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人相处,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的大问题。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与人相处好是不容易的。所以,许多人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做人真难!”难就难在了与人相处上。确实,古人也曾感叹,“人情阅尽见交难”。【明代诗人李东阳《寄朋民望》。】但如果掌握了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技巧,也并非不能与人相处好。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与人相处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6 b$ r3 k9 Q0 Q8 l! A4 n
5 F# }# @6 I! r( V& i9 ~- E 1 与人相处的原则
0 e4 A; q7 ? J& {" j* I% K# X! T' G1 R2 L2 ~& Y
第一,以诚相待。没有真诚,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信任。缺乏信任的相处和交往是不可能融洽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具有打动人、教化人的力量。没有真情和真诚,就不会有真正的友情、友谊。缺乏真情和真诚,任何高超的“关系技巧”都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剩下的只能是相互利用的暂时联手。
, _2 [0 {7 x* G
$ P+ e( w% } f8 s4 z. h0 F 第二,互助互利。除了亲情关系,这是与他人长期相处的一个定律。如果不是互助互利,仅仅是单方受益、甚至对方受害,那么这种关系就不可能长期维持。互助互利,用人们更愿意讲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助互利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利人精神,然而,这并不是在事事处处都要做到“助”和“利”的对等。当然互助互利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氛围,试想,如果一个人在“我为人人”之后,“人人为我”没有丝毫的回应,那么,这种“我为人人”就不可能持久。& ~! n; c1 t7 p* P
" k& w" X9 l, r, O 第三,待人如待己。《圣经》里有一句话,“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它被西方人称为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论语》里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和《论语》的这两句话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一个强调要象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一个强调对待别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自己不愿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干。我国古代典籍中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与上述精神相通的。) n; [1 k; E( E. q- ^! l; t& [
/ E( M+ R* H& u6 k/ {! y9 w9 p4 _( ?
第四,相互理解。在与人相处中,仅有真诚和互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相互理解。在真诚和互利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猜疑,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解。善于理解别人和让别人理解自己,这是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智慧和能力。
* Y% Y) u6 I' u0 q6 I% O# C" u- q9 b) E4 ]; g
第五,具有宽容精神。宽容就是对己严,而待人宽。宽容就是大度,能容得不同,能容得异端。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人格魅力。不拒小流,方能成江海。宽容使你结交天下朋友,偏狭、苛刻使你缩守一隅,成为孤家寡人。当然,宽容不是毫无原则,结交天下朋友也不是一味的藏污纳垢。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是值得讲究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之不闻其香而与之化矣。这是说与那些善良、贤慧的人交往不仅愉快和谐,而且使自己多方受益。而与某些不良之徒交往就会身受其害。所以,蒲松龄告诫人们,“豺狼不可狎”,就是说,狠毒邪恶的人是不可亲近的。& f$ y# v, P+ ~3 j$ l
; `8 W2 C& I4 Q* y
第六,不可轻信别人,也不应该猜疑所有的人。对人以诚相待,并不是要你相信所有的人。人这个上帝的天使,具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也具有世间最丑恶的东西。涉世不深、善良而天真的人,以真诚善良之心待人,却受骗上当,承受无端的灾难,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些善良的人在受骗上当后,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猜疑所有的人。甚至开始信奉《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这种观念和做法都是与人相处的大忌,使人际关系紧张和恶化,使人间美好的东西丧失殆尽。对人以诚相待,并不是愚诚愚信,在诚的同时还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别人,尤其是对不十分了解的人,对重大问题,更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讲得比较公正而实际,既不能做害群之马,也不要对别人毫无防备。
