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64|回覆: 3

[中藥大全] 簕莧菜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鏈接]
中草藥手冊 發表於 2019-1-15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簕莧菜,中藥材名。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

簕莧菜,中藥材名。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

簕莧菜

簕莧菜,中藥材名。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等地。具有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之功效。主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症;痢疾;濕熱泄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

簕莧菜

簕莧菜

簕莧菜圖片

簕莧菜的功效

簕莧菜的功效

簕莧菜圖片

簕莧菜的用法

簕莧菜的用法

簕莧菜圖片

簕莧菜簡介

藥材名:簕莧菜

拼音:Lè Xiàn Cài

別名:刺莧、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勒莧、刺刺草、野刺莧萊、酸酸莧、刺莧菜

來源:本品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狀:主根長圓錐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質。莖圓柱形,多分枝,棕紅色或棕綠色。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有細刺,全緣或微波狀;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腋有堅刺1對。雄花集成頂生圓錐花序,雌花簇生於葉腋。胞果近卵形,蓋裂。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全草含正烷烴(n-alkanes)C23-C33和異烷烴(isoalkanes)C29-C33,酯(ester)C18-C32,游離醇(free alcohols)C20-C26,脂肪醇(aliphatic alcohols)C10-C32,甾醇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in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和膽甾醇(cholesterol),游離酸(free acids)C4-C33,C18族含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還含以芸香甙(rutin)為主的黃酮。莖和葉中分得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和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蛋白質和氨基酸,氨基酸主要有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胱氨酸(cystine),色氨酸(tryptophan),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serine),纈氨酸(valine)和亮氨酸(leucine)。根分離得到新的脂肪酸酯和新的皂甙分別為α-菠菜甾醇二十八酸酯(α-spinasterol octacosa-noate),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3)-齊墩果酸[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syl-(1→4)-β-D-glucuronopyranosyl-(1→3)-oleanolic acid],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β-D-glucopy-roncoyl(1→2)-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α-spinasterol]和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β-D-glucopyranosyl-(l→4)-β-D-glu-copyranosyl-(1→3)-α-spinasterol]

性味:甘;性微寒

貯藏:置乾燥處。

禁忌:【廣西中藥志】: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福建藥物志】:根據民間經驗,本品有小毒,服量過多有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經期、孕期禁服。

簕莧菜的功效

涼血止血;清利濕熱;解毒消癰。主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症;痢疾;濕熱泄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

簕莧菜的用法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中華本草】

遊客  發表於 2019-1-15 20:22
簕莧菜,中藥材名。為莧科植物刺莧的全草或根。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鄧姻 發表於 2025-4-28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簕莧菜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闡微】

簕莧菜者,本草綱目未載其名,然考諸地方本草及民間驗方,實為刺莧之異稱。其性味苦寒而降,歸肝、大腸二經,具涼血散瘀、解毒斂瘡之效,誠乃血分濕熱證之要藥。今就典籍所載並臨床心得,條陳其要。

一、藥性辨析
【嶺南採藥錄】謂其"味苦澀,性涼",觀其化學成分,含芸香苷、β-谷甾醇等,恰合清熱涼血之效。其根形似柴胡而質堅,莖色紅綠相間,葉生細刺,此皆稟少陽相火之象,故善清肝膽鬱熱。現代析得亞油酸、α-菠菜甾醇等成分,印證其調節脂質代謝之功,與古籍所載治膽囊炎之說暗合。

二、功效發微
1. 止血三法:鮮品搗敷可止外傷出血(金瘡止血);醋炒研末服治便血(髒毒下血);配伍地榆炭療胃絡出血。昔年見樵夫誤傷足部,取鮮葉嚼敷立止,此即"紅見黑則止"之理。
2. 濕熱證治:其味苦能燥,性寒可清。治赤白痢配馬齒莧,帶下黃濁佐椿根皮,膽囊結石合鬱金、雞內金,皆取"通因通用"之意。曾以簕莧菜根30克配虎杖治黃疸型肝炎,退黃尤速。
3. 解毒機理:所含胱氨酸、蛋氨酸等含硫氨基酸,實為解毒物質基礎。治蛇傷當鮮品榨汁內服外敷;療濕疹可煎湯熏洗,輔以白鮮皮、地膚子增效。

三、臨證要點
1. 採收講究:春季采苗清熱力強,秋季取根止血效著。曬乾需蒸透再曬,防有效成分流失。
2. 配伍禁忌:脾胃虛寒者慎用,必用時當佐生薑、大棗;孕婦忌服,恐其活血動胎。
3. 現代拓展:研究發現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明顯,此與古籍"消癰腫"記載相符。

四、驗方舉隅
1. 痔血方:簕莧菜根60克,配豬大腸燉服(【閩東本草】)
2. 咽喉腫痛:鮮葉搗汁含漱,合桔梗、甘草煎服
3. 皮膚潰瘍:干品研末,麻油調敷

此物雖為野菜,然用之得法,其效不遜名貴藥材。惟當今栽培者藥力漸弱,當擇山野自生者為佳。學者當參酌古今,驗之臨床,方不負天地生此良藥之美意。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4-28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簕莧菜藥性考辨及臨證應用闡微】

簕莧菜者,本草文獻多載為刺莧,乃莧科植物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 L.)之全草或根。【嶺南採藥錄】謂之"野勒莧",【閩東本草】稱"酸酸莧",其名雖異,實為一物。此物稟天地少陽之氣而生,味淡微苦,性涼質滑,入肝、脾、大腸三經,誠為涼血解毒之良品。

一、藥性辨析
觀其形質,主根圓錐而稍木質,莖赤多刺,葉腋生雙鋒,此乃"金氣盛而木性剛"之象。其化學成分含芸香苷、β-谷甾醇及多種氨基酸,現代藥理證實其具抗炎、止血、利膽之效,與古籍記載"主赤白痢、通九竅"(【本草求原】)之說暗合。尤妙在α-菠菜甾醇二十八酸酯等特殊成分,實為解蛇毒之要藥,嶺南醫家常用其鮮品搗敷治蝮蛇咬傷。

二、功效發微
1. 涼血止血:其性涼而澀,善止腸風下血。凡便血、痔血屬血熱妄行者,取干根30克配地榆炭煎服,效如桴鼓。昔年先師曾治一腸澼患者,用此物合槐花散,三劑而血止。
2. 清利濕熱:所含亞油酸、油酸等能疏泄肝膽鬱熱。治膽囊炎急性發作,可以鮮品絞汁兌入茵陳蒿湯中,其效倍增。濕熱下注之帶下、淋濁,配伍土茯苓、車前草尤佳。
3. 解毒消癰:外用治癰腫濕疹,取鮮葉搗爛加米醋調敷。牙齦糜爛者,以根煎湯含漱,此乃【生草藥性備要】秘法。

三、臨證要點
1. 採收須知:春夏采者偏於清熱,秋季取根長於止血。鮮用解毒力勝,干品止血效專。
2. 配伍禁忌:脾胃虛寒者慎用,必要時應佐以薑汁或白朮。孕婦忌服,恐其滑利傷胎。
3. 現代拓展:近年研究發現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達82%,可為天然抗菌劑開發提供新思路。

四、食療附方
1. 簕莧菜粥:鮮品6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之,治濕熱泄瀉。
2. 刺莧鯽魚湯:配赤小豆30克,治水腫小便不利。

此物雖為田野尋常之草,然用之得法,實有起沉疴之效。然今人多重貴藥而輕賤草,豈知"下品藥材上品功"乎?學者當識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