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 t0 z, ~5 U4 t/ I$ w# A# N4 B3 ]6 R a& S * G5 X5 _# p( I4 ` ~1 y* [7 S
$ u1 r9 d* m! e0 y$ k 作者:鄭淵潔
2 O/ f; N. |* U8 P. q/ X q 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 j- B/ }+ Q6 ~& A2 V+ X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保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 s8 P6 i4 m! q$ C9 G0 }3 C$ M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5 T, z G9 C0 | k) ] O# e# B5 V4 q 長跑的要訣是保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受教育者對於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於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湧,百感交集。 : ?! k# l4 S! M! T, t; K( _
20多年前,某大學的少年班家喻戶曉。如今,這些昔日的神童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為棟梁之才。這些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他們或父母將人生的馬拉松賽跑誤判為短跑,拼盡全力贏在起跑線上後,後勁不足,最終敗北,貽笑大方。 $ y. e, z3 L* r
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後勁十足。 5 o6 T: k( l* _0 o: C! J& k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想象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徵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象力占據。上學後,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複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於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紮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並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 X& P( M. }/ }. Z" J2 g! p! Z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是大智慧。 8 u: w) A" A9 N7 l
7 y' \4 ?9 l( M) w6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