2 L. b$ y, S' N- N
9 m- e t% a& S9 z4 ? 2 与人相处和社交的技巧
+ C* A! e0 ^7 U2 Q7 b3 U6 g0 w b5 h4 h4 a! A2 O
与人相处的技巧是以上述与人相处的原则为基础的。如果在与人相处中不真正实行以诚相待、互利等原则,仅仅在技巧上下功夫,那就舍本逐末了。我们应当避免把与人相处、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成一种技巧。它一旦仅仅是一种技巧时,这种关系就成为虚假的、互相利用的了。当然,掌握一些技巧,对更好地与人相处,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有好处的。
+ U0 w# z& b, H7 H! s k. q' U4 @1 ?8 i4 v
* 真诚地赞美对方。这不是无聊地谄媚,肉麻地吹捧,无根据地讨好。而是对对方确实存在的优点作恰如其分的赞扬。这就要求你随时发现对方的优点,而不能总是盯着对方的缺点。1 V( v" X3 `9 v$ t }5 c7 v1 }
% `4 J: L; x4 h% j6 H' q6 k0 k; y
* 更多地倾听对方。更多地倾听对方的言语,比不断地对对方进行说教,给对方留下的印象要好千百倍。4 |$ ~- n; `3 Z% e2 b
! { e) B" s. _, k4 ? * 有时不妨将自己合盘托出。把别人看来是私人秘密的自己的某些情况讲给对方,就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信任。如果对方不是城府过深的话,他(或她)也会向你敞开或在一定程度上敞开心灵。( r: O7 `3 m1 z0 A0 ?2 Z6 G5 S4 Q0 h' O
1 y8 B( `- {) Q* D; s * 要随时观察和揣摩对方的心理变化。对方对你的谈话,无兴趣或不满意时,应当中止或找别的话题。) q* U: @7 O1 o0 V7 x i* c* h
; B7 [: C- q: ]; j: F6 K) R0 T * 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要留意对方的兴趣和特点,选择谈话的切入点,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敞开胸襟,进行深层面交谈。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就要首先让对方对你有信任感。而信任感的产生依赖于你的诚恳和坦率。看来,这又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了。2 h* c* n( I1 u9 f2 M# _
. u# V+ C2 I8 @: k9 {! d3 b6 l 3 与人相处和社交的误区
+ S: A. t+ o4 }! h% ?: x4 H1 T9 Z
; f: C7 K) B* M7 z R * 自我封闭。奥地利著名现代派作家卡夫卡曾这样描写自我封闭状态“在我的周围围着两圈士兵,手执长矛。里面的一圈士兵向着我,矛尖指着我;外面的一圈士兵向着外面,矛尖指着外面。他们这样密不透风地围着我,使我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人若处于这种封闭状态,是非常不幸的。应打开自我封闭的枷锁。人是社会的人,正常的人都有与人交流、交往的愿望。自我封闭不利于人的发展,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少自我封闭的人,都是在受到严重的心灵伤害之后才走向自我封闭的。严重的自我封闭是一种心理变态,这种心理变态交织着对他人的敌视和不信任,失去生活乐趣以及没有自信心等不良心态。要改变这种心态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周围环境的积极配合与本人的艰苦内心斗争。
( n- y5 Z! ]# B. c
( ?( h1 ?" a9 i3 }, ?, x9 [ * 讨好所有的人或不得罪人。这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只要让多数人说好就行了。生活中有一种“老好人”,他们谁也不想得罪。这种人不仅活得累,而且很难干成大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个人也不得罪;而是得罪应该得罪的人,珍惜应该珍惜的每一个人缘。* B% t" Z0 {& U4 b$ [( P
' S5 |4 j6 m: D8 @, u0 I: F& Z * 过于计较于细枝末节。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求大同存小异”,是说在大的问题上基本一致就行了,至于细枝末节的不同是不必过于计较的。这句话用在与人相处和社交中是很有益处的。过于计较于细枝末节是眼界狭隘、目光短浅的的表现。人们常对这种在细小事情上大作文章和纠缠不清的人,以“女人味”称之。在封建时代女人受到的束缚非常大,使她们视野狭小,拘泥于小事情;然而随着妇女的不断解放,女人的活动天地越来越大,过于计较于细枝末节是不能与“女人味”划等号的。女人中心胸开阔,具有远见卓识的,大有人在。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发展,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 l/ I# U7 s5 X. X5 M$ ?* @! A6 c9 d1 U: R
* 求全责备。这是一种不少人常见的与人相处的心理状态。 他们要求与其相处的人完美无缺,不允许对方有缺点或错误存在。他们不懂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这样做的结果是朋友没有或很少。他们还经常感叹自己缺乏知音,实际上是他们自己把许多朋友拒之门外。我们应当记住《汉书》中的这句很有哲理的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会失去很多朋友。( X7 U) w6 F& X% F" X/ j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