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7|回復: 2

[儒家文化] 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对你好不好,要依此『九虑』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7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任用贤德的人国家能得到治理,任用不贤德的人会使国家大乱

任用贤德的人国家能得到治理,任用不贤德的人会使国家大乱

惟治乱在庶官。所官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也。官弗及私昵,惟其能;不加私昵,唯能是官也。爵弗及恶德,惟其贤。言非贤不爵也。虑善以动,动惟厥时。非善非时,不可动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惟治乱在庶官。所官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也。

是治是乱,取决于百官。所官得人则治,失人则乱也。所任之官得到合适的人就能大治,失掉合适的人就会大乱。

这是中国古人一直所强调的『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但是,辨别一个人是否贤德并不容易。

〖群书治要·政要论〗中提出『九虑』,考察官员要从九个方面来观察是忠臣还是奸臣,是贤德还是不肖之人。

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虑之以诈乎?』臣下有的在小事上忠诚,为的是实现在大事上的不忠诚;有的在小事上诚信,为的是成就在大事上的不诚信。怎能不考虑这是欺诈?

臣有貌厉而内荏,色取仁而行违,可不虑之以虚乎?』臣下有的外表刚强,但内心其实很软弱;有的外表看起来仁爱,但实际行为却相违背。怎能不考虑这是虚伪?观察人不能仅凭个人的感受,而要客观地看他怎样处理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五种遗规·从政遗规〗中说:『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观察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从他对上、对下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君子对领导者忠诚、恭敬,对下属谦虚、和睦、爱护;小人对领导者阿谀奉承,谄媚巴结,对下属很严苛。

所以,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对你好不好。你是领导,他对你恭敬、顺从,不能断言这个人的德行就好,这种判断是出于人情,可能是错误的。关键要看他对下面的人,甚至对微不足道、默默无闻的人,是不是也能尊重、感恩对方,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从内心里有仁爱之心、恭敬之心。

臣有害同侪以专朝,塞下情以雍上,可不虑之以嫉乎?』臣下有的会伤害同僚来独揽专权,闭塞下情来蒙蔽君上,怎能不考虑这是嫉妒?很多人嫉妒心很重,特别是中层领导喜欢欺上瞒下,对于下属的成就往往起嫉妒之心。结果,埋没人才,蒙蔽人才。领导对这种人要有警觉之心。

臣有进邪说以乱是,因似然以伤贤,可不虑之以奸乎?』臣下还有的进献邪说混淆是非,用似是而非的理由伤害贤德之人,怎能不考虑这是奸猾?

臣有因赏以恩,因罚以佐威,可不虑之以奸乎?』臣下也有靠行赏来推展自己的私恩,靠实施刑罚树立自己的威信,怎能不考虑这是奸诈?观察这个人,他送别人的东西都是挑选与他关系比较好的,或是能对他提供帮助的人,这说明他有所图谋,想要经营自己的关系网。而在对别人进行处罚时,可能非常严厉,好像要刻意营造出一种气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可见,这种要做大自己势力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做君主的不可不明察。

臣有外显相荐,内阴相谋,事托公而实侠私,可不虑之以欺乎?』臣下有的表面上互相推荐,其实暗地里勾心斗角,假借为公办事之名,实际挟持私心,怎能不考虑这是欺诈?

臣有事左右以求进,托重臣以自结,可不虑之以伪乎?』臣下有的通过讨好君主左右的人来求取晋升之阶,依靠攀附权贵以寻求重用,怎能不考虑这是虚伪?

臣有和同以取谐,苟合以求荐,可不虑之以祸乎?』臣下有的为了一味地与人和谐相处,而苟且认同别人,一味地迎合长官的意思来求取被推荐,怎能不考虑这是祸害?

臣有悦君意以求亲,悦主言以取容,可不虑之以佞乎?』臣下有的投合君主的意思来求得亲附,投合君主的言语来让自己苟且容身。怎能不考虑这是奸佞?

以上九个方面,君主、领导不可不审慎,确实需要对下属考察清楚,才能防止被恶人、奸人所蒙骗,也能保证选人、用人精确得当,真正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使德才兼备的人被选拔出来。

官弗及私昵,惟其能;不加私昵,唯能是官也。爵弗及恶德,惟其贤。言非贤不爵也。

官、爵,孔颖达疏:『治其事谓之官,受其位谓之爵。』能,指多才艺者。贤,指有德行者。官职不要加给自己所偏爱的人,只给予有能力的人。不加私昵,唯能是官也。不加给私自偏爱的人官职,只任用有能力的人。爵位不加给品德恶劣的人,只赐予贤德的人。言非贤不爵也。不是贤德之人,就不能赐予爵位。

真正这样做才能实现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举荐者、领导者没有私心。

〖左传〗记载,鲁襄公三年,也就是晋悼公四年,这一年,晋国的祁奚请求告老,晋悼公问他:『谁能接替中军尉的职务?』祁奚举荐解狐,而祁奚和解狐之间有仇怨,特别是解狐对祁奚有怨恨。晋悼公正准备让解狐接替祁奚的位置,结果解狐去世了。

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以接替?』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胜任。』祁午是祁奚的儿子。这时,担任中军尉副职的羊舌职去世,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祁奚回答说:『羊舌赤可以胜任。』羊舌赤是羊舌职的儿子。于是,晋悼公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副职,也就是祁午和羊舌赤各自继承父亲的职位。

君子认为,祁奚在举荐人才这件事上,能做到举荐贤德之人。推举对他有仇怨的人,不是为了献媚讨好;举荐自己的儿子,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偏私;推举部下的儿子,也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这就是能够推举贤能。唯有贤德之人,才能推举其同类之人。

