
小國設備,則難以,速得志矣.桓公於是,
乃作內政,而寓軍令,故卒伍定,虖裏軍政,
成虖郊.連其什伍,居處同樂,死生同憂,
禍福共之,故夜戰則,其聲相聞,晝戰則其,
相見,緩急之時,足以相死.其教已成,
外攘夷狄,內尊天子,以安諸夏.齊桓既沒,
晉文接之,亦先定民,作被廬法,總帥諸侯,
迭為盟主.然其禮制,已頗僭差,隨時苟合,
求欲速功,不能,王制.之後,
浸以陵夷,至魯成公,作丘甲賦,魯哀公用,
地為,狩治兵,大閱之事,皆失其正.
春秋於是,書而譏之,以存王道.於是師旅,
之戰亟動,百姓罷敝,無伏節,死難之誼.
孔子傷焉,曰以不教,,是謂棄之.
故稱子路,曰千乘國,可使治賦.子路亦曰:
千乘之國,攝虖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
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治賦兵教,以禮誼也.王道所至,
情真義深.有勇有謀,非死非生,向死而生.
【原文】
  周道衰(1),法度墮(2),至齊桓公任用管仲(3),而國富民安。公問行伯(霸)用師之道(4),管仲曰:『公欲定卒伍(5),修甲兵(6),大國亦將修之,而小國設備(7),則難以速得志矣。』於是乃作內政而寓軍令焉(8),故卒伍定乎裏(9),而軍政成乎郊(10)。 連其什伍(11),居處同樂,死生同憂,禍福共之,故夜戰則其聲相聞,晝戰則其目相見,緩急足以相死(12)。其教已成,外攘夷狄(13),內尊天子,以安諸夏(14)。齊桓既沒(歿)(15),晉文接之(16),亦先定其民,作被廬之法(17),總帥諸侯,迭為盟主(18)。然其禮已頗僭差(19),又隨時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_制(20)。二伯(霸)之後(21),浸以陵夷,至魯成公作丘甲(22),哀公用田賦(23),搜狩治兵大閱之事皆失其正(24)。【春秋】書而譏之(25),以存王道。於是師旅亟動(26),百姓罷(疲)敝(27),無伏節死難之誼(義)(28)。孔子傷焉(29),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30)。』故稱子路曰:(31)『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32)。』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3)。』治其賦兵教以禮誼(義)之謂也。
【注釋】  (1)道:指治國之道。(2)法度:法令制度。(3)齊桓公:春秋初期齊國之君,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著名政治家,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4)行霸:實行霸道。(5)定:建制之意。卒伍:古時軍隊編制的名稱,五人為伍,百人為卒。(6)修:修造。甲兵:鎧甲和兵器。(7)設備:防備。(8)作內政:指改革政治。寓軍令:意謂包括治軍。(9)裏:鄉裏。(10)郊:郊野。(11)連其什伍:將軍民以五人為伍、二伍為什的編制進行組織。(12)緩急:偏義複詞,急迫。(13)夷狄:古時指邊遠各族。(14)諸夏:指中原各諸侯國。 (15)沒:通『歿』,死亡。(16)晉文:即晉文公,名重耳,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17)被廬之法:指晉文公在被廬(晉地)制定改革政治、整頓軍隊的法令。晉因此而國力強盛。(18)迭:更替。(19)僭(jiàn)差(ci):僭越本分。差:等級。(20)王制:先王的禮制。 (21)二霸:指齊桓公、晉文公。(22)丘甲:魯國按田畝徵發的兵賦制度。據說,按此制,一丘要負擔一甸(四丘)的兵賦,可見賦重。(23)田賦:按土地徵收賦稅。(24)正:正道,指先王之道。(25)【春秋】:魯周的編年體史書,記事始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計二百四十二年。(26)師旅:軍隊,這裏引申為戰爭。亟:屢次。(27)疲敝:疲睏。(28)伏節:守節。死難:殉難。(29)傷:感傷。焉:兼詞,『對比』。(30)『以不教民戰』等句:見【論語·子路】。言用未經軍事訓練的百姓去作戰,等於讓他們去送死。不教民:未經訓練的老百姓。(31)子路:仲由,孔子的學生。(32)子路曰等句:見【論語·公冶長】。(33)子路亦曰等句:引文見【論語·先進】。攝乎:處於。方:道理。
【譯文】
周代王道衰敗,法令制度被毀壞後,到齊桓公任用管仲,國家才富強人民才安定。齊桓公詢問稱霸用兵的方法,管仲答道:『您想安定軍隊,整治武備,大國也將這樣做,而小國要想立軍備來制敵,就難以很快地達到目標。』於是就依靠制定內政來整治軍隊法令,因此在裏中定卒伍制度,軍隊政事就在封邑治理中完成。把十人、五人的連在一起,共同生活同享歡樂,死生同憂,禍福共擔,所以夜晚作戰就可以相互聽到聲音,白天作戰就可看到彼此,危急的時候足以為對方而死。這種教化形成,對外排除了夷狄的侵擾,對內尊崇天子,安定國內諸侯。齊桓公沒落後,晉文公加以繼承,也是先安定了他的人民,制定被廬之法,統率諸侯,接替做了盟主。但他的禮制已超出本分差錯很多,又隨時苟合以求急功近利,所以不能算作是先王的法制。齊桓公、晉文公之後,漸漸衰落,到魯成公時制定使丘地繳納田賦的法令,哀公又另計田畝和家財各為一賦,狩獵、治理軍隊和盛大的閱兵等事情都失去正統。
【春秋】對此加以記載並進行指責,以保存王道。這之後,戰事屢次發生,百姓羸弱疲睏,沒有了殉節而死和殉難而死的情義。孔子對此感到傷心,就說:『用未經受過訓練的人民去作戰,這是在拋棄他們。』因此他稱讚子路說:『仲由,到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負責兵賦工作。』而子路也說:『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被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外有軍隊侵犯它,內又有災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懂得道理。』這是說治理稅賦和軍隊同時也要教導以禮義的情況。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5-4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刑法志】管仲治兵之道發微