祁奚举荐人才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失亲』,真正做到唯贤是举,不因为对方和自己有仇怨就不去举荐,也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或下属就刻意回避。这是无偏私、不结党、不谄媚,只要对方是贤德之人,能够胜任职位,便举荐出来。祁奚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非善非时,不可动也。

凡事考虑到符合道义才行动,行动前要慎重地选择时机。非善非时,不可动也。不合道义、不合时机,不可行动。

即使是做善事,也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包括弘扬传统文化、讲经教学也是如此。国家希望讲什么内容、欢迎讲什么内容,我们就讲什么内容。讲的内容要契理契机,如果讲的内容不契理,就是不符合道义,那是邪说;如果讲的内容不契机,那是闲言语。比如,讲得太难或太容易,大家都不能受到真实的利益。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5-4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才九虑论》

《群书治要》所载"九虑"之说,诚为千古铨衡人物之圭臬。今人观人,多囿于私情好恶,鲜有循此纲目者。余不揣浅陋,试为申说其要。

一曰辨诈伪于小忠小信
昔李林甫"口蜜腹剑",王安石谓其"曲谨小廉以钓名",正合"立小忠以售大不忠"之验。观人当察其动机,若行善必张扬于外,施惠必计较回报,此所谓"市恩",非真德也。管仲临终诫桓公勿用易牙、竖刁,正为此辈"小信成其大不信"耳。

二曰察虚实于外厉内荏
王莽未篡时"折节下士",及居高位乃露"色取仁而行违"本相。故《人物志》云:"观人者,必验其终始。"今之巧宦,或高谈廉政而阴受贿赂,或标榜仁厚而刻薄部属,皆当以"九虑"第三纲绳之。

三曰鉴心术于上下异态
吕坤《呻吟语》有云:"待下愚人容易,事上君子不难,惟事上愚人、待下君子,此真学问。"今观世态,多有对上谄笑如春,对下冷面如冬者。昔子产辨公孙黑"其心险而巧",正因其"事上恭而下狠"。

四曰防壅蔽于嫉贤妒能
李斯谮杀韩非,费无极谗害伍奢,皆"害同侪以专朝"之验。欧阳修《朋党论》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盖小人以利合,利尽则交疏,故必排挤异己以固位。

五曰烛奸邪于似然乱真
秦桧以"莫须有"陷岳飞,即"因似然以伤贤"之典型。今之职场,亦多见"进邪说以乱是"者,或假数据以饰非,或托公义以济私,此尤当以"九虑"第七纲明辨之。

六曰慎威福于赏罚私用
《韩非子·二柄》专论刑赏之危。昔来俊臣制"罗织经",周兴撰"告密法",皆"因罚以佐威"之极致。今人用权,亦当戒"恩出己、怨归上"之弊。

七曰观品性于微处见著
司马光《才德论》云:"德者,才之帅也。"观人于仆隶面前是否持敬,于利益关头能否守节,此真试金石。昔张安世"虽休沐必整衣冠",谢安"围棋赌墅"而神色不异,方见真涵养。

八曰考言行于始终一贯
范仲淹"三贬而光",蔡京"四起四落",忠奸自现。故《反经》云:"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今人当验其言行是否终始如一。

九曰衡器量于利害之际
苏轼《留侯论》称"猝然临之而不惊",此真大器。观人当察其遇利是否苟得,临危能否持正。昔晏子拒更宅,于谦"清风两袖",皆见其器局。

要之,九虑之法,实为"观人于微,察人于忽"之术。今人若能参酌古今,以此九纲量才,则庶几可免"失人乱政"之患。昔诸葛亮观人七法,刘邵《人物志》八观之说,皆与此九虑互为表里。学者当合而观之,不可执一而论也。
马盲 發表於 2025-5-8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虑辨人论:从〈群书治要〉看识人之道》

拜读所引《群书治要》论"九虑"之文,深感古人辨人之术精微深远。今试以经学为本,参酌历代治道,析论其要。

一、辨人之本在于察其心术
《尚书》"惟治乱在庶官"之训,实为千古不易之理。孔颖达疏解此句云:"官非其人,则职事隳废",正与文中"所官得人则治"相发明。然辨人之难,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非经九虑之察,难见真章。

二、九虑之要在于破表象
文中"立小忠以售大不忠"之论,深合《人物志·八观》"察其夺救,以明间杂"之旨。昔管仲临终诫桓公勿用易牙、开方、竖刁,正因此辈皆"效小信以成大不信"之徒。王夫之《读通鉴论》评此云:"小忠者,大奸之券也",可谓的论。

三、上下观人之法
《从政遗规》所引"君子之事上""小人之事下"二句,实本于《论语·为政》"视其所以"章。朱子《集注》阐发此义:"于其行事之实而观之",正与九虑中"貌厉内荏"之察相表里。曾国藩《冰鉴》所谓"端庄厚重是贵相",亦同此理。

四、嫉贤之害尤甚
"害同侪以专朝"之虑,史鉴昭然。李林甫"口蜜腹剑"、秦桧陷害岳飞,皆为典型。《贞观政要》载魏征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正防此弊。司马光《资治通鉴》特书"牛李党争"之祸,可为永鉴。

五、赏罚之权不可假人
"因赏以恩"之戒,深得法家之要。《商君书·修权》云:"赏厚而信,刑重而必",韩非亦言:"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诸葛亮治蜀"赏不遗远,罚不阿近",正合此道。

结语:
《群书治要》九虑之说,实综括儒法两家辨人之术。程颐《易传》云:"君道在知人,臣道在知事",诚哉斯言!今人察人,当循此九虑,既观其显,复察其微,方可不失人伦之鉴。然最终仍当以《大学》"格物致知"为本,方能穷理尽性,明辨忠奸。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四日亥時|(小滿) 2025/5/21/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