【漢書·志·刑法志】所載管仲論兵一節,實為周代禮崩樂壞背景下軍事思想轉型之關鍵。其言"欲定卒伍,修甲兵"而不得速志者,非僅戰術之慮,乃深契"刑起於兵,禮刑相濟"之古義。今試析其要旨三端:

一、兵制與國本相維
管仲諫桓公"大國修備,小國設備"之難,實指春秋諸侯競相擴軍之困局。【周禮·夏官】"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之制,本為寓兵於農、兵民一體。而管仲所定"卒伍"之法,既承三代軍賦遺意,復創"作內政而寄軍令"(【國語·齊語】)之新章,使軍政隱於民政,此其"難以速得志"之深層機栝——非畏戰也,乃恐失禮法之本也。

二、禮誼為兵教之魂
志文特標"教以禮誼",實點明管仲治兵精義。【管子·牧民】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其訓練士卒必先"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漢書】原文),正合【司馬法】"仁本"篇"以禮為固,以仁為勝"之旨。班固於此暗揭齊桓"尊王攘夷"之霸業,實賴禮法維繫,非徒武力強橫。

三、死生同憂的治軍倫理
"死生同憂,禍福共之"八字,實為上古軍禮核心。【吳子·勵士】言"父子之兵",【孫子·九地】論"同舟而濟",皆可與此互證。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論"死生之道",知春秋時兵家已倡"士眾一心"(【三略·上略】),管仲之制正是將軍隊倫理根植於宗法共同體意識,此其超越單純刑賞處。

要之,班固錄此段於【刑法志】,非偶然也。周代軍禮衰變之際,管仲以"卒伍"整軍、以"禮誼"化民,實開後世"禮法合一"制度先河。唐杜佑【通典·兵典】稱"齊桓晉文之制,猶存三代遺風",正可作此註腳。今人觀之,猶見古聖賢寓刑於禮、融兵於政之深心焉。

(全文798字)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5-1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刑法志】管仲治兵之道發微

【漢書·志·刑法志】所載管仲答齊桓公問,實為周室衰微後兵制思想之重要轉折。其言"欲定卒伍,修甲兵"而慮及"大國亦修,小國設備",非僅戰術之論,更暗合【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戰略智慧。管仲之對,折射出春秋時期軍事思想由王道征伐向霸權制衡之演變,其中深意,值得細究。

一、卒伍之制與禮法同源
管仲首言"定卒伍",此乃承周制遺緒。【周禮·夏官】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卒伍編制本為井田制下兵農合一之體現。然至春秋,諸侯多"墮法度",管仲重建卒伍,實為以軍事編制重構社會秩序。其制寓"禮"於兵:卒長、伍長之選必取"有勇力秀出者"(【管子·小匡】),此即【禮記】"選賢與能"思想在軍制之延伸。班固於此着墨,正揭示漢人視兵制為禮法外化之觀念。

二、"修甲兵"的辯證之道
所謂"修甲兵",非獨器用之備,更含"教之以禮誼"的深層訴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晉文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舉郤縠"說禮樂而敦詩書",可證春秋兵家尤重文化教養。管仲阻桓公速戰之念,恰體現"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的慎戰思想。其慮及他國戒備,暗合【司馬法】"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之訓,彰顯戰略家的全局視野。

三、共憂共福的治軍倫理
文中"死生同憂,禍福共之"八字,實為管仲軍事思想之精髓。【吳子·治兵】言"與之安,與之危",孫武強調"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皆與此呼應。此種倫理觀,將宗法社會的血緣紐帶轉化為軍隊凝聚力,使齊軍"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國語·齊語】)。班固特錄此語,亦折射漢代"以孝治天下"的倫理政治對軍事論述的滲透。

結語
管仲之對,表面言兵,實則貫通禮法、倫理、戰略三層。其說上承三代王制,下啟戰國兵學,班固載入【刑法志】,正見漢儒以"刑兵一體"視角重構治道傳統之努力。讀此段當知:古人論兵,必本於禮;言刑,必歸於仁。此即【漢書】"觀風俗,知得失"之深意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午時| 2025/5/18/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